城門碉堡舒弗貝利大街 Shaftesbury Avenue, Shing Mun Redoubt


城門碉堡完工於1937年,乃二戰前英軍於香港築成的醉酒灣防線(於1934興建,1938完工),亦係一戰後遠東領土最大型的防禦工事,被喻為「東方馬奇諾防線」,此概念早見於1913年安達臣少將(Maj. Gen. Charles Anderson)提出興建九龍防線以防中國軍隊,並於一戰落實部份計劃;1935年巴倫少將(Maj. Gen. Frederick Barron)提交的《香港防禦設施報告》(Report on the Defence of Hong Kong)中完善這條防線;但防線並非固若湯金,一直被認為難以讓大型部隊穿越的天險城門谷,仍需築建碉堡以封鎖防線漏洞,並由四個機槍堡(編號400、401、402及403)用地道連接所構成,這正是城門碉堡之由來。

1941年12月8日,日軍第228聯隊由針山攻往孖指徑附近之303高地,當中第3大隊第9中隊登上255高地時,與401B號機槍堡交火並於其後佔領;與此同時402號機槍堡向255高地射擊,阻止第3大隊前進;第3大隊隊長西山遼少佐下令若林東一的第10中隊直撲341高地,同時第9中隊圍攻402號機槍堡。若林東一發現舒弗貝利大街防禦鬆懈,於是違抗軍令私自突擊,將第10中隊一分為二,親自帶領第1小隊經舒弗貝利大街(Shaftesbury Avenue)攻向觀察站。一輪惡戰,最終只剩下鍾斯上尉(Capt. Cyril Jones)等三人,於同月9日凌晨三點幾往閘門投降。若林東一包圍碉堡,癱瘓中央指揮,成為城門碉堡一役的英雄。位於舒弗貝利大街牆壁上的刻字「若林隊占領」,正是當日之後的事。

隨着城門碉堡失守,日軍突破金山防線,醉酒灣防線左翼斷裂,英軍只能棄守九龍,退守香港島;16日後,即同月25日,香港正式淪陷,日軍於太平洋戰役中先贏一仗。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