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情馬西

日期︰2017-09-03
難度︰長情坑  ★★★
   馬西石澗 ★★
路線︰企嶺下老圍→長情坑→黃竹洋→麥徑→馬西石澗→舊軍路→隔坑墩→沙角尾→西貢
編號︰長情坑  108.2/170903+1:283
   馬西石澗 116.2/170903+2:284


長情坑,土名「花樹坑」,源起黃竹洋,流入企嶺下海。本澗名字優美,卻來歷不明,早見於前人文字,未有依照常見之命名方法。自西沙公路約45米起,至約140米黃竹洋廢田間,不足一百米落差,竟藏巨瀑,且沿途瀑飛流急,叫人激賞。近西沙公路處,每每於車上叫人引頸窺探,為其主瀑,土名「飛水岩」,上有地龍出口,卻鮮見流水;源末為廣闊的黃竹洋廢田,未知是否有關,水質略為混濁。今通往黃竹洋廢村之車路竹洋路盡頭,已被圍封,若將來有任何發展,除令此村消失,必定對此澗造成極大破壞。

馬西石澗,下游土名「坑槽水」(祁公則指為「水槽坑」),源起馬鞍坳,流入西貢海。下游由龍尾至木棉山,因已受污染,不宜探遊;而龍尾至舊軍路一段亦平平無奇;是故精華段乃自舊軍路起。於328米處有隱澗右支,可接麥徑,亦可窮源至馬鞍坳離澗;其左源澗口即「絡絲瀑」處,屬險要之地。本澗列入舊九大石澗,精華段之瀑峽至為可賞,其主瀑「中字瀑」叫人印象深刻。舊軍路分源之左源,另作彎曲東坑,深入彎曲東石河及彎曲東崖險境。

自企嶺下新圍起步,天色比預期好,薄雲中更有陽光滲透。回走至西沙路一急彎,樹中可窺見長情坑「飛水岩」,水量叫人滿意。公路旁入澗,澗中有膠喉,水質帶濁,加上石面極滑,予人不快之感。過橫瀑雙飛,經過一潭後穿過石峽後不久,「飛水岩」之磅礡氣勢,將剛才不快之感盡掃而空。此瀑高餘四十米,臨近深潭處左折斜落,其瀑勢甚於不少大澗名溪。瀑右沿斜階崖壁上攀,途中有險要外斜位,如因水花濺濕變滑,可於右方林邊山徑攀至瀑頂避險。回望瀑下深潭,驚見樹下藏有收拾齊整的背囊和營帳。

西沙公路入澗

澗中橙色膠喉

雙瀑

穿石峽

飛水岩

瀑右上攀

右上角位置可右轉入林

側望瀑布

潭邊棄置物

瀑頂左方有地龍出水口,本以為「飛水岩」水量來自地龍,怎料地龍全乾,水量盡是長情坑自身。瀑後接蛇彎瀑槽,有水壩在後。越過水壩,一潭靜水,沿潭左上溯,未幾有石排陳右,瀑布右瀉,分成數道白流下墜。上有一潭,如空中水池,潭後一道飛流下注。於瀑右上攀,見有金屬水喉於左方。瀑頂後是一個異境,石排分飛,中間形成一道淺峽,水流卻僅在左邊飛瀉。於右邊石脊攀爬,眾多斷裂水管破壞此境風光。瀑頂後有小水堤,另見一條藍色膠喉陳前。爾後澗道變得平緩,尚有短瀑淺峽。進入黃竹洋廢田,有石牆於澗邊,偶有三級瀑布,彷如迷你三疊潭。有倒木橫臥澗中;走至開揚澗道,四周盡是緩緩上升的梯田舊跡,林界線相當清晰,澗道亦變寬敞。隨後亦有爾雅小瀑數個,至石橋即可出澗。過石橋,前方見黃竹洋廢村,然田中小徑已歿,田右林中有山徑可通。也許因颱風之故,部份位置路段不清,經過右降企嶺下的路口,路徑漸明。林中有巨樹,走過疑似昔日磨盤位置,於一廢屋巨樹邊可接竹洋路,或後走至麥徑。

瀑頂後的短瀑相接

地龍出口

上方可見水壩

壩後靜水

石排瀑布

側望甚美

上層瀑流

瀑左上溯

奇異地貌

右方石脊攀至瀑頂

澗道復平緩

尚有小峽瀑

亂流

昔日田乪

廢田區的瀑流

黃竹洋廢田

園林式短瀑

田乪

接近出澗處的平流

石橋出澗

黃竹洋廢村

石磨

巨木

老樹盆根

竹洋路盡被鐵板所圍,圍的是黃竹洋村,以馬路為界,村民已全數撤離,連祠堂亦搬至路邊惟一沒有被圍起的建築,此臨時祠堂,僅用膠板刻上「黃竹洋村 李氏宗祠」。正門前有迷你石香爐,刻有村名。正當我們於此休息時,遇上前來祭祖的村民,閒話幾句,不帶惡意。離開黃竹洋村,踏上麥徑,此段路可算是登上馬鞍坳最直接路段,腳力不足者,略感辛苦。沿途可窺見馬鞍山巍峨英姿,亦可一覽陡峭難行的靈象脊,可惜空氣污染嚴重,僅能從其山脊線想像。

臨時祠堂

「黃竹洋村」

竹洋路周邊全封

麥徑第四段

馬鞍山馬頭峰

至375米坳位,乃馬西石澗一條微弱右支源頭,於此棄徑下降,由疏林轉至茂密矮竹林,聽潺潺水聲,撥開矮竹,已見淙淙流水。此支流乃下溯時快速切入馬西石澗精華段之要道。沿澗下溯,未幾已見淺槽疊瀑,伸延的淺峽於落差處形成幾個弱小瀑布。一彎之後,前方有飛瀉的V形峽,不能下攀,右邊斜坡處有山徑繞至峽底。此峽有一斜瀑深注入潭,形如困於井底。

下降馬西石澗

淺槽疊瀑

沿澗下溯

V形峽

澗右山徑避險

經過一、兩個碗潭,前方出現大落差,流水消失於前方峽間,此為馬西石澗主瀑。澗左有山徑繞至瀑底,然而路中一條引路布帶竟出現大量黃蜂聚集(疑似雙色胡蜂 Vespa bicolor,情性溫馴,不會主動攻擊),不慎通過者,背囊觸碰布帶或會出事,我們只好彎腰小心走過。山徑於瀑左急降,中段右邊有石臺可望主瀑全相。瀑布兩層,中間有一水潭,遠看如一中字,故名「中字瀑」;然而此瀑實有三層,只是最底一層,暫未能見。抵瀑底,最後一層瀑布展現,其形勢與上游的V形峽瀑酷似,只是方向相反。未幾有瀑弱水瀑壁於右,名「絡絲瀑」。此澗之精華於此結束,往下溯行,仍有短瀑碗潭,然後水喉漸多,連續出現三、四個小水堤,最後見澗末有橋,此為舊軍路,其右密封的澗道便是彎曲東坑。出澗走舊軍路,至隔坑墩村接古道往沙角尾,風颱之禍,吹倒不少林木,令此徑極不清晰,在我們迷失於野戰場地時,更落起滂沱大雨;惟雨後隨即找到正確的路,順利走至沙角尾返西貢市中心。當晚,三號風球懸掛。

大量黃蜂聚集

中字瀑頂

中字瀑

中字瀑最底層

絡絲瀑

下游多小水堤

短潭碗潭

舊軍路橋

舊軍路

往隔坑墩的馬路最近重新舖上瀝青

如果你喜歡,請給予一個 like 以示支持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