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度︰★★★★
路線︰蜑家灣→蚺蛇灣→蚺蛇北脊→蜥蝪坑→千溪海岸→蚺蛇灣→高流灣
編號︰蜥蝪坑 119/140119+1:186
蚺蛇北脊,近年成為大熱路線之一,連經驗甚少的行者亦慕名而來(詳見「蚺蛇諸脊」)。最簡便切入蚺蛇灣的水管路,亦因而廣為開發,不再是昔日密林滿佈的路。北脊首兩層除了較斜之後,已失去昔日的浮沙碎石,然而來到第三層,亦有不少誤闖崖段,錯過林段的行者,造成要麼冒險硬闖,或是知難而退,但在數隊行旅皆在上攀之時,若在第三層崖段相遇,可謂相當危險。近年見郊野添為一般市民所認識,險線亦變得流行,為山頭帶來多多少少不可磨滅的傷害,一方面為此帶來更強的保育意識外,亦為郊野所能承受的破壞感到悲觀。到底我們還要犧牲多少,才能喚醒大眾意識?
蜥蝪坑,源起蚺蛇尖西北坡,倚蜥蝪坑右方流入千溪海岸。蚺蛇尖與米粉頂之間的山巒,北入汪洋,諸隱脊群荒澗成千溪海岸之屏障,當中較為可行者,計有蜥蝪脊及鶴環脊,還有蜥蝪坑、鶴環坑及倚近米粉嘴脊之鶴環左坑。
蜑家灣起步,比高流灣省下一小段路程,由碼頭走上主徑,不一會便來到仍有裝修的公廁。香港政府就是不尊重地名、不求甚解,「蜑家灣」明明是蜑民之意,何來「蛋家灣」,跟蛋有何關係?當一地地名改變,簡單來說就是毀了一地歷史,此情況在郊野特別嚴重。類同例子還有「雞冠山」變「雞公山」。穿過廢田,剛巧遇上兩名正在觀察黃牛分娩的男女示意我們安靜。踏上水管路,依巡原有路線一直走至蚺蛇灣。一般來說,攀登蚺蛇北脊,都會在秋冬季節的早上,然後因中國南來的污染和逆光的關係,往往只看見蚺蛇尖的外形。踏足蚺蛇灣,不像夏日的水流將又是中國帶過來的垃圾沖上沙灘,使得此處在冬日特別純潔。蚺蛇坑與蚺蛇灣接壤之處有一個小潟湖,映着蚺蛇尖的倒影,令我想起在日本北阿爾卑斯的天狗池看槍岳,同樣挺拔的尖峰,同樣叫兩地民眾醉心,然後互相到訪,這是山人的交流。
蜑家灣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