蚺蛇北脊、蜥蝪坑、千溪海岸

日期︰2014-01-19
難度︰★★★★
路線︰蜑家灣→蚺蛇灣→蚺蛇北脊→蜥蝪坑→千溪海岸→蚺蛇灣→高流灣
編號︰蜥蝪坑 119/140119+1:186

蚺蛇北脊,近年成為大熱路線之一,連經驗甚少的行者亦慕名而來(詳見「蚺蛇諸脊」)。最簡便切入蚺蛇灣的水管路,亦因而廣為開發,不再是昔日密林滿佈的路。北脊首兩層除了較斜之後,已失去昔日的浮沙碎石,然而來到第三層,亦有不少誤闖崖段,錯過林段的行者,造成要麼冒險硬闖,或是知難而退,但在數隊行旅皆在上攀之時,若在第三層崖段相遇,可謂相當危險。近年見郊野添為一般市民所認識,險線亦變得流行,為山頭帶來多多少少不可磨滅的傷害,一方面為此帶來更強的保育意識外,亦為郊野所能承受的破壞感到悲觀。到底我們還要犧牲多少,才能喚醒大眾意識?

蜥蝪坑,源起蚺蛇尖西北坡,倚蜥蝪坑右方流入千溪海岸。蚺蛇尖與米粉頂之間的山巒,北入汪洋,諸隱脊群荒澗成千溪海岸之屏障,當中較為可行者,計有蜥蝪脊及鶴環脊,還有蜥蝪坑、鶴環坑及倚近米粉嘴脊之鶴環左坑。

蜑家灣起步,比高流灣省下一小段路程,由碼頭走上主徑,不一會便來到仍有裝修的公廁。香港政府就是不尊重地名、不求甚解,「蜑家灣」明明是蜑民之意,何來「蛋家灣」,跟蛋有何關係?當一地地名改變,簡單來說就是毀了一地歷史,此情況在郊野特別嚴重。類同例子還有「雞冠山」變「雞公山」。穿過廢田,剛巧遇上兩名正在觀察黃牛分娩的男女示意我們安靜。踏上水管路,依巡原有路線一直走至蚺蛇灣。一般來說,攀登蚺蛇北脊,都會在秋冬季節的早上,然後因中國南來的污染和逆光的關係,往往只看見蚺蛇尖的外形。踏足蚺蛇灣,不像夏日的水流將又是中國帶過來的垃圾沖上沙灘,使得此處在冬日特別純潔。蚺蛇坑與蚺蛇灣接壤之處有一個小潟湖,映着蚺蛇尖的倒影,令我想起在日本北阿爾卑斯的天狗池看槍岳,同樣挺拔的尖峰,同樣叫兩地民眾醉心,然後互相到訪,這是山人的交流。

蜑家灣碼頭

閒遊大東

日期︰2014-01-11
難度︰★★
路線︰東涌→黃龍坑郊遊徑→大東山→伯公坳

薄刀峙及手指山

鳳狗

日期︰2014-01-04
難度︰★★
路線︰昂坪→斬柴坳→西狗牙→石壁

是日夕後遇一中風大叔,黑暗中以為誤作鬼魂而跌倒,方知其患,扶持落山,兩公里路花費兩個多小時。

注︰水印錯寫為五號

元旦星流日出

日期︰2014-01-01
地點︰馬鞍山昂平

一個偶然之下,下班回家吃過晚飯後便出發,沿馬路步行至昂平時,才想起碰考可以看一四年第一個日出。是日寒風凜冽,睡在草坡上等待相機拍攝星流跡,感到的可不是一般的冷,就當成鍛鍊好了。後來在網上得知,諸如鳳凰大東,亦有無數市民守候日出,昂平的人山人海瞬間變得沒那麼稀奇。天公造美,今年的日出有緣一見。繼零七年黃竹角嘴看日出後,七年後再一次欣賞別具意義的日出。

2013年回顧

本年聽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討厭政治,政治也會來找你」。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政治者眾人之事也。凡涉及利益者,山野之人亦鬥個不亦樂乎。兩年前,有個喪心病狂的女人,竟叫我學習她崇拜的偶像毛魔,月前巧遇友人,詐傻借故接近,真是「亡我之心不死」;一年前,某猴大鬧天宮,眾聖人離去,為協助搞手避風頭,犧牲了部份休息時間,承諾帶隊,如今換來的是用完即棄,為一些極想我們遇害的眼紅人士反面。虛偽的人很懂得捕捉時機,在你有用處時讚不絕口,極盡肉麻;但你失去用處時,甚麼原罪、甚麼莫須有,通通施加身上。這就是名為「行友」的意義,再一次受教。拜剎那「含沙射影、指桑罵槐」的文風,一眾聖人的自卑與心虛,對號入座下通通顯露無遺。在此得感謝各位咬文嚼字,賜予文字獄之苦。

誠然,對某些人意志薄弱而選擇去相信讒言,我亦無須挽留這段關係,但易會等待其回心轉意。嘮叨過後,人事之辭就此告一段落。

數年間,對於「行山隊」,甚至何謂「一隊優秀的行山隊」的定義正漸漸確立。淪為鬥多人數、鬥險鬥難鬥威風、要人有我有,這可謂部份隊伍的中心思想,是故有人指罵我,於我看來,都是跳脫不了此種庸俗思想。何以我非必要跟從你的思維方式?哦,原來是因為我屬於該隊,那我就離開好了(別再對號入座,我不止參與過一隊行山隊)。此刻我明白為何有領袖願意放棄自己一手創立的隊伍而另立新隊,這種勇氣值得致敬。放棄不易,重建更難。講到底,行山還要勾心鬥角,想必受CCTVB的膠劇影響過深。道不同不相為謀,更甚可以獨行。

這是「變」的一年。樂與怒,都是值得回味的一年。

海外登山

登山是一種很奇怪的運動,事前萬分期待,途中萬分後悔,事後萬分回味。本年共兩次境外登山,分別是復活節前往臺灣,與初次接觸高山的行友登上第三高的秀姑巒山;另一次則是秋末冬初,於日本北阿斯卑斯完成燕槍穗高連峰縱走線。


秀姑巒山高3825米,列臺灣第三高,然而沿途除了攻頂日外都在三千米以下行走,對初次登山的行友來說,是相當容易上手。這是出發前樂觀的想法。連接秀姑巒山與東埔溫泉的八通關古道,因地質不穩及連場大雨,不少地方山泥傾瀉,將原有路段破壞,結果得在山中上攀下降避險,令行程難度大增;更可怕的是在回程時,傾盤大雨令路基移動,險些困在山中。對行友而言,對我亦言,這是一次難忘的體驗。幸好是次走難團,並無嚇退他們,倒成佳話。

馬夾崙坑

日期︰2013-12-29
難度︰★★★★
路線︰榕樹澳→馬夾崙坑→馬夾崙→馬夾崙隙→雞公山→水浪窩
編號︰119/131229+1:185

以雞公山為首,面向吐露港之澗谷,陡峭筆直而多崖壁,計有隱龍石澗、飛鳳石澗、飛龍石澗和馬夾崙坑。馬夾崙,位處雞公山(雞冠山)以北的一個尖峰,土名馬牯撚,乃奇峰一座。此山屬雙峰結構,兩峰之間,窄如劍脊,向東者有一峽門成隙,作馬夾崙隙。馬夾崙坑,源於馬夾崙東坡,流入榕樹澳,坑中有一巨壁可分作三層,稱作回音壁,其中一支右支直指馬夾崙隙,若非身處其中,難以感受此坑之險奇。

榕樹澳起步,跨過堰入澗。亂石藏枯枝,疏林見蔓藤,好一個荒涼的澗道,但細看澗中部份無亂石之岩基,可想像洪水湧至的可怕一面。沒多久,有一濕壁屹立於林後,原來已到回音壁底部。此回音壁遠在榕樹澳亦能看見,恍如山體失去某個角落。

榕樹澳看馬夾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