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香港古蹟」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香港古蹟」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城門碉堡舒弗貝利大街 Shaftesbury Avenue, Shing Mun Redoubt


城門碉堡完工於1937年,乃二戰前英軍於香港築成的醉酒灣防線(於1934興建,1938完工),亦係一戰後遠東領土最大型的防禦工事,被喻為「東方馬奇諾防線」,此概念早見於1913年安達臣少將(Maj. Gen. Charles Anderson)提出興建九龍防線以防中國軍隊,並於一戰落實部份計劃;1935年巴倫少將(Maj. Gen. Frederick Barron)提交的《香港防禦設施報告》(Report on the Defence of Hong Kong)中完善這條防線;但防線並非固若湯金,一直被認為難以讓大型部隊穿越的天險城門谷,仍需築建碉堡以封鎖防線漏洞,並由四個機槍堡(編號400、401、402及403)用地道連接所構成,這正是城門碉堡之由來。

西旅指揮部 West Brigade Headquarter


二戰時期,英軍為防日軍入侵,於黃泥涌峽設立西旅指揮部,由港島旅司令加拿大羅遜(John K. Lawson,1887-1941)准將為指揮。1941年12月,日軍南下香港,新界及九龍失守,英軍退守香港島;同月19日,攻打黃泥涌峽;蘇格蘭營A連於司徒拔道受日軍重創,仍堅持前往支援西旅指揮部,至西旅指揮部外圍,僅餘十五人,三名排長、連士官長均告陣亡;自香港仔而來的皇家海軍,則於黃泥涌警署遭日軍伏擊,傷亡慘重;早上10點左右,於日軍包圍數小時下,羅遜准將決定突圍,留下一句「I am going outside to fight it out」,破壞西旅指揮部所有通訊系統,帶領指揮部成員撤離,隨即遭受日軍東海林俊帶領的第230聯隊猛烈攻擊,幾乎全數陣亡。而羅遜准將右大腿中彈,致動脈斷裂,失血過多而死,係十八日香港保衛戰中陣亡軍階最高一人。是日戰事,亦係香港保衛戰中單日死亡數字最高的一日,大部份皆戰死在黃泥涌峽。其後日軍打掃戰場時,東海林俊下令用毛毯包裹羅遜遺體,就地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