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八岳連峰縱走、白山登山 D5︰八岳連峰縱走 D3

日期︰2019-09-25
路線︰夏沢峠→天狗岳→麦草峠→縞枯山→雨池峠


我們揚起屬於自己國家的旗幟,引來日本登山者的好奇。這面被人遺忘的旗幟,也許在國際再度登場。

由夏澤峠(夏沢峠)起北至大河原峠,皆為北八岳的範圍。與南八岳相比,北八岳山勢來得柔和,稜線主要沒入林中,制高點倒不乏視野開揚的位置。北八岳主峰天狗岳,海拔 2,646 米,為馬鞍形的雙峰山,乃八仙岳最有氣勢的山峰,其西延之天狗岳尾根可抵唐澤鑛泉(唐沢鉱泉)。麥草峠(麦草峠)乃日本海拔最高的公路所通過之地,海拔 2,120 米,其東面有一池名曰「白駒」,已成為不用徒步登山亦能抵達的半人工化旅遊景點。由夏澤峠至麥草峠,位於稜線上有不少山峰,箕冠山、根石岳、東天狗岳、中山、丸山等,幾乎絕沒林中;其後至雨池峠之間的茶臼山與縞枯山,則倒有些許特色。

日本八岳連峰縱走、白山登山 D4︰八岳連峰縱走 D2

日期︰2019-09-24
路線︰青年小屋→赤岳→横岳→硫黄岳→夏沢峠


沐浴在陽光之下對登山者說是一種不能強求的幸福。

赤岳,海拔 2,898 米,為八岳主峰,亦為北八岳最高點。山體因富含鐵質,泥土氧化成紅色,故名。北八仙連峰,南至北計有編笠山、權現岳(権現岳)、赤岳、橫岳(横岳)及硫磺岳(硫黄岳),止於夏澤峠(夏沢峠)。縱走路線皆在稜線上,以赤岳及橫岳難度最高,岩稜中不乏攀爬,勢危而耗費體力。直取赤岳之巔的路甚多,御小屋尾根、文三郎尾根、地藏尾根、真教寺尾根、縣界尾根等等,還有經橫岳的杣添尾根,皆可即日來回完成行程。北八岳亦有不少山中溫泉,諸如赤岳鑛泉、唐澤鑛泉、夏澤鑛泉及本澤鑛泉,盡在山腹之中。硫磺岳則依附在古破裂火山口邊緣,增添異景。

日本八岳連峰縱走、白山登山 D3︰八岳連峰縱走 D1

日期︰2019-09-23
路線︰名古屋→甲斐小泉→青年小屋


我們這些在日異鄉人,加上曾在尼泊爾登山,聽着他的尼泊爾口音英文零舍有親切感。

南北八岳縱走,可不是一般日本人會行走的路線(其實所有縱走皆然),就像麥徑一樣,甚少人會連續走完。八岳對日本人來說,主要以赤岳或蓼科山為目標,是故南北縱走路線上,會有不少人跡罕至的路段。縱走起點皆以 JR 小海線或中央本線車站為主,甲斐大泉站、甲斐小泉站、小淵澤站、信濃境站皆可經編笠山、西岳或權現岳直接抵達稜線。

日本八岳連峰縱走、白山登山 D2︰名古屋

日期︰2019-09-22
路線︰名古屋


是日並無特別安排行程,只為明日開始的南北縱走稍作休息。酒店附近有一間連續咖啡店「コメダ珈琲店」,成為我們吃早餐的地方。多士平平無奇,但咖啡倒不錯,苦味適中帶點微酸,作為凍齋啡相當合適。

日本八岳連峰縱走、白山登山 D1︰抵埗

日期︰2019-09-21
路線︰香港→名古屋


八岳(八ヶ岳)連峰,一條堪比北阿爾卑斯(槍穗連峰立山連峰後立山連峰)、中央阿爾卑斯南阿爾卑斯,卻沒有命名為阿爾卑斯的山脈。八岳大部份位處日本長野縣,小部份落在山梨縣,其東北有淺間山,東南有富士山,西南有南阿爾卑斯山脈,西面有御嶽山及中央阿爾卑斯,西北面有北阿爾卑斯山脈。除了淺間山這座火山外,都是曾經踏足過的山,立足八岳,有如重溫自己的日本登山史。八岳連峰起伏不斷,嚴如巨型版八仙嶺;分南北,稱為南八岳及北八岳,以夏澤峠(夏沢峠)為界。南八岳險峻,北八岳,剛柔並重,南北縱走感受尤深。八岳為百名山之一,主峰赤岳,標高 2,899 米,屬南八岳路段,山體富含鐵質,外露表土風化後呈紅色,故名赤岳;北八岳稜線低於林界,部份峰頂仍有景可觀,而最具特色之蓼科山(不一般不計入八岳),為北八岳最高峰,標高 2,530 米,亦是南北縱走最後一峰,山形呈圓錐狀,別名「諏訪富士」。南北縱走,一般建議以四日三夜完成,上落差比起過往的阿爾卑斯縱走,可算是難度較低的縱走線,惟須注意赤岳及橫岳有大量岩稜與岩壁攀爬,仍充滿阿爾卑斯山脈的氣勢。

白虎山

日期︰2018-11-03
難度︰★
路線︰香園村避雨亭→白虎山→香園村避雨亭


白虎山,舊作白花山,標高 98 米,位處香港北面邊陲,倚深圳河以南,可以說是香港最北的制高點,是香港四極中的「北極」,曾為禁區,近年解封。麥景陶碉堡建築群有七,由東至西,分別為伯公坳(沙頭角)、礦山(蓮麻坑)、白虎山(香園圍)、瓦窰(打鼓嶺)、南坑(文錦渡)、馬草壟(落馬洲)及擔竿洲(米埔)。今白虎山之碉堡位處山頂東面,監視着昔日一片荒蕪的蓮塘口岸。

花潭石澗

日期︰2019-08-04
難度︰★★★
路線︰鯽魚湖→北潭村→龍坑→花潭石澗→龍坑→北潭村→鯽魚湖
編號︰191/190804+1:319


花潭石澗,土名龍坑,源起畫眉山(即花苗山)以東,於鯽魚湖與正坑、鯽魚湖石澗、秋楓石澗及牌額西坑等匯合,流出北潭涌。此澗藏於太墩、雷打石山、畫眉山、岩頭山(牛頭山)及牛耳石山四山相夾之幽谷,匯眾多支流,諸如雷花石澗、畫眉坑、牛耳石坑、蛇地坑等,合稱「花潭五澗」。花潭石澗為五澗之首,北潭村以上分源前為平坦緩流域,無潭無瀑,分源後起,潭瀑相接,於一處九十度右折之澗道冒出中型峽瀑,是為「隱瀑」,隨後坑峽狀澗勢不斷,始見險要。

屯門老虎坑上源

日期︰2019-07-28
難度︰★★
路線︰屯門西鐵站→井頭村→屯門徑→涼亭→老虎坑→九逕山北脊→洪水坑灌溉水塘→順風圍
編號︰190/190728+1:318


名老虎坑者境內有二,一為香港島的老虎坑,二為屯門九逕山的老虎坑,為免混淆,通將後者會稱之為屯門老虎坑。屯門老虎坑源起九逕山最為茂密的北面山谷,然後北向流出洪水坑灌溉水塘,以高度 180 米為界,下源廣闊開揚,上源則以林澗為主,主源約 360 米處有大落差,可分兩層,遠在登上九逕山的「天梯」亦能看見,水豐時有若飛瀑,是本澗上源至為吸引的景點。

馬來西亞第二高峰 Trus Madi D4︰賦歸

日期︰2019-06-30
路線︰ Base Camp → Kota Kinabalu


再次在基地營過夜,凌晨沒有前夜那些寒氣,睡得相當安穩。起床整理個人裝備時,仍聽見發現吸血蟲的聲音。早餐過後,Dennis 向每個隊員逐一頒發登頂證書,作為紀念可謂相當有意義。Shed 今日再次上山,隨隊是昨夜的臺灣人等,也許今日會落雨,吸血蟲亦多,他不似昨日一樣,露出雙腿的皮膚。與 Shed 道別後,我們待在了一會,接送我們返回亞庇的客貨車便抵達營地。早上九點左右,離開 Trus Madi base camp,然後展開四個鐘頭的車程抵達我們住宿的地方,好好休息。

馬來西亞第二高峰 Trus Madi D3︰登頂

日期︰2019-06-29
路線︰ Camp 2 → Trus Madi → Camp 2 → Base Camp


早上零時,大家仍沉醉在睡袋的溫暖之中,二號營地的溫度比想像中來得溫暖。鬧鐘響起,登山者其實有如軍人,聽見鐘聲便會立刻起床。遵守出發時間相當重要,連串的延誤,可以影響後續行程。僅記中午以後,任何的高山天氣一旦變化,可以變得相當惡劣。當中僅有一人仍未起床,山友擔心修補過的登山靴未能支撐她登頂及回程的路,放棄這段來回的登頂行程。廚房聽取了我們的意見,早餐沒有那如粉一樣的飯,濃味的炒米粉,足夠我們填飽肚子。仰望星空,銀河依舊肉眼可見;如斯晴朗,預計至少有半日大晴天。

馬來西亞第二高峰 Trus Madi D2︰二號營地

日期︰2019-06-28
路線︰Trus Madi Base Camp → Camp 2


攀登 Trus Madi 一般只需兩日,由基地營(base camp)至二號營地(camp 2),以及二號營地登頂後返回基地營,單程長約 11.3 公里,由基地營起計,每一百米設有剩餘里數牌。首日行程約 8.1 公里,平緩漸升,主要沿河邊,穿梭熱帶雨林,相當易行,臨近二號營地,植被轉為山地雨林,路況變得崎嶇,預視翌日的地勢。熱帶雨林常引人注目的,多見地生蘭、薑科及秋海棠科等花朵豔麗的植物,還有少量野牡丹科及蕨類植物。至進入山地森林,漸見豬龍草的蹤影,蘭科物種數量急升,多附生於樹幹或樹枝上。另一樣「特產」,連當地人亦避之則吉的,便是吸血蟲(leech)。Trus madi 盛產兩種︰老虎水蛭(tiger leech,學名 Haemadipsa picta)及歐洲醫蛭(brown leech,學名 Hirudo medicinalis),前者躍於葉尖,後者出於地面枯葉堆。面對登山者,牠們毫不客氣,一擁而上。

馬來西亞第二高峰 Trus Madi D1︰基地營

日期︰2019-06-27
路線︰Kota Kinabalu → Keningau → Trus Madi Base Camp


Mt. Trus Madi(特魯斯馬迪山),海拔 2,642 米,為馬來西亞第二高山,與第一高的神山同樣聳立於婆羅洲,這度相差達 1,453 米。雖說第二高,名氣與神山差天共地,知其名者稀,是故登山者亦極少,路況保持在相當粗獷的狀態。神山可以說是抱着旅遊心態便能一登(不推薦),可是 Trus Madi 卻非如神山一樣輕鬆︰上落差相約,登頂的路手腳並用,平坦的路滿佈泥濘,更需越過兩個山峰方抵最高點;惟獨不用擔心高山反應。是故此行程只適合體能佳者,更要有心理準備,面對攻其不備的吸血蟲。登山有三條路線︰

一、Wayaan Kaingaran (Tambunan)︰起點至山頂 4.9 公里
二、Wayaan Mastan (Keningau)︰起點至山頂 4.3 公里
三、Wayaan Mannan (Sinua, Sook)︰起點至山頂 11.3 公里

當中以 Wayaan Mannan 最長亦最易,亦是為數最多的登山者採用之路線。

此山座落於熱帶雨林之中,全程幾乎沒有遠景,只有蒼鬱的原始森林,是欣賞形態各異的蘭花、觀察形形色色林鳥的好地方,而當中最為有名,是豬籠草的考察勝地。豬籠草(Nepenthes)這個屬分佈於馬來群島、塞舌爾、斯里蘭卡、印度的卡西丘陵(Khasi Hills)、澳洲昆士蘭最北部、東南亞及馬達加斯加東部,香港亦在其中;而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當數婆羅洲。單單在 Trus Madi,最少已能夠遇上五種原變種及一種雜交種,其中兩種更是 Trus Madi 特有種,比起神山可謂更加精彩︰

  • N. tentaculata 毛蓋豬籠草
  • N. macrophylla 大葉豬籠草(Trus Madi 特有種)
  • N. lowii 勞氏豬籠草
  • N. fusca 暗色豬籠草
  • N. stenophylla 窄葉豬籠草
  • N. × trusmadiensis 特魯斯馬迪豬籠草(Trus Madi 特有種)
  • N. chaniana 陳氏豬籠草(僅有紀錄)
  • N. vetichii 維奇豬籠草(僅有紀錄)

牌額山、鹿湖郊遊徑

日期︰2019-05-19
難度︰★★
路線︰西灣亭→鹿湖郊遊徑→牌額山→鹿湖郊遊徑→鯽魚湖


牌額山,標高 409 米,與南面的田尾山及大枕蓋環抱成鹿湖高原,源發多條溪澗,諸如田鹿坑及雙鹿左源等等,流入馳名境內境外的雙鹿石澗;牌額山亦孕育多條名澗︰鹿湖北坑鹿赤溪(赤崖)、牌額西坑及秋楓石澗等。牌額山如鹿湖高原北面屏障,突立且橫亙;若然側望,則如尖峰,有蚺蛇尖或釣魚翁的影子。

雙鹿石澗‧2019

日期︰2019-05-13
難度︰★★★
路線︰西灣亭→西灣→雙鹿石澗→鹿湖→鯽魚湖
編號︰1.6/190513+1:317


雙鹿石澗,源起鹿湖高原,集牌額山、大枕蓋及田尾山三山之水,流入大浪西灣。鹿湖高原曾出現歷史短暫的鹿湖村,今已廢,分成上鹿湖及下鹿湖,其澗之命名則源於此。貴為歷代九大石澗之一員,澗色可謂別樹一格,自西灣潟湖後方的跳潭勝地「四疊潭」起,宛如小亞馬遜的夾萬坑平流,遭水壩截流而名不符實的「千絲瀑」,突然冒出的「獨秀瀑/鳴幽瀑」,曲折迂迴的平流荒田區,洪荒一樣的「鳴幽瀑/藏幽瀑」,天然險道「石棧道」,最後是連綿幾道風格各異的瀑布︰延續嗚幽瀑的「(無名)/藏幽瀑」,形勢獨特的「井底瀑/人字瀑」,及走勢奇趣的「奔槽瀑」。此澗支流亦獨具探遊價值︰桔仔樹坑(或作夾萬坑、大蚊坑)、研船坑田鹿坑等,皆因雙鹿石澗名氣之盛而遭旅人忽略。

狗肚南坑、坳背環坑

日期︰2019-04-21
難度︰★★★
路線︰沙田山莊→狗肚南坑→狗肚山→坳背灣→坳背環坑→桂地新村
編號︰狗肚南坑 189/190421+1:315
   坳背環坑 59.4/190421+2:316


狗肚南坑,源起狗肚山南坡,流入火炭落路下,沙田山莊以下一段盡受民居包圍,不宜溯遊,惟以上一段氣勢猶存,深峽、槽瀑、石廊、岩坡皆有,絕不失色。此澗無明顯分源,源末直指山頂,至澗隱沒,可取左岸山脊路登頂。

坳背環坑,或作坳背灣坑,源起草山東南,與黃竹洋坑匯合,流入火炭,為火炭三源之中間,惟一未受民居污染可遊路段最長最精彩者。引自黃竹洋之古道以下為精華段,中下段深峽處竟有石砌古道穿梭於右岸(上溯方向),惟近水壩處古道崩塌,需越過險位方能重回澗道。深峽以上,瀑流相間,姿態多變,主瀑雄偉,樹根寒潭,瀑壁棧道,上溯下溯風味迥異,精華以上為廢田平流區,澗床寬廣平靜而水豐石平,分兩源,皆出坳背灣廢村村徑。詳細遊記請參閱本網誌《坳背環坑2014》。

雙牛左坑

日期︰2019-04-07
難度︰★★
路線︰高塘→雙牛左坑→牛耳石山→北潭石脊→北潭村→麥理浩夫人渡假村
編號︰188/190407+1:314


雙牛左坑,源起岩頭山(牛頭山),因與牛耳石山相夾,故名雙牛;自高塘起左支分源則作雙牛左坑。全澗藤蔓交錯,澗床多露岩,有小飛瀑二,全澗因足跡少而石碎,窮源出澗。岩頭山東坡查有澗數,由北至南,依次為高塘坑、雙牛坑、雙牛左坑及屋頭坑,皆短而僻,惟有壁可賞,愛尋幽者可列入探遊名單。

東狗牙南坑

日期︰2019-04-05
難度︰★★
路線︰麻埔坪→引水道→東狗牙坑→狗麻脊→引水道→麻埔坪
編號︰187/190405+1:313


東狗牙南坑,源起狗牙嶺 539 米山頭,夾東狗牙脊與狗麻脊之間,為一獨立集水區。此坑並非坊間與鳳塘石澗混用之「東狗牙坑」,後者源起鳳凰山而非東狗牙;而以鄰近石澗之命名方式,夾於閻王脊與西狗牙脊者為閻王坑,夾西狗牙脊與中狗牙脊者為西狗牙坑,夾中狗牙脊與東狗牙脊者為中狗牙坑,故夾東狗牙脊與狗麻脊者為東狗牙坑,即此澗。本澗網上近乎無資訊提及,沿澗亦未見絲帶,惟近出澗處有舊帶幾條,足證曾有足跡。本澗源頭不廣,水量不豐,有開揚石坡兩處,後者近出澗處;澗道暢通有勢,中段有瀑壁數,雨後到訪必有驚喜,為精華所在;全澗以首瀑瀑壁平滑如滑梯至為妙趣,巧奪天工;出澗處為主源最右一支 380 米左彎處,數步之遙已是狗麻脊主徑 440 山頭與 391 山頭之間之山坳。

牙鷹山、東澳古道

日期︰2019-03-31
難度︰★
路線︰石壁沙嘴→狗嶺涌→分水坳→萬丈布→牙鷹角→大澳→深屈→東涌


餘閒心無路線,隨便選了一條易走但漫長的路,繞嶼西南北,跨分水坳、萬丈布與牙鷹山,沿東澳古道出東涌,避開大澳拜山人潮。港珠澳大橋成古道慣常景物,古道風光徹底破壞,沿途兩個中國風格展版介紹偉大工程,與涼亭妙趣的諷刺塗鴉相映成趣。是日季侯風強烈,於牙鷹山觀景臺吹得步履難穩,下望二澳,正是當日划艇失蹤的一行人,至今依然下落不明(四月十日傳出事主已歿之消息,屍體於大嶼山以南之牛頭島尋獲)。

屯門徑登九逕山

日期︰2019-03-24
難度︰★★
路線︰屯門西鐵站→井頭上村→涼亭→發射站石屎路→九逕山→西南脊→引水道→屯門官立中學


九逕山,名源於山上有九條路徑可通(因徑逕相通,有誤作「九徑山」,惟尊重原名,不予鼓勵),高507米,倚大欖涌水塘之西,元朗以南,屯門以東,屬一座龐大山體,惟地圖未有標示山名,以至名不經傳。此山地形複雜,最高點偏西北一隅,各處丘陵起伏如青山腹地。地質以砂以主,惟植被相較青山茂密。北坡平緩而南坡陡峭,孕育不少沙澗。澗谷走向奇特,有三處呈南北走向,東起有黃泥墩灌溉水塘以下之黃棠石澗、洪水坑灌溉水塘以上之丹桂坑三源及藍地灌溉水塘之源老虎坑。九逕山各脊幾乎皆有路,既可說易於迷途,亦可說隨時可變,若對地形或讀圖未有信心,最簡易直接登山路,可沿屯門徑至山坳一涼亭,有石屎徑直指山頂,聞說梯級達九百級之多。

  ——改自 2016 年《九逕山》一文

馬騮崖、黃嶺西南脊、麻雀塘山

日期︰2019-03-17
難度︰★★(麻雀塘山受風災影響路況較差)
路線︰牛坳→春風亭→馬騮崖→仙姑峰→橫七古道→橫山腳上村→黃嶺→464山→麻雀塘山→沙洞→鳳園


黃嶺山脈中,八仙嶺一列連峰可謂熟悉不過,其山勢如龍脈指向船灣,故有「龍尾」此地名,而龍脈盡處,便稱「大尾篤」。八仙嶺東起首個山峰名仙姑峰,與最後一個山峰純陽峰之南脊皆有直接的登山路線,後者不彰而前者盛名,近峰頂之難關「馬騮崖」更因1996年丟棄燃燒中的煙頭引發山火奪去師生性命而深入民間,今在山腳處建有「春風亭」紀念其捨身事蹟。「馬騮崖」乃近仙姑峰頂以下的一列崖壁,最陡峭處有一條僅容一人的數米高崖隙供旅人突破,有岩石攀登(scrambling)經驗的人士可謂如屐平地。黃嶺標高 639 米,為新界東北最高峰,旅者多沿衛奕信徑於峰底下走過而不自知。峰頂秋冬之日常受寒風吹襲,此乃黃嶺予我的恆久印象。黃嶺與屏風山南降路線不甚熱門,曾於屏風山南下南山尾,路跡漸沒;今走黃嶺西南脊,其支稜可抵犁壁山、布心排、洞梓及沙洞。脊末有一峰高 336 米,是為麻雀塘山,此路段路胚清晰,惟人煙猶稀,疑風災引致大量塌樹,走起來不甚暢通。

倒腕下石河

日期︰2019-02-16
難度︰★★★
路線︰昂坪→鳳尾脊→倒腕上石河→倒腕中石河→倒腕下石河→鳳凰徑→昂坪


於昂坪望向鳳凰山,除了那偶見的壯麗雲被外,如山崩角缺的倒腕崖亦成為不少旅人與遊客的第一印象。倒腕崖崖如其名呈倒腕狀,石碎崖崩的形象加上曾有過死亡事故,在不少人心目中是一處險惡之地。倒腕崖以下盡是香港三大險澗之一的鳳壁石澗主要源頭,崖南是鳳壁主源,上源是鳳峰石河及鳳凰門等地,崖北則以鳳尾脊為界,乃鳳壁石澗最左一支的分水嶺,此源在倒腕崖崖底有三條大小不等之石河,以其源末之高度,由北至南分別命名為上、中、下石河,當中以下石河者最大。此三條石河遠在昂坪可見,昔日僧侶稱之為「雷公打石礐」[1]。倒腕下石河下段石頭體積最大,幾乎深藏植被之中;中段石大細籃球,大量攀藤植物如倒卵野木瓜覆蓋其中;上段則石細而極鬆散,人若上落如在石中遊。三條石河有一崖底棧道連接,遊人主要穿梭上下兩條石河,近上石河一處棧道分成上下兩線,下線隱密而易行,上線開揚而暴露。

元朗五山遊

日期︰2019-02-10
難度︰★★
路線︰南坑排→東白虎坳→白水嶺→四排石山→井坑山→掌牛山→蠔殼山→凹頭


元朗南十八鄉與大欖腹地及蓮花山之間有一列小山崗,山高不過三百米,地質一如青山及大欖,以砂石為主,植被多為植林,常見有(疑似)大葉桉(Eucalyptus robusta)、(疑似)毛葉桉(E. torelliana)及大葉相思(Acacia mangium);山崗由南至北分別為白水嶺、四排石山、井坑山、掌牛山及蠔殼山,前三者為大欖涌郊遊徑所在,路平坦而上落差細;然後要數景觀最佳者,卻是掌牛山與蠔殼山,環顧大帽山、大刀岃與桂角山外,更見證元朗與錦田近年的極大變遷。同為農歷新年的半日閒遊,與六年前相近的行程相比,青山猶在,人事物卻大幅變遷。

國境之北‧2019︰沙嶺、大石磨、落馬洲

日期︰2019-01-27
難度︰★★
路線︰文錦渡路→沙嶺→羅湖路→虎地坳→排頭路→得月樓→大石磨→信義新村→蛇嶺→鐵坑山→潘屋村→落馬洲路


昔日英國殖民時代的香港,為防犯跨境犯罪及非法入境等問題,於新界北部設立約 2,800 公頃的禁區,包括沙頭角海、蓮麻坑、文錦渡、羅湖、落馬洲、米埔等地方,其後於瘋狂發展的時代保留了大量珍貴且甚少受干擾的原始風光及郊野濕地。

不過,自二零一二年二月十五號第一階段縮減蓮麻坑至沙頭角段及米埔至落馬洲管制站,二零一三年六月十號第二階段縮減落馬洲管制站至梧桐河段,及至本年一月四號第三階段縮減梧桐河段至蓮麻坑段,基本上所謂禁區,除了關口外只剩下深圳河,象徵過於實用。縮減禁區騰出(非「釋出」)的土地,將來會面對何種運命,按今日社會狀況,可謂兇多吉少。襯景物猶在,窺探前禁區的風光,細味村落、戰時古蹟等極具香港歷史價值的種種事物。

沙嶺,位於文錦渡與羅湖之間的一個小山崗,標高 129 米,被政府劃為墳場,依山而建,當中有一墳場名為「沙嶺公墓」,是香港唯一的公墓,安葬無人認領的遺體,甚至可以看見名字也不知道,只能刻上編號的無名墓碑。沙嶺上有一個警崗,屬麥景陶教堂(又叫麥景陶碉堡)七座警崗之一,名曰南坑。當年興建的目的,在其監察中國人民解放軍,以防南侵香港。二零一二年,政府宣佈於沙嶺建「超級殯葬城」;一六年風光如舊,今日(一九年)再訪,沙嶺通過之山坳、沙嶺東峰北脊全毀,變成黃沙滾滾的地盤;隨着邊境禁區縮減,推土機可預期地大量進駐時光如封鎖百年之地,莫論生態,單純風光不再,足叫人婉惜。

梧桐河(River Indus)與石上河(River Sutlej)匯流,將沙嶺與大石磨分隔,流入深圳河,河口位正正就是羅湖橋。大石磨,高 183 米,副峰突出的山頭尤為顯眼;西南面劃作羅湖分類靶場,於練靶時於山頂兩處頂點掛上紅旗示意,但近年已再無因應需要而揚旗,變成帶有大英遺風的「日不落紅旗」。大石磨南坡砌有用白色石頭組成的軍徽,是昔日駐港蘇格蘭近衛隊第二營(2ND BATT SCOTS GUARDS)所砌。惟筆者所見,另一山坡亦有類似軍徽,但殘缺不全,難於辨認。

大石磨以東之山谷為馬草壟及信義新村,據說政府已開始收地以發展東北;緊接便是兩座較少人認識的小山崗︰標高 143 米的蛇嶺及標高 134 米的鐵坑山,或籠統以舊稱勒馬洲的落馬洲稱之。此山面對落馬洲河套,腳下魚塘處處,與一河之隔的中國深圳高樓林立形成強烈對比,昔日盲目追求的發展,今日留下的原始風光,正正提醒我們反思大自然的存在價值。被喻為模糊港中邊界的河套區發展工程經已展開,周遭魚塘恐面臨極大的發展威脅。山崗被兩重鐵線圈分隔,疑昔日用作反偷渡之用,今日雖已殘破不堪,惟威力猶在,行山時需特別留神。此山亦有暫時唯一一個於日治時期所設立的三角測量點(三等三角點),為此山添上極強的歷史色彩。

牛烏石澗

日期︰2019-01-13
難度︰★★★★
路線︰錦英苑→牛烏小水塘→牛烏石澗→雁谷迷徑→馬尾脊→利安邨
編號︰185/190113+1:311


牛烏石澗,源起牛押山,流入烏溪沙。本澗下段平緩而谷深,澗床多呈碗形峽槽而難於沿澗上溯,幸有不少繩索慰藉心靈;上段澗勢急升,絕壁連綿,皆危不可攀,險不能越,得從左右迴避,似攀難多過溯澗。高度 266 米處之三源交匯處,其左源為主源,臨近雁谷迷徑為一橫亙絕壁,需沿壁底左移至可攀登處接山徑離澗;雁谷迷徑以上仍可溯遊,澗勢更險,可接馬尾脊。本澗之難度在其碎石奇多且鬆散,路標老舊不明或斷續而失引導作用,行者必須擁有豐富的覓路經驗。

牛烏石澗曾於 2012 年及 2015 年發生致命意外,全因迴避落石或因被落石擊中而墜崖身亡,是故前行者必須與隊友有充足默契,在落石時更須即時大聲叫喊「落石」,以警示後方的隊友。本線極宜與有經驗者同行。

桂角東坑

日期︰2019-01-06
難度︰★★
路線︰打石湖→桂角東坑→龍潭山→大羅天→大江埔→錦田市中心
編號︰184/190106+1:310


桂角東坑(圭角東坑,雞公東坑),土名對面坑,源起桂角山東峰龍潭山,藏於蕉林山與尖石峒之間的山谷,流入打石湖。全澗基本上暢通,惜大量山泥傾瀉與塌樹阻路,偶須穿過藤林,冬日仍見流水,中段仍精華,有一幅十米落差的瀑壁,為其主瀑。桂角山諸澗值得探遊者不多,幅員甚廣的大江浦坑,水源甚豐的下輋坑與上輋坑,再來就是這條谷深源淺的桂角東坑。雞公嶺一名乃政府誤植,本名桂角山或曰掛角山,主峰 585 米者為羅天頂,東峰 555 米者為龍潭山,其下有龍潭寺,相連之石澗為極密之龍潭石澗,西峰 572 米者為大羅天,而稱為雞公山者,則在更西面的以 374 米高的雞公頭為主峰的一列山峰。

東馬肚坑

日期︰2018-12-29
難度︰★★★★
路線︰馬牯纜→東馬肚坑→彌天棧道→大洞脊→大洞禾寮
編號︰183/181229+1:309


東馬肚者,指官坑脊與大洞脊相夾、馬鞍脊東面一列絕壁,氣勢磅礡,煙滅千仞,冷酷無情,莫敢侵犯,「企嶺」之名,亦從此而來;馬大石澗源頭的西馬肚與之相比,實在不足為道。查祁公《香港山澗叢集》,「企嶺」只有「斷鳶壁」一名,其後經過旅人冒險探索,漸將「斷鳶壁」分割,今有「彌天壁」、「斷鳶壁」、「螺旋壁」、「馬吭峽」等名字,分屬不同支源。東馬肚坑,源起馬鞍山東面,流入企嶺下海,為香港三大險澗之一;自入澗起,深入蠻荒前平淡的疏林澗途「蟬鳴峽」,到橫亙阻途巨壁「撲樹崖」,此乃激攀的熱身,然後有六連瀑布的「翠瀑連環」,美景過後,澗途分支甚多,先左再左後右抵「螺旋壁」,其壁右有絕處逢生的陡峭隱脊可通「彌天棧道」。

白顎上下棧道

日期︰2018-12-26
難度︰★★★★
路線︰伯公坳→舊東涌道→地塘仔郊遊徑→北峰嶂→牛塘山→白顎下棧道→白顎上棧道→鳳頂→鳳髻→鳳尾脊→昂坪


鳳凰山馬蹄峽以東,一列絕崖與鳳髻(副峰)構成北天門險境,其崖壁作「白顎」,分隔北天門石澗左右兩源。由北天門石澗主源起,棧道東行,於一個兩米落差位分岔,上攀者為上棧道,下行者為下棧道,多次經過此處,卻未有為意為一個重要的分叉口。白顎上棧道者,在攀上兩米落差後接一幅鬆散碎石坡,其落石會擊中下棧道的途人,宜小心行,其出口約在鳳凰徑高度 845 米處;白顎下棧道,會先遇上一幅落差約五米的崖壁,越過後會經過北天門石澗左源,依澗下溯一小段,再度橫移至鳳凰徑高度 710 米處,即南天門口,沿途頗多分支,有一線高繞左源而不用下溯,但整體上向東南偏東方向水平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