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第二高峰 Trus Madi D2︰二號營地

日期︰2019-06-28
路線︰Trus Madi Base Camp → Camp 2


攀登 Trus Madi 一般只需兩日,由基地營(base camp)至二號營地(camp 2),以及二號營地登頂後返回基地營,單程長約 11.3 公里,由基地營起計,每一百米設有剩餘里數牌。首日行程約 8.1 公里,平緩漸升,主要沿河邊,穿梭熱帶雨林,相當易行,臨近二號營地,植被轉為山地雨林,路況變得崎嶇,預視翌日的地勢。熱帶雨林常引人注目的,多見地生蘭、薑科及秋海棠科等花朵豔麗的植物,還有少量野牡丹科及蕨類植物。至進入山地森林,漸見豬龍草的蹤影,蘭科物種數量急升,多附生於樹幹或樹枝上。另一樣「特產」,連當地人亦避之則吉的,便是吸血蟲(leech)。Trus madi 盛產兩種︰老虎水蛭(tiger leech,學名 Haemadipsa picta)及歐洲醫蛭(brown leech,學名 Hirudo medicinalis),前者躍於葉尖,後者出於地面枯葉堆。面對登山者,牠們毫不客氣,一擁而上。

未夠預定起床時間五點半,大家幾乎都凍醒,梳洗過後,吃個簡單早餐。當地的米口質極粉,不太符合我們的口味。我們的兩個登山嚮導︰Shed 和阿宗,是當地居民,將會一前一後的引領我們登山。

基地營

從基地營遙望 Trus Madi,厚雲積聚於山脊上,我知道這片雲,將會消失在烈日之下。嚮導帶上對論機,方便與基地營及二號營地溝通,在我多次海外登山行程上還是首次。在營地前拍攝一張團體照後,坐上貨車,向河岸前進,顛簸的一公里爛泥路,為我們省去少許時間和體力。

沒入雲中的 Trus Madi

出發前留影

上車

向 Trus Madi 前進

河岸架設一條吊橋,據說不過幾年之前,登山者須濕腳過河,後來有人投資,才架設吊橋,方便登山人士。吊橋叫人興奮,搖晃是少不免的指定動作,當然比不上尼泊爾的震撼。吊橋旁有西蓮番科的攀藤植物甚為吸引,可是我對此科認識不深,卻踏入是次行程觀察植物的第一步。橋後漸緩上升,路面盡是泥濘,而俗稱「吸血蟲」的水蛭已經「有幸」遇上。進入熱帶雨林,不能不認識這類奇怪的動物,將牠想像成蚊的進化版,同樣吸血,而且無處不在。路邊植物葉尖上能看見吸附在葉面上不停搖晃的吸血蟲,黃黑相間的縱紋,宛如老虎的斑紋,故名 tiger leech,牠是體型較大的一種,常跳上接近林緣的行者。

第一條吊橋

西蓮番科

留影

避爛泥

老虎水蛭 tiger leech

不久抵第二條吊橋,也是最後一條吊橋。有大戟科山麻桿屬(Alchornea)的植物,也見馬鞭草科紫珠屬(Callicarpa)的植物。很多形態相當熟悉,卻又並非香港所見的植物,只能憑已知的科屬去猜測其身份。假芒萁(Sticherus laevigatus)這種在香港罕見的裏白科蕨類植物,不單止在神山,在這裏亦相當普遍。一種形如風徑,葉尖截形的棕櫚大如軚盤,形勢上異常突出。漸漸深入雨林,薑科舞花薑屬(Globba)與野牡丹科蜂斗草屬(Sonerila)的植物吸引着我。偶爾有倒木橫臥,只需輕功地跨過,遠比踏在橫木上來得省力。途中兩棵參天巨木,據說樹齡介乎一百至二百幾年之間,這不是我所見過最老的樹,但往往古樹有種神聖的氣場,也許出於時間的洗禮,看破紅塵,脫俗而睿哲。

第二條吊橋

大戟科山麻桿屬(Alchornea

假芒萁 Sticherus laevigatus

棕櫚大如軚盤

走在泥濘地上

橫木上的尖刺

巨型螞蟻

參天古樹

越往裏面走越精彩。地生蘭漸現,路邊疏落的蝦脊蘭屬(Calanthe)叫人嘖嘖稱奇,令人着迷的殼斗科(Fagaceae)果實既陌生又熟悉,然後看着地面,另一種全身啡色、體型較細小的吸血蟲包圍我們,俗名 brown leech 在枯葉上如有保護色,常常爬上鞋面再鑽入褲腳中偷襲,神不知鬼不覺。突然間,一名行友發現鞋底脫落,是常見的原因︰長時間未有穿着該登山鞋,使得鞋底膠水硬化,踏在濕漉漉的泥濘上加速鞋底脫落。由於缺乏索帶,扭盡六壬方勉強在路途中將鞋底穩固,務求能撐至二號營地。

殼斗科果實

薑科植物

蘭科植物

路況大致上一樣

緊急補鞋

兩種吸血蟲持續活躍,不時留意自己和隊友身上和背囊有否其蹤影。在蝦脊蘭屬旁邊出現不甚吸引的疑似二尾蘭屬(Vrydagzynea)植物,薑科植物亦漸見變化。山徑止於一條小溪,技巧好者可以踏在石上以不滑倒為前題下安全渡河,否則可在嚮導協助下安然橫越。過河後山徑漸升,有金屬牌掛在樹上,標示離山頂還有九公里路。遇上是次行程首種豬籠草,是一種在婆羅洲相當普遍的中小型豬籠草︰剛毛豬籠草(Nepenthes hirsuta),其抱莖的葉可以輕易判別。然後來到倒數八公里,遇上蓮座蕨科蓮座蕨屬(Angiopteris)的蕨類植物,還有花序如插在地上的蠟燭的薑科植物和葉序獨特的疑似閉鞘薑(Cheilocostus speciosus)。別過一群石蠶(Ludisia discolor)後,開始出現幾種正在開花的秋海棠科秋海棠屬(Begonia)植物,還有如進入小人國一樣的超巨大非樹形棕櫚。嚮導 Shed 突然跳進澗谷,原來有野生果實可吃,他說是 mountain apple,樣子看來像石榴,而且水份充足。

隨影

薑科舞花薑屬(Globba

蘭科蝦脊蘭屬(Calanthe

蘭科二尾蘭屬(Vrydagzynea

薑科植物

老虎水蛭 tiger leech

過河

離山頂還有九公里

蘭科植物

可能是蘿藦科

桫欏科植物

薑科舞花薑屬(Globba

蘭科植物

剛毛豬籠草 Nepenthes hirsuta

Shed

蓮座蕨科蓮座蕨屬(Angiopteris

花序如蠟燭的薑科植物

石蠶 Ludisia discolor

殼斗科果實

大背囊顯得狼狽

薑科植物

超巨型棕櫚

秋海棠科秋海棠屬(Begonia

秋海棠科秋海棠屬(Begonia

地星科

mountain apple

至離山頂五公里半的距離,山徑沿路邊小澗平行前進,植被漸漸離開熱帶林雨模式。路邊見石杉科石杉屬(Huperzia)的裸子植物,還有奇怪的桑科植物。在我們拍攝蘭花之時,喜見一隻蜥蝪呆在身邊,身形瘦削卻手長腳長,相當有趣。一段短距離的路段,突然變得開揚,可見藍天,離山頂約五公里遠,在此處竟可見兩種豬籠草︰暗色豬籠草(N. fusca)和窄葉豬籠草(N. stenophylla),前者籠蓋呈窄三角形且向內反捲,後者則近卵圓形平展。山徑不再是濕潤泥濘,轉為較乾燥的碎石路,緩緩向上。路邊出現兜蘭屬(Paphiopedilum)植物,可惜並非花期。由此起,爬上一條短木梯後,植被轉為山地森林,而嚮導則稱這個地點為 moss forest。

繖形科天胡荽屬(Hydrocotyle

留影

石杉科石杉屬(Huperzia

鈎榕 Ficus uncinata 桑科

蜥蝪

暗色豬籠草 N. fusca 豬籠草科

窄葉豬籠草 N. stenophylla 豬籠草科

首見藍天

蘭科兜蘭屬(Paphiopedilum

爬梯進入 moss forest

這是一段與之前截然不同的世界,除了依附在來者身上以外,沒有吸血蟲生存;沒有體型巨大的植物,卻有各式各樣的蘭花攀附在石上或樹幹上,環境跟香港高山成熟的林地相像。地勢明顯急升,山徑由康莊大道變為必須在陡坡與山脊上既攀又爬,不少的木梯越過難以行走的斜坡,或是用木砌成的橋橫過急斜的山坡。令我相當驚喜的,是遇上一大群隱柱蘭(Cryptostylis arachnites),卻比不上香港的隱柱蘭艷麗。攀上山泥傾瀉的位置,有倒木做背景,可一窺林緣的外貌,極遠方有正在開花的杜鵑花,身邊則有一株杉,不期然令我想起香港的三尖杉(Cephalotaxus fortunei)。不斷在橫木與倒木間穿梭,各人背着十幾公斤重的背囊,消耗大量體力,隊形疏散,隊頭已經抵達二號營地。整理一下行裝,換掉沾滿汗水的排汗衫,約廿分鐘後,隊尾亦完成是日行程。二號營地睡覺的環境跟基地營沒有分別,惟獨晚上會比基地營更冷,畢竟身處海拔二千米左右。脫掉襪子時,驚見腳裸上有一個大血洞,帆布床上一隻豐滿肥大的 brown leech 讓我清楚知道,牠偷襲成功。晚飯時間六點鐘,山友嘗試幫行山靴補救,隨後我們盡快就寢,晚上十二點便須起床向山頂進發。是日未遇雨水,相當幸運,只願明日最辛苦的行程,亦無雨水。

坡度漸升

隱柱蘭 Cryptostylis arachnites 蘭科

過木橋

山泥傾瀉位

樹根長滿路


二號營地

開飯

寢室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