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紅海岸

日期︰2016-12-26
難度︰★★★
路線︰黃竹角嘴→石仔灣→大王灣→塘瀝仔→大塘瀝→烏洲塘


火紅海岸,泛指黃竹角半島北岸整條海岸線,東起黃竹角嘴,西至烏洲塘,甚至連紅石門至三椏涌一段亦有所云。全段海岸線,以赤色粉砂岩、砂岩及礫岩為主,為中世代白堊紀中期火山活動停止後最早的沉積地層之八仙嶺組,形成距今約一億年左右,氧化的鐵質令岩層胭紅朱赤,視之異常。自黃竹角嘴起,石仔灣、大王灣、塘瀝仔、大塘瀝,還有數個無名小灘,景色秀麗,越近內灣,風浪越見平靜,惟來自北面國家之垃圾亦越來越多,大煞風景。黃竹角嘴自海面伸出,其形狹長,與船灣海岸線之曲折,相映成趣;陸路遠征,早已視為長途,完成環湖出嘴更叫人自豪。昔日縱走黃竹角半島,見彎彎相連,卻在地圖上僅見石仔灣一名,見四下為無人之地,道聽途說,竟信荒落致有地無名之說;回想船灣六村,未建淡水湖前為一優良漁區,何以無名?

紅石門‧2016

日期︰2016-12-18
難度︰★★
路線︰新娘潭→烏蛟騰→馬頭峰→赤馬頭→雞仔峒→大峒→觀音峒→紅石門坳→紅石門嘴→盪排頭→紅石門嘴→牛角涌→黃竹涌→下苗田→上苗田→九擔租→烏蛟騰→新娘潭


新界東北有一組岩層名八仙嶺組,乃約一億年前之砂岩及礫岩組成,富含鐵質,故氧化後呈胭紅色,範圍包括赤洲東部、黃竹角半島北部、往灣洲南岸、苗三石澗澗谷、八仙嶺、南涌、鹿頸及老龍田高原。黃竹角半島與往灣洲老沙田之間有一狹窄水道,兩岸胭紅,故名紅石門。昔日有村建於涌口,名紅石門村,已廢,日據三年間抗日有功,光復後港英政府出資修建石屎村路以答謝村民,正是今日出海大路。村後建有水庫,截牛角涌,集石芽頭水坑,建海底輸水管,儲水供吉澳居民所用。由於紅石門路途遙遠,近數年來因地質公園一度聲名大噪,不少經驗不足或不熟地形者依書直讀,雖勉強可達,但往往時間、體力、糧水不足,以致摸黑撤退,甚為危險。循山路抵達者有二,沿橫嶺於紅石門坳(大滘坳)前棄主徑往東北行,或於苗三古道接迷椏走廊抵達。前者路徑明顯,惟多上落,有捷徑於九擔租抵橫嶺坳,或下苗田接大峒,以避馬頭峰及赤馬頭一段陡峭山徑;後者不走山脊,沿牛角涌、黃竹涌及馬尿河澗谷兩岸推進,惟路況極為複雜,或跨涌口、或過澗道、或穿竹林、或鑽灌叢,迷失者尤如墜入迷官之中,故山界有名「迷椏走廊」,雖今日已比昔日明顯好走,惟乃不適合夜行或經驗不多之行友。建議無論從何路撤退,該以四點為限(一般會在日落前返回主山徑,並非天黑前返回有公共交通工具之地),未抵紅石門者亦需回頭,以策安全。

環大潭水塘群峰

日期︰2016-12-11
難度︰★★
路線︰淺水灣→紫羅蘭山徑→紫羅蘭山→陽明山莊→渣甸山→畢拿山→大風坳→野豬徑→大潭篤水塘


大潭水塘群,包括大潭上水塘(1883-1889年內建成)、大潭副水塘(1904-1908年內建成)、大潭中水塘(1904-1908年內建成)及大潭篤水塘(1912-1917年內建成),前後共分三期興建,此百年水塘,今成法例規定下的一、二及三級歷史古蹟。圍繞此塘之山,或曰其水源,座北者有渣甸山(Jardine's Lookout)、畢拿山(Mount Butler)及柏架山(Mount Parker),靠南者有長連山、老虎山(Sugar Loaf)、馬坑山(Stone Hill)、蓮花井山(Bridge Hill)及龜山(Notting Hill),倚西者僅紫羅蘭山(Violet Hill),南側缺口,野豬徑(Boa Vista)及大潭崗(Tai Tam Mound)鎮守,直出大潭灣。本環線時有上落,串走山崗,景色怡人,視野遼闊,景觀多變,玩味十足,且撤退點多,惟紫羅蘭山西南脊及野豬徑屬原始山徑,宜與經驗者同行。

中狗南巖

日期︰2016-12-04
難度︰★★★
路線︰石壁→貝納奇徑→中狗牙嶺→閻王壁→鳳冠南巖→天窗脊→鳳頂→昂坪


余以為境內山勢至宏者,非狗牙嶺莫屬;山勢若龍爪,倚鳳凰之西,稜線起伏,壑淵深遂。風聲瀟瀟,土人奉為神仙居所,曰「神仙洞府」。中狗牙嶺與東狗牙嶺之間,謂中狗牙坑,源末有石河,兩崖對峙若門如虎,喚作「虎吼石河」。匯西狗牙嶺處,有棧道名「一線生機」,險而不危,此名非形容地勢,乃描述闢徑者心情,今遊人不求甚解,皆穿鑿附會,或人云亦云。至斬柴拗之「閻王壁」,陡峭狹窄,昔日視之畏途而今漸見易行。鳳冠南巖者,眾岩者為巖,鳳凰山山冠南面之列岩也;自昔日未建鳳凰徑前之登山路標「小鳥回頭」起,「刀片石」、「鳳啄臺」、「鳳喙峽」、「鼠尾石室」、「卡通鼠石」、「擎天峽」、「錦鼠觀天」、「積木崖」、「天窗石」、「南天門」,奇岩怪石者不能詳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