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度︰★★★
蚺蛇西脊、沉船坑
難度︰★★★
老虎石頂、攀背頂
攀龜南山下
日期︰2021-02-16
難度︰★★★
路線︰南涌→海背嶺→大瀝嶺→平頂坳→南山→東山下→鶴藪
黃嶺以北有一山體名大瀝嶺,海拔 486 米,官方誤植為「龜頭嶺」,查其主峰以西高約 301 米之小山崗方為其名。大瀝嶺北面餘脈伸入沙頭角海,有一長形山體名海背嶺與吊燈籠西北脊相夾,形成南涌與鹿頸臨海沖積地,以南涌河為主,匯屏南石澗及黃嘉石澗兩條豐水大澗。回說海背嶺,沿脊可登大瀝嶺,初段風光明媚,縱覽沙頭角海和南涌魚塘風光,隨後轉為林路,登主峰之途略崎嶇,臨頂回望沙頭角海風光,又是另一種體會。
黃嶺西隅有兩座岩石山頭,南者曰白燕岩,北者曰南山,兩山之谷為白鶴石澗所在。南山西北脊陡峭而石碎,然而有一路可急降東山下返回鶴藪,為資深山友提供另一條可取的落山路線。
花香爐頂、青松紅壑、月牙谷
日期︰2020-10-11
難度︰★★★
路線︰龍鼓灘北朗→龍鼓上灘→花香爐頂→花香爐→五渡水→良田坳→良景邨
昔日青山腹地仍未成為打卡熱點、資訊尚未泛濫,眾多景點位置不易知悉,加上腹地景致雷同,每山每脊皆有路,有如迷跡地帶;惜今日諸如景點已廣為人知,「花朗古道—麵包石—良田坳」此線更成為熱門路線,腹地頓成人來人往之地。回說此域,水冷水麵包石、青山四谷(月牙谷、青松紅壑、大石墜谷、靈虛谷)、十字星石室等石景及沖溝,為此帶引人入勝之地,腹地之中更曾經有花香爐村及大冷水村,伴有青大石澗、牛頭坑、雙清溪、大冷水石澗(大冷溪)、水冷水石澗(小冷溪)及望后溪(望鱟溪)等富有特色的沙澗,實在不應局限於人有我有的景點。
花香爐頂,海拔 310 米,為青山腹地西縱走線(即疊石頂—花香爐頂—禾塘頭)的主峰,雖與傳統考牌路線的東縱走線「杯靈雙渡」(即青山—乾山—圓頭山)相比有如地與天,仍不諦是一條頗有新鮮感的路線。此行不走西縱走線,乃東行穿過腹地中心,經五渡水沿佚名古道接良田坳作半日行程。
屯門徑登九逕山
難度︰★★
路線︰屯門西鐵站→井頭上村→涼亭→發射站石屎路→九逕山→西南脊→引水道→屯門官立中學
九逕山,名源於山上有九條路徑可通(因徑逕相通,有誤作「九徑山」,惟尊重原名,不予鼓勵),高507米,倚大欖涌水塘之西,元朗以南,屯門以東,屬一座龐大山體,惟地圖未有標示山名,以至名不經傳。此山地形複雜,最高點偏西北一隅,各處丘陵起伏如青山腹地。地質以砂以主,惟植被相較青山茂密。北坡平緩而南坡陡峭,孕育不少沙澗。澗谷走向奇特,有三處呈南北走向,東起有黃泥墩灌溉水塘以下之黃棠石澗、洪水坑灌溉水塘以上之丹桂坑三源及藍地灌溉水塘之源老虎坑。九逕山各脊幾乎皆有路,既可說易於迷途,亦可說隨時可變,若對地形或讀圖未有信心,最簡易直接登山路,可沿屯門徑至山坳一涼亭,有石屎徑直指山頂,聞說梯級達九百級之多。
——改自 2016 年《九逕山》一文
倒腕下石河
難度︰★★★
路線︰昂坪→鳳尾脊→倒腕上石河→倒腕中石河→倒腕下石河→鳳凰徑→昂坪
於昂坪望向鳳凰山,除了那偶見的壯麗雲被外,如山崩角缺的倒腕崖亦成為不少旅人與遊客的第一印象。倒腕崖崖如其名呈倒腕狀,石碎崖崩的形象加上曾有過死亡事故,在不少人心目中是一處險惡之地。倒腕崖以下盡是香港三大險澗之一的鳳壁石澗主要源頭,崖南是鳳壁主源,上源是鳳峰石河及鳳凰門等地,崖北則以鳳尾脊為界,乃鳳壁石澗最左一支的分水嶺,此源在倒腕崖崖底有三條大小不等之石河,以其源末之高度,由北至南分別命名為上、中、下石河,當中以下石河者最大。此三條石河遠在昂坪可見,昔日僧侶稱之為「雷公打石礐」[1]。倒腕下石河下段石頭體積最大,幾乎深藏植被之中;中段石大細籃球,大量攀藤植物如倒卵野木瓜覆蓋其中;上段則石細而極鬆散,人若上落如在石中遊。三條石河有一崖底棧道連接,遊人主要穿梭上下兩條石河,近上石河一處棧道分成上下兩線,下線隱密而易行,上線開揚而暴露。
元朗五山遊
難度︰★★
路線︰南坑排→東白虎坳→白水嶺→四排石山→井坑山→掌牛山→蠔殼山→凹頭
元朗南十八鄉與大欖腹地及蓮花山之間有一列小山崗,山高不過三百米,地質一如青山及大欖,以砂石為主,植被多為植林,常見有(疑似)大葉桉(Eucalyptus robusta)、(疑似)毛葉桉(E. torelliana)及大葉相思(Acacia mangium);山崗由南至北分別為白水嶺、四排石山、井坑山、掌牛山及蠔殼山,前三者為大欖涌郊遊徑所在,路平坦而上落差細;然後要數景觀最佳者,卻是掌牛山與蠔殼山,環顧大帽山、大刀岃與桂角山外,更見證元朗與錦田近年的極大變遷。同為農歷新年的半日閒遊,與六年前相近的行程相比,青山猶在,人事物卻大幅變遷。
國境之北‧2019︰沙嶺、大石磨、落馬洲
難度︰★★
路線︰文錦渡路→沙嶺→羅湖路→虎地坳→排頭路→得月樓→大石磨→信義新村→蛇嶺→鐵坑山→潘屋村→落馬洲路
昔日英國殖民時代的香港,為防犯跨境犯罪及非法入境等問題,於新界北部設立約 2,800 公頃的禁區,包括沙頭角海、蓮麻坑、文錦渡、羅湖、落馬洲、米埔等地方,其後於瘋狂發展的時代保留了大量珍貴且甚少受干擾的原始風光及郊野濕地。
不過,自二零一二年二月十五號第一階段縮減蓮麻坑至沙頭角段及米埔至落馬洲管制站,二零一三年六月十號第二階段縮減落馬洲管制站至梧桐河段,及至本年一月四號第三階段縮減梧桐河段至蓮麻坑段,基本上所謂禁區,除了關口外只剩下深圳河,象徵過於實用。縮減禁區騰出(非「釋出」)的土地,將來會面對何種運命,按今日社會狀況,可謂兇多吉少。襯景物猶在,窺探前禁區的風光,細味村落、戰時古蹟等極具香港歷史價值的種種事物。
沙嶺,位於文錦渡與羅湖之間的一個小山崗,標高 129 米,被政府劃為墳場,依山而建,當中有一墳場名為「沙嶺公墓」,是香港唯一的公墓,安葬無人認領的遺體,甚至可以看見名字也不知道,只能刻上編號的無名墓碑。沙嶺上有一個警崗,屬麥景陶教堂(又叫麥景陶碉堡)七座警崗之一,名曰南坑。當年興建的目的,在其監察中國人民解放軍,以防南侵香港。二零一二年,政府宣佈於沙嶺建「超級殯葬城」;一六年風光如舊,今日(一九年)再訪,沙嶺道通過之山坳、沙嶺東峰北脊全毀,變成黃沙滾滾的地盤;隨着邊境禁區縮減,推土機可預期地大量進駐時光如封鎖百年之地,莫論生態,單純風光不再,足叫人婉惜。
梧桐河(River Indus)與石上河(River Sutlej)匯流,將沙嶺與大石磨分隔,流入深圳河,河口位正正就是羅湖橋。大石磨,高 183 米,副峰突出的山頭尤為顯眼;西南面劃作羅湖分類靶場,於練靶時於山頂兩處頂點掛上紅旗示意,但近年已再無因應需要而揚旗,變成帶有大英遺風的「日不落紅旗」。大石磨南坡砌有用白色石頭組成的軍徽,是昔日駐港蘇格蘭近衛隊第二營(2ND BATT SCOTS GUARDS)所砌。惟筆者所見,另一山坡亦有類似軍徽,但殘缺不全,難於辨認。
大石磨以東之山谷為馬草壟及信義新村,據說政府已開始收地以發展東北;緊接便是兩座較少人認識的小山崗︰標高 143 米的蛇嶺及標高 134 米的鐵坑山,或籠統以舊稱勒馬洲的落馬洲稱之。此山面對落馬洲河套,腳下魚塘處處,與一河之隔的中國深圳高樓林立形成強烈對比,昔日盲目追求的發展,今日留下的原始風光,正正提醒我們反思大自然的存在價值。被喻為模糊港中邊界的河套區發展工程經已展開,周遭魚塘恐面臨極大的發展威脅。山崗被兩重鐵線圈分隔,疑昔日用作反偷渡之用,今日雖已殘破不堪,惟威力猶在,行山時需特別留神。此山亦有暫時唯一一個於日治時期所設立的三角測量點(三等三角點),為此山添上極強的歷史色彩。
白顎上下棧道
難度︰★★★★
路線︰伯公坳→舊東涌道→地塘仔郊遊徑→北峰嶂→牛塘山→白顎下棧道→白顎上棧道→鳳頂→鳳髻→鳳尾脊→昂坪
鳳凰山馬蹄峽以東,一列絕崖與鳳髻(副峰)構成北天門險境,其崖壁作「白顎」,分隔北天門石澗左右兩源。由北天門石澗主源起,棧道東行,於一個兩米落差位分岔,上攀者為上棧道,下行者為下棧道,多次經過此處,卻未有為意為一個重要的分叉口。白顎上棧道者,在攀上兩米落差後接一幅鬆散碎石坡,其落石會擊中下棧道的途人,宜小心行,其出口約在鳳凰徑高度 845 米處;白顎下棧道,會先遇上一幅落差約五米的崖壁,越過後會經過北天門石澗左源,依澗下溯一小段,再度橫移至鳳凰徑高度 710 米處,即南天門口,沿途頗多分支,有一線高繞左源而不用下溯,但整體上向東南偏東方向水平移動。
石芽北脊、水牛黃牛
難度︰★★
路線︰富安花園→梅子林→石芽北脊→石芽山→水牛山→黃牛山→黃泥頭
馬鞍山郊野公園中,以標高 606 米的水牛山為首,與黃牛山及石芽山彷彿自成一國,可視為一個山體,孕育出幾條頗具名氣的溪澗︰老鼠田坑、黃涌石澗、茅坪坑(梅子林坑)及花心坑。自早年始踏足山頭,便視此地為樂土,人煙相對稀,鄰近有名峰馬鞍,有大徑麥理浩徑,使得此地難得偏安;石芽有北脊攀玩,有如狗牙起伏的山稜,黃牛有石城,水牛山平坦且視野極佳︰環抱馬鞍山、西貢內海及遠至蚺蛇尖、九龍群峰、大帽山周邊和吐露港後的黃嶺山脈。近年不知何故,黃牛石城及黃牛山成了打卡熱點,行山新手結伴前行,不識路途、不知禮儀,前者只需引路或帶路,後者卻叫人嘆息。是日半日行程,受朋友邀請,重踏這條自梅子林近年大興土木後首次踏足的石芽北脊。
桃坑峒西坑、桃坑峒南崖、圓墩西坑
難度︰桃坑峒西坑 ★★
桃坑峒南崖 ★★★
圓墩西坑 ★★★
路線︰大欖涌村→桃坑峒西坑→桃坑峒南崖→桃坑峒南峰→煤氣管道→圓墩西坑→豪景花園
編號︰桃坑峒西坑 178/180617+1:298
圓墩西坑 179/180617+2:299
桃坑峒,標高344米,座落大欖涌以東,為大帽山西延其中一條餘脈的盡頭。山體呈雙峰狀,北為主峰,南峰與主峰高度相約,其西南側為陡峭懸崖。山頂周遭並無大山阻隔,僅有大欖涌水塘以西之九逕山,及翻越石龍拱、輾牛嶺、蓮花山後的大帽山,青山、大嶼山、馬灣、青衣、長洲、香港島及九龍群山皆盡收眼底。
大欖水系中的桃坑峒次水系可謂名氣頗低,從主要溪流從方向命名者為桃坑峒東坑(即圓墩西坑,此為通名)、桃坑峒南坑、桃坑峒西坑及桃坑峒北坑。當中以源起桃坑峒南峰以南,流入大欖涌之桃坑峒西坑最為精彩,走來暢通,瀑流不斷,獨缺水潭;而圓墩西坑,源起桃坑峒兩峰之間,流出青龍頭,今為引水道所截,水源不豐,惟仍有數瀑,其坑峽澗勢添上幾分險意。兩者皆短而精彩。
彎曲馬頷大金鐘(彎曲坑左源、馬頜峽)
難度︰★★★★
路線︰沙角尾→隔坑墩→彎曲坑左源→麥理浩徑→馬鞍坳→荊棘石河→馬頜峽→馬鞍坳→大金鐘→昂坪→大水井→西貢
彎曲坑,源起彎曲山馬騮頭,匯巨壩石澗、金鐘坑,再與坑槽水(即馬西石澗)合流出西貢海。彎曲山,指馬鞍坳至大鐘鐘之間,麥理浩徑以東的山頭,其東面崖壁處處,藏有三條以石河及岩壁為主要景觀的石澗,由北至南分別為彎曲東坑、巨壩石澗及彎曲坑;主峰標高592米,其東南方有一山頭,隨後急瀉,有石台兩層,為「仙人點將台」及「仙人石河」所在,東為彎曲坑左源右支,其東崖側看如馬騮側面,故名「馬騮頭」;西為左源中支,有一瀑崖需突破,窮源接回麥理浩徑大彎位處;一稜之隔,為新出現的左源左支,二零一五年連場暴雨,其源頭崩塌,形成新的石河區,遠至西貢市中心亦能望見痕跡;右源入口位隱蔽而鮮有人跡,有一瀑崖及「雨滴崖」,「香蕉蘭石河」隨後,直指「馬騮頭」。
馬頷峽,為馬鞍山主峰南陲淺峽,為大洞坑荊棘石河之源頭,倚馬鞍山南壁,可通彌天棧道末段之樹帶棧道。此峽路程甚短,除崖中一橫棧位頗考功夫外,近距離欣賞宏偉壯觀之馬鞍山南壁,為其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