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9-02-16
難度︰★★★
路線︰昂坪→鳳尾脊→倒腕上石河→倒腕中石河→倒腕下石河→鳳凰徑→昂坪
於昂坪望向鳳凰山,除了那偶見的壯麗雲被外,如山崩角缺的倒腕崖亦成為不少旅人與遊客的第一印象。倒腕崖崖如其名呈倒腕狀,石碎崖崩的形象加上曾有過死亡事故,在不少人心目中是一處險惡之地。倒腕崖以下盡是香港三大險澗之一的鳳壁石澗主要源頭,崖南是鳳壁主源,上源是鳳峰石河及鳳凰門等地,崖北則以鳳尾脊為界,乃鳳壁石澗最左一支的分水嶺,此源在倒腕崖崖底有三條大小不等之石河,以其源末之高度,由北至南分別命名為上、中、下石河,當中以下石河者最大。此三條石河遠在昂坪可見,昔日僧侶稱之為「雷公打石礐」[1]。倒腕下石河下段石頭體積最大,幾乎深藏植被之中;中段石大細籃球,大量攀藤植物如倒卵野木瓜覆蓋其中;上段則石細而極鬆散,人若上落如在石中遊。三條石河有一崖底棧道連接,遊人主要穿梭上下兩條石河,近上石河一處棧道分成上下兩線,下線隱密而易行,上線開揚而暴露。
白顎上下棧道
日期︰2018-12-26
難度︰★★★★
路線︰伯公坳→舊東涌道→地塘仔郊遊徑→北峰嶂→牛塘山→白顎下棧道→白顎上棧道→鳳頂→鳳髻→鳳尾脊→昂坪
鳳凰山馬蹄峽以東,一列絕崖與鳳髻(副峰)構成北天門險境,其崖壁作「白顎」,分隔北天門石澗左右兩源。由北天門石澗主源起,棧道東行,於一個兩米落差位分岔,上攀者為上棧道,下行者為下棧道,多次經過此處,卻未有為意為一個重要的分叉口。白顎上棧道者,在攀上兩米落差後接一幅鬆散碎石坡,其落石會擊中下棧道的途人,宜小心行,其出口約在鳳凰徑高度 845 米處;白顎下棧道,會先遇上一幅落差約五米的崖壁,越過後會經過北天門石澗左源,依澗下溯一小段,再度橫移至鳳凰徑高度 710 米處,即南天門口,沿途頗多分支,有一線高繞左源而不用下溯,但整體上向東南偏東方向水平移動。
難度︰★★★★
路線︰伯公坳→舊東涌道→地塘仔郊遊徑→北峰嶂→牛塘山→白顎下棧道→白顎上棧道→鳳頂→鳳髻→鳳尾脊→昂坪
鳳凰山馬蹄峽以東,一列絕崖與鳳髻(副峰)構成北天門險境,其崖壁作「白顎」,分隔北天門石澗左右兩源。由北天門石澗主源起,棧道東行,於一個兩米落差位分岔,上攀者為上棧道,下行者為下棧道,多次經過此處,卻未有為意為一個重要的分叉口。白顎上棧道者,在攀上兩米落差後接一幅鬆散碎石坡,其落石會擊中下棧道的途人,宜小心行,其出口約在鳳凰徑高度 845 米處;白顎下棧道,會先遇上一幅落差約五米的崖壁,越過後會經過北天門石澗左源,依澗下溯一小段,再度橫移至鳳凰徑高度 710 米處,即南天門口,沿途頗多分支,有一線高繞左源而不用下溯,但整體上向東南偏東方向水平移動。
彎曲馬頷大金鐘(彎曲坑左源、馬頜峽)
日期︰2018-04-22
難度︰★★★★
路線︰沙角尾→隔坑墩→彎曲坑左源→麥理浩徑→馬鞍坳→荊棘石河→馬頜峽→馬鞍坳→大金鐘→昂坪→大水井→西貢
彎曲坑,源起彎曲山馬騮頭,匯巨壩石澗、金鐘坑,再與坑槽水(即馬西石澗)合流出西貢海。彎曲山,指馬鞍坳至大鐘鐘之間,麥理浩徑以東的山頭,其東面崖壁處處,藏有三條以石河及岩壁為主要景觀的石澗,由北至南分別為彎曲東坑、巨壩石澗及彎曲坑;主峰標高592米,其東南方有一山頭,隨後急瀉,有石台兩層,為「仙人點將台」及「仙人石河」所在,東為彎曲坑左源右支,其東崖側看如馬騮側面,故名「馬騮頭」;西為左源中支,有一瀑崖需突破,窮源接回麥理浩徑大彎位處;一稜之隔,為新出現的左源左支,二零一五年連場暴雨,其源頭崩塌,形成新的石河區,遠至西貢市中心亦能望見痕跡;右源入口位隱蔽而鮮有人跡,有一瀑崖及「雨滴崖」,「香蕉蘭石河」隨後,直指「馬騮頭」。
馬頷峽,為馬鞍山主峰南陲淺峽,為大洞坑荊棘石河之源頭,倚馬鞍山南壁,可通彌天棧道末段之樹帶棧道。此峽路程甚短,除崖中一橫棧位頗考功夫外,近距離欣賞宏偉壯觀之馬鞍山南壁,為其賣點。
難度︰★★★★
路線︰沙角尾→隔坑墩→彎曲坑左源→麥理浩徑→馬鞍坳→荊棘石河→馬頜峽→馬鞍坳→大金鐘→昂坪→大水井→西貢
彎曲坑,源起彎曲山馬騮頭,匯巨壩石澗、金鐘坑,再與坑槽水(即馬西石澗)合流出西貢海。彎曲山,指馬鞍坳至大鐘鐘之間,麥理浩徑以東的山頭,其東面崖壁處處,藏有三條以石河及岩壁為主要景觀的石澗,由北至南分別為彎曲東坑、巨壩石澗及彎曲坑;主峰標高592米,其東南方有一山頭,隨後急瀉,有石台兩層,為「仙人點將台」及「仙人石河」所在,東為彎曲坑左源右支,其東崖側看如馬騮側面,故名「馬騮頭」;西為左源中支,有一瀑崖需突破,窮源接回麥理浩徑大彎位處;一稜之隔,為新出現的左源左支,二零一五年連場暴雨,其源頭崩塌,形成新的石河區,遠至西貢市中心亦能望見痕跡;右源入口位隱蔽而鮮有人跡,有一瀑崖及「雨滴崖」,「香蕉蘭石河」隨後,直指「馬騮頭」。
馬頷峽,為馬鞍山主峰南陲淺峽,為大洞坑荊棘石河之源頭,倚馬鞍山南壁,可通彌天棧道末段之樹帶棧道。此峽路程甚短,除崖中一橫棧位頗考功夫外,近距離欣賞宏偉壯觀之馬鞍山南壁,為其賣點。
鳳冠北巖‧2018
日期︰2018-03-24
難度︰★★★★
路線︰昂坪→法門古道→鳳鳥脊→羅漢塔→北天門→鳳頂→白顎上棧道→北巖棧道→羅漢上石河→昂坪
鳳冠北巖者,指鳳凰山山冠北面的一列岩崖,由北巖棧道起穿越的旄盔石、小天窗與滴水岩,到羅漢塔構成的一樹洞、羅漢石河與羅漢峽,來到馬蹄峽大崩壁中的北天門與白顎上的崖中棧道與軍帽石,皆為奇險之地。雖多次涉獵其中,惟一氣呵成則從未試過,唯有獨行,方能實踐心中路線,悠閒而充滿趣味。
難度︰★★★★
路線︰昂坪→法門古道→鳳鳥脊→羅漢塔→北天門→鳳頂→白顎上棧道→北巖棧道→羅漢上石河→昂坪
鳳冠北巖者,指鳳凰山山冠北面的一列岩崖,由北巖棧道起穿越的旄盔石、小天窗與滴水岩,到羅漢塔構成的一樹洞、羅漢石河與羅漢峽,來到馬蹄峽大崩壁中的北天門與白顎上的崖中棧道與軍帽石,皆為奇險之地。雖多次涉獵其中,惟一氣呵成則從未試過,唯有獨行,方能實踐心中路線,悠閒而充滿趣味。
藏天瀑、大東正北脊、龍獅古道
日期︰2017-12-31
難度︰★★★
路線︰東涌→黃龍坑→黃龍坑郊遊徑→藏天瀑→大東山→大東正北脊→龍獅古道→石獅山→東龍石澗水壩→黃龍坑→東涌
編號︰23.4/171231+1:288
大東山,標高869米,僅次鳳凰山為大嶼山第二高峰,其伸延之山脈呈環狀,形成壯麗險奇之黃龍坑谷,諸條龍字輩石澗皆源出於此。時下港人流行登大東山,主要取道三路︰黃龍坑郊遊徑、自伯公坳起之鳳凰徑及自南山起之鳳凰徑。惟人滿為患、喧嘩煩擾,愛山老手早已搖頭嘆息,敬而遠之;欲登大東,便需花點心思,遁異路登山,不但可遠離人煙,亦能深入了解地形,一舉兩得。是次行程,急登黃龍坑郊遊徑後棄徑,上溯藏龍石澗藏天瀑,直達山頂,然後沿大東山正北之山脊急降,接走龍獅古道,與大東北脊匯合,經石獅山下降至東龍石澗澗口,於人來人往的大東山,換來寧靜無人的時光。
難度︰★★★
路線︰東涌→黃龍坑→黃龍坑郊遊徑→藏天瀑→大東山→大東正北脊→龍獅古道→石獅山→東龍石澗水壩→黃龍坑→東涌
編號︰23.4/171231+1:288
大東山,標高869米,僅次鳳凰山為大嶼山第二高峰,其伸延之山脈呈環狀,形成壯麗險奇之黃龍坑谷,諸條龍字輩石澗皆源出於此。時下港人流行登大東山,主要取道三路︰黃龍坑郊遊徑、自伯公坳起之鳳凰徑及自南山起之鳳凰徑。惟人滿為患、喧嘩煩擾,愛山老手早已搖頭嘆息,敬而遠之;欲登大東,便需花點心思,遁異路登山,不但可遠離人煙,亦能深入了解地形,一舉兩得。是次行程,急登黃龍坑郊遊徑後棄徑,上溯藏龍石澗藏天瀑,直達山頂,然後沿大東山正北之山脊急降,接走龍獅古道,與大東北脊匯合,經石獅山下降至東龍石澗澗口,於人來人往的大東山,換來寧靜無人的時光。
鳳冠北巖、鳳鳥脊
日期︰2017-02-12
難度︰★★★
路線︰昂坪→倒腕石河→北巖棧道→羅漢塔→鳳鳥脊→法門古道→昂坪
鳳凰山古稱爛頭,指的主副兩峰之間的鳳凰坳似山頭崩爛而名,英國人來到地此查問名稱,音譯 Lantau,是保留此地名最好的證據。細看地圖,鳳凰坳南北均有一直線走向的溪谷︰向北的是曹溪,又叫北天門澗;向南叫鳳峰石河,是鳳壁石澗的上源。南北兩處,各有一門,南者鳳凰門、北者北天門,且形態相似,堪稱妙絕。站在主副兩峰下望,恰似將鳳凰山闢作兩半。
鳳冠北巖指鳳凰山 頂峰下向北的一段懸崖峭壁,在其中橫走欣賞奇岩怪石、危崖絕壁,攀登羅漢塔、穿越北天門,更是旅者探遊的「指定動作」。北巖石景,小天窗、旄盔石、滴水岩、一樹洞、羅漢塔、北天門,一幕比一幕精彩的奇景,是大自然精彩的表演。
──擇自舊文《羅漢塔、北天門》及《鳳冠北巖、北天門》
難度︰★★★
路線︰昂坪→倒腕石河→北巖棧道→羅漢塔→鳳鳥脊→法門古道→昂坪
鳳凰山古稱爛頭,指的主副兩峰之間的鳳凰坳似山頭崩爛而名,英國人來到地此查問名稱,音譯 Lantau,是保留此地名最好的證據。細看地圖,鳳凰坳南北均有一直線走向的溪谷︰向北的是曹溪,又叫北天門澗;向南叫鳳峰石河,是鳳壁石澗的上源。南北兩處,各有一門,南者鳳凰門、北者北天門,且形態相似,堪稱妙絕。站在主副兩峰下望,恰似將鳳凰山闢作兩半。
鳳冠北巖指鳳凰山 頂峰下向北的一段懸崖峭壁,在其中橫走欣賞奇岩怪石、危崖絕壁,攀登羅漢塔、穿越北天門,更是旅者探遊的「指定動作」。北巖石景,小天窗、旄盔石、滴水岩、一樹洞、羅漢塔、北天門,一幕比一幕精彩的奇景,是大自然精彩的表演。
──擇自舊文《羅漢塔、北天門》及《鳳冠北巖、北天門》
嶼西小屏風
日期︰2016-10-01
難度︰★★★
路線︰大澳→二澳→根頭坳→小屏風→深坑瀝→分水坳→羗山郊遊徑→引水道→沙嘴(石壁)
行走由汾流至二澳的一段鳳凰徑,仰望東面山坡,會看見稜線下一列企崖,嚴如黃嶺旁邊的屏風山,挺立勢拔;所謂的嶼西小屏風,係大磡森副峰深坑瀝之西北脊,直指根頭坳(此地名不知何故在較新版的郊遊圖上刪除)。行走於小屏風山脊上,形勢甚有蚺蛇北脊之感,只是坡度較為平緩,可惜此線路徑近乎消失,路胚不明確,與路口繁多路標極不相襯。本線難度兩星,僅因小屏風需自行開路和路線稍長而追加一星。
難度︰★★★
路線︰大澳→二澳→根頭坳→小屏風→深坑瀝→分水坳→羗山郊遊徑→引水道→沙嘴(石壁)
行走由汾流至二澳的一段鳳凰徑,仰望東面山坡,會看見稜線下一列企崖,嚴如黃嶺旁邊的屏風山,挺立勢拔;所謂的嶼西小屏風,係大磡森副峰深坑瀝之西北脊,直指根頭坳(此地名不知何故在較新版的郊遊圖上刪除)。行走於小屏風山脊上,形勢甚有蚺蛇北脊之感,只是坡度較為平緩,可惜此線路徑近乎消失,路胚不明確,與路口繁多路標極不相襯。本線難度兩星,僅因小屏風需自行開路和路線稍長而追加一星。
禾蓮古道、新桂田右坑
日期︰2016-09-18
難度︰★★★
路線︰禾徑山路→長山古寺→禾徑山→石水古道→塘肚古道→蓮麻坑村→麥景陶碉堡(礦山)→新桂田右坑→紅花寨北脊→紅花寨→麻雀嶺村
編號︰158/160918+1:260
新桂田右坑,源起紅花嶺北脊及紅花寨北脊相夾形成之山谷,流入深圳河;另有一澗於紅花寨北脊以東,集三峒嶺(即伯公頂、二峒及三峒,又作小八仙)之支流流入深圳河;兩澗可謂境內最北的石澗。就集水區而言,左坑更廣更闊,澗勢卻不及右坑其筆直明朗、一氣呵成的澗道形成的高瀑深潭與巨型壺穴,尤以下段形勢奇險。由於其地理位置偏遠,溯遊者稀,入澗亦不外乎兩條主線︰翻越紅花嶺或取道禾蓮古道;惟前者須合共攀登兩次紅花嶺,後者則要穿越殘存於新界東北堆填區工程附近之石水古道,殊不簡單。
禾蓮古道,指連接禾徑山及蓮麻坑之間的古道,當中亦分為石水古道及塘肚古道,前者為連接石寨下及水牛槽短短一段,後者則指昂塘附近山坳闊可行車至塘肚山村的古道。塘肚古道途中有前禁區的警告牌,惟地圖所示,該處仍未抵達昔日的禁區界線,但足證此古道曾為要道,可惜只存在於戰前英軍地圖,翻查香港地政署首張地形圖,禾蓮古道彷似不曾存在一樣。
難度︰★★★
路線︰禾徑山路→長山古寺→禾徑山→石水古道→塘肚古道→蓮麻坑村→麥景陶碉堡(礦山)→新桂田右坑→紅花寨北脊→紅花寨→麻雀嶺村
編號︰158/160918+1:260
新桂田右坑,源起紅花嶺北脊及紅花寨北脊相夾形成之山谷,流入深圳河;另有一澗於紅花寨北脊以東,集三峒嶺(即伯公頂、二峒及三峒,又作小八仙)之支流流入深圳河;兩澗可謂境內最北的石澗。就集水區而言,左坑更廣更闊,澗勢卻不及右坑其筆直明朗、一氣呵成的澗道形成的高瀑深潭與巨型壺穴,尤以下段形勢奇險。由於其地理位置偏遠,溯遊者稀,入澗亦不外乎兩條主線︰翻越紅花嶺或取道禾蓮古道;惟前者須合共攀登兩次紅花嶺,後者則要穿越殘存於新界東北堆填區工程附近之石水古道,殊不簡單。
禾蓮古道,指連接禾徑山及蓮麻坑之間的古道,當中亦分為石水古道及塘肚古道,前者為連接石寨下及水牛槽短短一段,後者則指昂塘附近山坳闊可行車至塘肚山村的古道。塘肚古道途中有前禁區的警告牌,惟地圖所示,該處仍未抵達昔日的禁區界線,但足證此古道曾為要道,可惜只存在於戰前英軍地圖,翻查香港地政署首張地形圖,禾蓮古道彷似不曾存在一樣。
觀音石河
日期︰2016-04-09
難度︰★★★
路線︰上村→凌雲寺→觀音石河→觀音山→梧桐寨→梧桐寨村
香港有最少六座名觀音山的山頭,一係位於大嶼山西部,又名膝頭哥山之觀音山,二係本篇所提及的元朗上村觀音山,三係指港島大浪灣以南,四係屯門九逕山西北,五係沙田大老山以北,六係紅磡聖德山。觀音山屬大帽山其中一條支脈最高點,因古時山頂建有觀音廟而名,現今惜為嘉道理農場所佔(注意︰場方並不歡迎行山人士進入其私人地方,宜取繞道),山頂仍留有一尊魚籃觀音像,其旁邊亦有一穴名熱氣洞,亦即是溫泉眼。觀音石河,指觀音山以北崖下的碎石堆積區,大部份皆被林木所掩,外露者面積相當細。
難度︰★★★
路線︰上村→凌雲寺→觀音石河→觀音山→梧桐寨→梧桐寨村
香港有最少六座名觀音山的山頭,一係位於大嶼山西部,又名膝頭哥山之觀音山,二係本篇所提及的元朗上村觀音山,三係指港島大浪灣以南,四係屯門九逕山西北,五係沙田大老山以北,六係紅磡聖德山。觀音山屬大帽山其中一條支脈最高點,因古時山頂建有觀音廟而名,現今惜為嘉道理農場所佔(注意︰場方並不歡迎行山人士進入其私人地方,宜取繞道),山頂仍留有一尊魚籃觀音像,其旁邊亦有一穴名熱氣洞,亦即是溫泉眼。觀音石河,指觀音山以北崖下的碎石堆積區,大部份皆被林木所掩,外露者面積相當細。
南巖雙峽︰擎天峽、天窗峽
日期︰2016-03-26
難度︰★★★
路線︰昂坪→鳳凰觀日→一樹坡→小鳥回頭→雙鼠棧道→擎天峽→鳳凰徑→天窗峽→南巖棧道→天窗脊→鳳凰徑→伯公坳
鳳凰山南面幅員甚廣,鳳塘石澗(土名黃泥瀝坑)藏於整片茂林澗谷中。實鳳塘石澗支源甚多,左源謂東狗牙坑者,指狗牙嶺以東、鳳啄峽、擎天峽與天窗峽以下一源;右源坐落屻石頂(長屻山)西坡,有長屻坑及牛塘石澗;而中源則直指南天門,曰南天門石澗,其左源稱茶壺嘴坑或鳳壺石澗。
——擇自本網誌《南天門石澗》(臨時)
是次行程穿越鳳冠南巖上半段跨越的兩條支澗,一如馬鞍山吊手岩小雁盪谷以上的坑澗,多被冠以「峽」之名。鳳塘石澗主源擎天峽,擁鳳凰山最深的坑峽,超過50米的落差,拱極有三澗匯流之瀑,名曰「擎天三瀑」,只限於連場大雨後方能窺之。另一條支流名天窗峽,乃著名的「天窗石」旁的寬廣澗谷,亦有三澗匯流,中支瀑布更呈流水岩板狀;此澗谷下部呈石河狀,荊棘(主要為鏽毛莓 Rubus reflexus)密佈。
難度︰★★★
路線︰昂坪→鳳凰觀日→一樹坡→小鳥回頭→雙鼠棧道→擎天峽→鳳凰徑→天窗峽→南巖棧道→天窗脊→鳳凰徑→伯公坳
鳳凰山南面幅員甚廣,鳳塘石澗(土名黃泥瀝坑)藏於整片茂林澗谷中。實鳳塘石澗支源甚多,左源謂東狗牙坑者,指狗牙嶺以東、鳳啄峽、擎天峽與天窗峽以下一源;右源坐落屻石頂(長屻山)西坡,有長屻坑及牛塘石澗;而中源則直指南天門,曰南天門石澗,其左源稱茶壺嘴坑或鳳壺石澗。
——擇自本網誌《南天門石澗》(臨時)
是次行程穿越鳳冠南巖上半段跨越的兩條支澗,一如馬鞍山吊手岩小雁盪谷以上的坑澗,多被冠以「峽」之名。鳳塘石澗主源擎天峽,擁鳳凰山最深的坑峽,超過50米的落差,拱極有三澗匯流之瀑,名曰「擎天三瀑」,只限於連場大雨後方能窺之。另一條支流名天窗峽,乃著名的「天窗石」旁的寬廣澗谷,亦有三澗匯流,中支瀑布更呈流水岩板狀;此澗谷下部呈石河狀,荊棘(主要為鏽毛莓 Rubus reflexus)密佈。
鹿巢石林2016
日期︰2016-02-14
難度︰★★★
路線︰富安花園→梅大石澗→鹿巢山→鹿巢石林→石壟仔→富安花園
鹿巢石林,位處鹿巢山西南坡,在石芽山可清楚看見坡上深灰色的石林。因石林在石壟仔廢村之上,亦稱作石壟仔石林。關於鹿巢石林形成之說有二,其一指石林中1.4億年歷史的凝灰岩(火山岩的一種)乃附近一火山口噴發火山灰、火山碎屑物和礫石降落地面冷卻形成。因香港雨水在夏季多來自東南面,而石林亦處於南方,故較易受侵蝕。但我倒質疑火山噴出物為何只有鹿巢石林一帶,故以下的說法似乎較為可信︰
跟據土木工程署出版的《香港地質考察指引》,鹿巢石林覆蓋一至兩條山溝,粗略估計可深達三十米以上。推測石壟仔過去是一個高聳石崖,因構造運動向西南方倒塌及風化侵蝕,填滿山溝而形成。
此石林曾被建議列為地質公園一員,未知是甚麼原因致未能成事,逃過一劫。石林內全為天然堆砌的亂石,部份石下空間極深,投石聽聲也長達數秒才消失(而非停止)。石中無路,只有自由發揮想像出來的攀爬路線,探遊者宜跟從有經驗及熟悉石林各處人士前往。石河、石林並非地理學名詞,故沒有清晰定義,故以鹿巢石河稱之,亦無不妥。
--修改自本網誌舊文《鹿巢石林2013》
難度︰★★★
路線︰富安花園→梅大石澗→鹿巢山→鹿巢石林→石壟仔→富安花園
鹿巢石林,位處鹿巢山西南坡,在石芽山可清楚看見坡上深灰色的石林。因石林在石壟仔廢村之上,亦稱作石壟仔石林。關於鹿巢石林形成之說有二,其一指石林中1.4億年歷史的凝灰岩(火山岩的一種)乃附近一火山口噴發火山灰、火山碎屑物和礫石降落地面冷卻形成。因香港雨水在夏季多來自東南面,而石林亦處於南方,故較易受侵蝕。但我倒質疑火山噴出物為何只有鹿巢石林一帶,故以下的說法似乎較為可信︰
跟據土木工程署出版的《香港地質考察指引》,鹿巢石林覆蓋一至兩條山溝,粗略估計可深達三十米以上。推測石壟仔過去是一個高聳石崖,因構造運動向西南方倒塌及風化侵蝕,填滿山溝而形成。
此石林曾被建議列為地質公園一員,未知是甚麼原因致未能成事,逃過一劫。石林內全為天然堆砌的亂石,部份石下空間極深,投石聽聲也長達數秒才消失(而非停止)。石中無路,只有自由發揮想像出來的攀爬路線,探遊者宜跟從有經驗及熟悉石林各處人士前往。石河、石林並非地理學名詞,故沒有清晰定義,故以鹿巢石河稱之,亦無不妥。
--修改自本網誌舊文《鹿巢石林2013》
俯瞰山城獨樂樂
日期︰2015-12-06
難度︰★★★
路線︰荃錦公路→大帽山道→西南坑→帽東下林道→大城北坑→麥徑→鉛礦坳→打鐵屻→碗窰
相隔兩週,再度前往帽東林道,嘗試林道下線,是為帽東下林道,但此行最為驚喜,是當日天色極清,尤以中午以前更甚,在近山頂開揚之處,花了頗多時間拍攝。遇上中草藥團考察,大帽山道滿是遊人,急步登山,避開喧嘩眾,獨自在荒野欣賞香港無敵山城景致。
難度︰★★★
路線︰荃錦公路→大帽山道→西南坑→帽東下林道→大城北坑→麥徑→鉛礦坳→打鐵屻→碗窰
相隔兩週,再度前往帽東林道,嘗試林道下線,是為帽東下林道,但此行最為驚喜,是當日天色極清,尤以中午以前更甚,在近山頂開揚之處,花了頗多時間拍攝。遇上中草藥團考察,大帽山道滿是遊人,急步登山,避開喧嘩眾,獨自在荒野欣賞香港無敵山城景致。
禾塘崗、帽東上林道、梧桐寨
日期︰2015-11-21
難度︰★★★
路線︰荃錦公路→禾塘崗→西南坑→帽東上林道→大城北坑→麥徑→梧桐寨→梧桐寨村→林錦公路
大帽山東坡有一隱徑,姑且稱作「帽東林道」,未知開路者目的,或許曾是一條古道,穿梭山坡之間的茶田,今連接西南坑與大城北坑兩澗。此徑無景可觀,部份路段頗易迷途,中段分成上下兩路,走向叫初探者猶豫,再次匯合後,接回往觀音山分叉路附近的麥理浩徑。
難度︰★★★
路線︰荃錦公路→禾塘崗→西南坑→帽東上林道→大城北坑→麥徑→梧桐寨→梧桐寨村→林錦公路
大帽山東坡有一隱徑,姑且稱作「帽東林道」,未知開路者目的,或許曾是一條古道,穿梭山坡之間的茶田,今連接西南坑與大城北坑兩澗。此徑無景可觀,部份路段頗易迷途,中段分成上下兩路,走向叫初探者猶豫,再次匯合後,接回往觀音山分叉路附近的麥理浩徑。
一樹坡、鳳冠南巖、茶壺嘴脊
日期︰2015-02-01
難度︰★★★
路線︰昂坪→鳳鳳觀日→一樹坡→鳳冠南巖→茶壺嘴脊→塘福
鳳凰山西坡陡峭非常,旅界稱作「閻王壁」。此地是狗牙嶺接上鳳凰山必經之地,除此山徑之後,亦有另一條介乎天梯與前者之間,因脊線上有一處平臺,石堆間長有一樹(事實上並非只有一棵樹),而喚作「一樹坡」。此平臺在攀登天梯時亦可望見。
鳳冠南巖曾作詳細介紹,今不再贅述,請參考前作《鳳冠南巖‧2015》。嚴格來說,鳳冠南巖只是鳳凰山南坡西側的列崖,東側皆屬南天門及其澗谷所在,兩者之間,以一脊作分界,其脊伸延,有一小山頭,在南門天亦能窺見,其脊有一組岩,形似茶壺嘴,故名「茶壺嘴脊」。此脊漫長而難行,上半段以岩稜為主,下半段則屬浮沙碎石,至接近引水道一片較平坦之丘陵地,斬樹黨橫行,其暴行伸延至塘福村後,粗壯如樑的土沉香通通慘遭毒手。
難度︰★★★
路線︰昂坪→鳳鳳觀日→一樹坡→鳳冠南巖→茶壺嘴脊→塘福
鳳凰山西坡陡峭非常,旅界稱作「閻王壁」。此地是狗牙嶺接上鳳凰山必經之地,除此山徑之後,亦有另一條介乎天梯與前者之間,因脊線上有一處平臺,石堆間長有一樹(事實上並非只有一棵樹),而喚作「一樹坡」。此平臺在攀登天梯時亦可望見。
鳳冠南巖曾作詳細介紹,今不再贅述,請參考前作《鳳冠南巖‧2015》。嚴格來說,鳳冠南巖只是鳳凰山南坡西側的列崖,東側皆屬南天門及其澗谷所在,兩者之間,以一脊作分界,其脊伸延,有一小山頭,在南門天亦能窺見,其脊有一組岩,形似茶壺嘴,故名「茶壺嘴脊」。此脊漫長而難行,上半段以岩稜為主,下半段則屬浮沙碎石,至接近引水道一片較平坦之丘陵地,斬樹黨橫行,其暴行伸延至塘福村後,粗壯如樑的土沉香通通慘遭毒手。
鳳冠南巖‧2015
日期︰2015-01-04
難度︰★★★
路線︰昂坪→斬柴坳→鳳冠南巖→南天門→伯公坳
大嶼山之巔鳳凰山,山冠之下靠南倚北各有奇巖,冠以「鳳冠南巖」、「鳳冠北巖」之稱謂。南巖者,起於斬柴坳之「小鳥回頭石」,經過擘天峽及天窗峽兩谷,有一延脊名曰茶壺嘴,爾後便是南天門澗谷所在,最後止於脫險之地「南天門」;北巖者,起於倒腕上石河,經過「旄盔石」及「一樹洞」,有兩延脊一曰鳳烏脊,二曰羅漢脊,穿過羅漢峽,接上奇險之「北天門」及「天門棧道」方可脫險。是日只遊南巖。
難度︰★★★
路線︰昂坪→斬柴坳→鳳冠南巖→南天門→伯公坳
大嶼山之巔鳳凰山,山冠之下靠南倚北各有奇巖,冠以「鳳冠南巖」、「鳳冠北巖」之稱謂。南巖者,起於斬柴坳之「小鳥回頭石」,經過擘天峽及天窗峽兩谷,有一延脊名曰茶壺嘴,爾後便是南天門澗谷所在,最後止於脫險之地「南天門」;北巖者,起於倒腕上石河,經過「旄盔石」及「一樹洞」,有兩延脊一曰鳳烏脊,二曰羅漢脊,穿過羅漢峽,接上奇險之「北天門」及「天門棧道」方可脫險。是日只遊南巖。
坐佛餓死雞
日期︰2014-11-13
難度︰★★★
路線︰大坳門→餓死雞坑→坐佛崖→大嶺峒→大坳門
編號︰137/141123+1:217
坐佛崖位於清水灣半島大嶺峒東隅,與大癩痢遙遙相對。此崖之名來自峽右一石柱,形似坐佛。山嘴下還有兩個海蝕洞,另一邊更有吹穴;潮退時可接近坐佛崖,潮漲或浪大時則可一睹吹穴噴水之奇景。
餓死雞坑,又叫餓雞坑、大雞坑,源起餓死雞及大雞峒之間,流入清水灣,全澗近無景致,只有近海邊一處巨型石河較為可觀;餓死雞右坑則是一列崖壁,橫山經以上漸見消失。
難度︰★★★
路線︰大坳門→餓死雞坑→坐佛崖→大嶺峒→大坳門
編號︰137/141123+1:217
坐佛崖位於清水灣半島大嶺峒東隅,與大癩痢遙遙相對。此崖之名來自峽右一石柱,形似坐佛。山嘴下還有兩個海蝕洞,另一邊更有吹穴;潮退時可接近坐佛崖,潮漲或浪大時則可一睹吹穴噴水之奇景。
餓死雞坑,又叫餓雞坑、大雞坑,源起餓死雞及大雞峒之間,流入清水灣,全澗近無景致,只有近海邊一處巨型石河較為可觀;餓死雞右坑則是一列崖壁,橫山經以上漸見消失。
青蝶石河左脊
日期︰2014-11-02
難度︰★★★
路線︰青山寺→青蝶石河→左脊→青山→良田村墓園→河田村
青蝶石河乃山崩後形成,今石河處幾乎被鞏固工程所阻,石河上半部遠在屯門亦可見,是次行程本想一探青蝶石河,卻誤闖其左脊,當中不乏難位,饒富趣味,亦屬半日遊之選。青蝶石河左脊與青蝶崖相對峙,同指青山山頂,入口在V形峽左方,本以為是避險之路,卻闖進另一條計劃以外的路線。
難度︰★★★
路線︰青山寺→青蝶石河→左脊→青山→良田村墓園→河田村
青蝶石河乃山崩後形成,今石河處幾乎被鞏固工程所阻,石河上半部遠在屯門亦可見,是次行程本想一探青蝶石河,卻誤闖其左脊,當中不乏難位,饒富趣味,亦屬半日遊之選。青蝶石河左脊與青蝶崖相對峙,同指青山山頂,入口在V形峽左方,本以為是避險之路,卻闖進另一條計劃以外的路線。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