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度︰★★★
路線︰大澳→二澳→根頭坳→小屏風→深坑瀝→分水坳→羗山郊遊徑→引水道→沙嘴(石壁)
行走由汾流至二澳的一段鳳凰徑,仰望東面山坡,會看見稜線下一列企崖,嚴如黃嶺旁邊的屏風山,挺立勢拔;所謂的嶼西小屏風,係大磡森副峰深坑瀝之西北脊,直指根頭坳(此地名不知何故在較新版的郊遊圖上刪除)。行走於小屏風山脊上,形勢甚有蚺蛇北脊之感,只是坡度較為平緩,可惜此線路徑近乎消失,路胚不明確,與路口繁多路標極不相襯。本線難度兩星,僅因小屏風需自行開路和路線稍長而追加一星。
黎明時分的紅雨,在我從熟睡中醒來之時已轉為黃雨,為港殤之日帶來幾分哀慟色彩。山友紛紛查問行程去向,還看天文臺之雷達圖,預料雨雲將去,尤以大嶼山西部最為顯著,是故行程按原定計劃,不受天雨影響。
大澳出發,沿鳳凰徑往二澳方向走,至望見二澳灣的高地,此刻天色仍濛濛,天色陰暗似快要落雨。路邊不少持續半年以上的工程,由重新舖過的水管,到中電的電塔維修及設置,皆預告這個遺世獨立的西陲之地,正面臨翻天覆地的威脅。二澳新村村口的海神古廟前,豎立了具恐嚇意味的字句,聲稱任何在鳳凰徑上行走的行山人士,皆會受到不可預期的不明後果,幸而在早年及近年的兩次封村以外,未曾聽聞有人受襲。二澳灣盡頭的泥灘,灘上有一條石屎橋,橋後就是二澳新村的範圍,此地未見遭到推土機的影響。
大澳一景
二澳
二澳碼頭
警告牌
石屎橋
紅樹林
2007年及2012年分別到訪二澳,予人印象就是在長草中穿梭,伴有數間破屋,還有廢棄的二澳小學。2014年二澳聲稱復耕,二澳舊村事物推倒重來,今日所見,已有規劃良好的農田,亦有產米等農作物於大澳售買,推土機推出來的大路,擺放了一部焚燒過的鏟泥車。二澳另出心裁的路牌,其中一面指向「古道」,亦即是昔日之鳳凰徑,沿此走,最終接回大路,而大路最終不通,須在荒野切回鳳凰徑;大坪坑澗口亦已面目全非。經過石牆,昔日回憶重現,此刻驚覺,推示牌「古道」起,已是郊野公園的邊界,何解開闢範圍會延伸進去?
二澳
兩層舊屋
焚毀的鏟泥車
鳳凰徑
稻田
重回舊觀的鳳凰徑
石牆
古道
很快便抵達根頭坳,一個在近年的地圖上被抹去的名字。由此往山上走,便是小屏風的登山口。不太通暢的山徑,直抵電線桿底。由此起,可見重重山頭於眼前,乃小屏風之稜線,惟踏下山徑已不可辨。初段山脊較為平坦,地面有多處出現大量弱毛,甚至身首異處的鳥屍,也許此地為獵鷹屠場。望見小屏山西坡崢嶸的岩脊,略尖的山峰與眼前起伏的稜線,頓時投映出蚺蛇北脊的強烈既視感。身後的雞翼角,水退時可見連島沙洲,可惜此刻潮水未退。二澳谷後的山,今稱雞公嶺,是一座極少人跡的山峰。小屏風稜線上有一處極為平坦的山頭,其下有將數米高的石崖,其下方一處密林,必須強開穿越。背後的二澳谷,因太陽照耀而變得翠綠非常,再不是今早灰暗的樣子。雞翼角外的藍黃兩道水流格外清晰,清水者來自南海、濁水者來自殊江口,於汾流處一分為二,是故有曰汾流,實為香港自然奇景。遠方屬中國境的桂山島,俗稱「洗頭島」,今日清晰可見。
根頭坳
電線桿
羽毛
登小屏風
此角度有如蚺蛇北脊
回望山崗
上方巨石作小休
數米高的石崖
下望二澳谷和雞公山
雞翼角
汾流及中國的桂山島
崖下有一方形巨石,如小型客貨車,在此休息,飽覽二澳谷全景及汾流西灣。休後上攀短攀,取道崖右之亂石,較為簡單。崖後山勢平緩,深坑瀝西面的垂直短壁盡收眼底,藍天白雲,心曠神怡。山崗頂大量盛開中的崖豆藤,與背後的大磡森相映襯。不久接到深坑瀝頂的主山徑,昔日不為人所知,今作二澳封村的後備路線。山谷間剛好看見索罟群島全貌。大嶼山北部已遭受淪陷工程所破壞,今南部之索罟群島亦面臨發展,加上已落實的石鼓洲焚化爐,恐怕嶼南海天一色亦將告吹。
左起︰汾流西灣、雞公山、二澳及二澳灣
攀石崖
螳螂
深坑瀝
隨影
靈會山
重回主要山徑
索罟群島
站在大磡森南面山腰,除了清風送爽外,靈會山的連綿山脊,還有遠方的鳳凰山與彌勒山形成的拋物線山坳剎是迷人。本來行程續走靈會山及羗山,但小屏風令人相當疲累,便改走引水道。往分水坳途中,可見萬丈布水澇漕的源頭、水口半島的山火監測站、芝麻灣半島,還至香港島、國際金融中心及九龍半島。下望白角,接走尚存的半段羗山郊遊徑,此山徑猶見原始,與其他郊遊徑有別。走過靈白石澗三源,望見鳳凰山與石壁水塘,前方深谷乃大浪坑蘊藏之地。羗山東坑一役,我們續走廢棄的一段羗山郊遊徑,記憶尤深;是次則沿澗谷邊的崎嶇山徑,接回嶼南引水道。此時徒走回沙嘴,才不過半個鐘。
鳳凰山及彌勒山
萬丈布水澇漕源頭
水口半島、芝麻灣半島及香港島
石壁水塘與鳳凰山
鳳凰山下的苗笛竹坑
蛛網
鳳凰頂雲
大浪坑右源
已毀的一段羗山郊遊徑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