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爾 Cho La Pass 攀 Lobuche East D15:穿梭群瀑返南輋

日期︰2023-07-28
路線︰Dhole (4,040m) → Namche Bazzar (3,440m)


打開大門,向牠招手,猶豫數步,方敢進來,然後熟練的回到睡覺的地方,享受火爐帶來的溫暖

落山第二日行程,由海拔 4,040 米的 Dhole(都靈)走至海拔 3,440 米的 Namche Bazzar(南輋市集),與昨日差不多距離的約 12 公里路,途中下降至海拔 3,645 米後需要攀升越過海拔 3,960 米的 Mong La(芒坳),可謂是日最痛苦的一段。隨後於 Sanasa 匯合登山的路,之後的行程,皆與前來的時候重疊。

尼泊爾 Cho La Pass 攀 Lobuche East D14:順走三湖別高橋

日期︰2023-07-27
路線︰Gokyo (4,760m) → Dhole (4,040m)


像牠們這種過着流浪生活,依靠跟隨前來登山旅者步伐,到底有多少日子能這樣舒適

Gokyo Lakes(高橋湖群),指的是由 Ngozumba Glacier(岡宗巴冰河)堵塞形成的六個湖:Langpungu Tsho(蘭盤古湖)、Taboche Tsho(塔波輋湖)、Gokyo Tsho(高橋湖)、Thonak Tsho(唐納湖)、Ngozumba Tsho(岡宗巴湖)及 Gyazumba Tsho(加宗巴湖)。旅者無論往來 Cho La(高橋坳),或者前往 Renjo La(令祖坳),只會經過頭三個湖。Gokyo 可以說是行程最後一個目的地,往後主要以落山為主,距離與步程會比上山時偏長,沿着 Dudh Koshi Nadi 西岸前進,會經過海拔 4,390 米的 Machhermo 與海拔 4,040 米的 Dhole(都靈)兩個小鎮;淡季期,皆寧靜無比。

尼泊爾 Cho La Pass 攀 Lobuche East D13:爬上爬落越冰川

日期︰2023-07-26
路線︰Dragnag (4,680m) → Gokyo (4,760m)


這種跨百萬年的地質維度讓短暫閃耀的人類難以體會,卻可從推論中理解,從而參透地球的生命

Gokyo(高橋),海拔 4,760 米,為 Everest Region 其中一個熱門重鎮,背靠 Gokyo Ri(高橋嶺,海拔 5,357 米,可眺望 Mt. Everest、Cho Oyu、Makalu 等八千米線雪峰),面向 Gokyo Tsho(高橋湖)。除了擁有優美的高山湖,Gokyo 也是不少路線必經之地,例如 EBC trek 在時間充裕下會配搭 Gokyo、或者以 Gokyo 為終點的 Gokyo Trek,甚至高難度的 Three Pass Trek 等等,是故在旺季時床位難度,慾享受寧靜的湖景,只有淡季這個選項。

尼泊爾 Cho La Pass 攀 Lobuche East D12:踏上冰川過喬拉

日期︰2023-07-25
路線︰Dzongla (4,830m) → Cho La Pass (5,361m) → Dragnag (4,680m)


大自然規律不斷重覆,卻在不同地貌塑造出截然不同的景色

Cho La Pass(喬拉坳,也有寫作 Chola Pass),海拔 5,361 米,名字源於附近的 Chola Tse(喬拉傑峰,海拔 6,440 米),為高難度路線 Three Pass Trek 第二站(此路線經過三個山坳:Kongma La、Cho La 及 Renjo La,全部位於海拔五千米以上)。山坳位處 Kangchung Peak(康鐘峰,海拔 6,083 米)與 Arakam Tse(阿拉襟輋峰,海拔 6,423米)之間最低處,東面有冰川,旅者須於冰川上行走,最後攀上坳下一幅碎壁以越過。最接近 Cho La 的兩個鎮分別為 Dzongla(宗拿,海拔 4,830 米)及位處 Ngozumba Glacier(岡宗巴冰川)邊緣的 Dragnag(莊勒,海拔 4,680 米 ),路程接近十公里,爬升約五百米,下降約七百米,是相較辛苦的一日。

尼泊爾 Cho La Pass 攀 Lobuche East D11:敗退營地夢消逝

日期︰2023-07-24
路線︰Lobuche Base Camp (5,182m) → Dzongla (4,830m)

晚上發了一個惡夢…然而整晚心情處於相當後悔的低落情緒。

Dzongla(宗拿),海拔 4,830 米,有一個氂牛牧場。此地為穿越 Chola Pass(喬拉坳)前最後一個城鎮,基本上所有穿越山坳的旅者皆在此地休息。臨近 Dzongla,須越過 Chola Col(喬拉埡口,海拔 5,656 米)下方冰川融化流出的河溪。

尼泊爾 Cho La Pass 攀 Lobuche East D10︰臲卼跋躓攀雪峰

日期︰2023-07-23
路線︰Lobuche Base Camp (5,182m) → Lobuche East → Lobuche Base Camp (5,182m)

雪巴人顯得疑惑,不過沒有試圖干涉我們的決定。這是我第一次嚐到回頭的滋味…

海拔 6,119 米的 Lobuche East(羅布輋東峰),攀登難度為 PD+,可算 Everest Region 中比較容易、技術要求相對單一的一座雪峰(亦有一說比 Island Peak 難);然而此論述只適合套用於舒適的登山季節。盛夏雨季,雨水改變雪線以上的部份地形,架設好的固定點與繩索要麼蓋在冰下,要麼不再穩固,傳統路線恐怕難以跟隨。是次會有四名雪巴人同行,其中兩名負責勘探與架設,例如檢查既有的路線是否可行,或利用冰斧設立暫時固定點作攀爬。攻頂路線為 Lobuche East 南坡,面向 Cholatse、Taboche Peak 及 Arakam Tse 三座山峰,山頂更可以遙望 Mt. Everest、Cho Oyu 及 Makalu(馬卡魯峰,海拔 8,463 米)等八千米級雪峰。全程下半為光滑岩坡,上半則為坡度一致的雪坡,地形變化相比 Island Peak 少,技巧上相對簡單。

尼泊爾 Cho La Pass 攀 Lobuche East D09︰霧中急登基地營

日期︰2023-07-22
路線︰Thukla (4,610m) → Lobuche Base Camp (5,182m)


然而,滴滴答答的雨聲越來越放肆,令人難以入眠的不單止吵雜聲,還有持續不斷的雨水。

Lobuche(羅布輋峰),座落 Lhumbu Glacier(坤布冰川)旁邊。分為東西兩峰,西峰海拔 6,145 米,屬於「探險級」,東峰 6,119 米,則屬於「健行級」,是故通常旅者只會攀登東峰,為 Everest Region 幾個六千米級入門雪峰之一;此峰首登於 1984 年。六年前登上 Island Peak(又名 Imja Tse,島峰,海拔 6,189 米),漫長的一日與登頂的成功感叫人難以忘懷。是次嘗試 Lobuche East,高度相約,但地形則不太相同。與 Island Peak 須越過冰川不同,Lobuche East 下半以大岩坡為主,上半則盡是雪坡,技術上比 Island Peak 來得簡單,可是雨季洗去原有路線,預先架設好的固定點與繩索通通不能使用。Rabin 事前為我們四人安排了四名雪巴人,比一般情況多了兩個,原因是他們負責探路與開路,好應付與旺季不同的攀登路線。

尼泊爾 Cho La Pass 攀 Lobuche East D08:巨峰麓下風雲至

日期︰2023-07-21
路線︰Dingboche (4,325m) → Thukla (4,610m)

人站在其山腹之下顯得極其渺小,渺小得幾乎被忽略。

Thukla(或寫作 Thokla、Dughla,篤拿),海拔 4,610 米,為兩條冰川 Khumbu Glacier(坤布冰川)及 Chola Glacier(喬拉冰川)匯合之地,乃為旅者而存在的小鎮。此地可通 EBC 或 Cho La Pass(喬拉坳),離 Dingboche 不過五公里路程。在 Lobuche(羅布輋)河岸對面,聳立着 Arakam Tse(阿拉襟輋峰,海拔 6,423米)、Cholatse(喬拉傑峰,海拔 6,440 米)及 Taboche(塔波輋峰,海拔 6,495 米)三座雪峰,宏偉非常。藏語中,cho 解作「湖」、la 解作「坳」、tse 解作「山」、tsho 則解作「湖」,故此地有一系列相關地名:山名 Cholatse、坳名 Chola(或作 Cho La Pass)、湖名 Chola Tsho。

尼泊爾 Cho La Pass 攀 Lobuche East D07:珠峰驟現艷陽天

日期︰2023-07-20
路線︰Millingo (3,780m) → Dingboche (4,325m)

一如在西藏尋得額菲爾士峰之際,馬洛里也曾認為無法攀登,但最終,人類還是克服了所有困難,踏上頂峰,並創造多種登山技巧和專用道具,帶來我們今日熟悉的現代登山

Dingboche(丁波輋),海拔 4,325 米,是 Khumbu(坤布)地區其中一個四千米以上的大城鎮,進入眾多路線諸如 Everest Base CampIsland Peak、Lobuche East、Cho La Pass 等之前必經之地。是日行程由 Millingo(美寧高)前往 Dingboche,主要路段屬緩慢攀升 300 米,在離開 Tsuro(芝奴)後,方略急地爬升 200 米。此路段可算是欣賞喜馬拉雅群山最佳的其中一段路線︰Mt. Everest(額菲爾士峰,海拔 8,848 米)、Lhotse(洛子峰,海拔 8,516 米)、Kangtega(甘地加峰雪巴語解作「鞍之雪山」,海拔 6,685 米)、Thamserku(唐瑟古峰,海拔 6,623 米)、Ama Dablam(阿瑪達布拉姆峰,海拔 6,812 米)、Khumbu Yul Lha(貢比拉山雪巴語解作「坤布之神」,海拔 5,761 米)等雪峰,同時暗示旅者正在進入更高海拔地帶,迎來更具挑戰的低氧環境。

尼泊爾 Cho La Pass 攀 Lobuche East D06:漸進低氧踏高地

日期︰2023-07-19
路線︰Namche Bazzar (3,440m) → Tengboche (3,850m) → Millingo (3,780m)

看着對岸陡峭山坡,流水切割出不少溪谷,然後形成飛瀑瀉入主澗,一時之間,看得入迷

Tengboche(湯坡輋)有一寺廟,乃以藏傳佛教為信仰之 Tengboche Monastery。前往 Mt. Everest 者,基本上是必經之地。首名登上 Mt. Everest 的雪巴人丹增諾基(Tenzing Norgay)便在此地出生並於此寺廟出家。2017 年曾到訪此地,寺廟正大翻前,木工正在雕刻與上色;六年後再訪,已見成品,而旁邊的重建依然持續不斷。天氣好的時候,Tengboche 可以飽覽 Mt. Everest 及其附近山峰,可謂人傑地靈。Tengboche 處海拔 3,850 米,由 Namche Bazzar 前往,僅需爬升約 400 米,但實際上離開 Namche Bazzar 後乃下降至海拔 3,300 米的 Phungki Thanga(潘基登加),越過河谷後方再攀升,故實際行程為稍微爬升 100 米後,下降 300 米再上升 500 米。

尼泊爾 Cho La Pass 攀 Lobuche East D05:高度適應半日行

日期︰2023-07-18
路線︰Namche Bazzar (3,440m) → Syanboche (3,750m) → Namche Bazzar (3,440m)


浸淫在喜馬拉雅的氣氛之中看着喜馬拉雅的歷史,無論精神層面或者物理層面,皆與此地產生極大共鳴

高山反應、高山症或高原綜合反應,皆描述人在低氧環境下出現之反應或徵狀。一般而言,海拔 2,700 米以上便會漸漸浮現高山反應;極端者在這個高度已經出現嚴重反應,但亦有登山家可以在 8,000 米以上不用氧氣輔助作無氧攀登。是故,對於低氧環境的反應視乎個人體質,取決於肺活量、耗氧速度與步伐協調等等。統計上,年輕人、男性、肌肉發達者或運動員,出現高山反應機率較高,原因包括性急致步伐太快、不服輸強行攀升、肌肉消耗大量氧氣等因素。常見高山反應,患者會出現頭痛(兩側脹痛)、食慾不振、作悶作嘔、失眠、頭暈,面頭痛加上以上任何一種徵狀,皆可粗略判斷為出現高山反應,需要對應方案。多喝水可防止血液變得黏稠,從而增加血氧輸送速度;足夠保暖有助防止受寒,繼而誘發上呼吸道感染,在高海拔,患病後極難痊癒;避免飲用咖啡或酒精飲料,防止脫水。在抵達一定高度後,可服用 acetazolamide(乙酰唑胺,即普遍所知的 diamox,此為產品名稱,今已停產),有助減輕徵狀,惟事前最好向醫生查詢。此外,有說法服用止痛藥減輕頭痛,個人並不建議,因止痛藥會掩飾真正高山反應。而嚴重高山反應者,或會出現腦部積水或肺部積水,即腦水腫和肺水腫,可於半日至幾日內致命,患者會神智不清、體弱無力、手腳不協調、呼吸出現水聲、咳嗽帶血,必須立即落山前往更低海拔。而人體其實可以適應高海拔,但必須循序漸進,於高海拔處多作停留、睡眠盡量往低海拔處、動作減慢,皆有助暢遊於高地之間。

尼泊爾 Cho La Pass 攀 Lobuche East D04︰花開滿途登南輋

日期︰2023-07-17
路線︰Phakding (2,639m) → Namche Bazzar (3,440m)

這個淡季正正提供了寧靜的環境。除了盛開的花,這也是一個吸引旅者在淡季登山的原因。

Namche Bazzar(南輋巴札,或作南輋市集),位處海拔 3,440 米,是整個 Everest Region 最繁華之地,行山用品店鋪林立,咖啡店、漢堡包店等充滿休閒氣氛,登山旅者會在此行高度適應,休息一日;回程者同樣在此地休息一晚,然後走回 Lukla 乘搭飛機。昔日前往登山的飛機降落在 Namche Bazzar 上方叫作 Syanboche(汕坡輋)的地方,由於海拔過高,不少旅者抵達後便出現高山反應,故後來將機場轉移至今日廣為人知的 Lukla。回說淡季的 Namche Bazzar,由於旅客甚少,有如死城,人來人往的街道只有寥寥的居民;以遊客為目標的店鋪不是關閉便是裝修中。比起上次,明顯不少店鋪變得更光鮮亮麗,餐廳裝潢亦顯高級,與民居相比簡直差天共地,若非街上的動物糞便,實在難以想像身處山上。

尼泊爾 Cho La Pass 攀 Lobuche East D03︰高危機場再重遇

日期︰2023-07-16
路線︰Kathmandu → Lukla (2,850m) → Phakding (2,639m)

屈指一算,人類首次登頂至今已經半百年,當局在這個以兩人命名之機場豎立他們的紀念像,頗有意思。

Lukla(盧拉)的機場名為 Tenzing-Hillary Airport(丹增希拉里機場),是著名的世界危險機場之一,亦是前往 Everest Region 必經之地。雖然前往 Lukla 有多種方式,包括由 Jiri 徒步六日,或乘客吉普車兩日再步行半日等等,但在時間、體能等方面衡量之下,絕大部份旅者皆選擇由 Kathmandu 出發的半個鐘機程。這個機場危險之處兩二。一是極易受天氣影響:由於機場建在山谷中山嘴之上,谷中容易積霧而機師需靠目視降落;鑑於意外頻生,當局禁止天氣不穩定情況下起飛,故近年意外已大幅減少,但仍偶有發生。二是受地形限制,跑道過短,不足以加速或減速作升降,是故跑道設計成利用坡度協助加速或減速,飛機須要充分利用,方能順利升降。

尼泊爾 Cho La Pass 攀 Lobuche East D02︰Kathmandu

日期︰2023-07-15
路線︰加德滿都


經歷昨夜騰折,睡了一晚好覺。早上於酒店來一頓豐盛早餐,然後一如既往,Rabin 帶同 Sushil 前來酒店,為我們簡述明日行程與處理合約方面事宜。每次行程前,登山嚮導都會檢查我們帶來的裝備,一旦有缺失,是日仍可於加德滿都購買補充。但這次 Rabin 則省略這個步驟,他說由於我有相關經驗,相信我對隊友的判斷;同時間隊友亦放下心頭大石,不用怕背囊翻起逐一檢查,然後被說不合格云云。

尼泊爾 Cho La Pass 攀 Lobuche East D01︰抵步

日期︰2023-07-14
路線︰香港→加德滿都

算起來,這次已是第三次踏足尼泊爾。這個「眾山之國」,擁有世上大部份 8,000 米以上之山峰,孕育地球上最年輕的山脈。作為健行勝地,尼泊爾主要健行區域有三:Everest Region(額菲爾士區域/珠峰區域)、Annapurna Region(安娜普納區域)及 Langtang Region(藍塘區域)。除了後者未曾踏足,Everest RegionAnnapurna Region 兩次行程皆難忘非常,高海拔的山區、稀薄的空氣,有種魔性叫人一再回味。攀登 Island Peak 經過的冰隙、越過 Thorung La 巨大山坳望見的雪崩、乘着狂風打在面上的冰粒、打得屋頂響亮的冰雹,總是無意間從腦海深處浮現。

體驗過攀登 6,000 米級山峰 Island Peak(島峰),這次會穿過 thress passes 中的 Cho La Pass,嘗試登上另一座前往 Everest Base Camp(EBC,珠峰基地營)路途看見的 Lobuche East(羅布輋東峰)。此峰標高 6,119 米,比 6,188 米的島峰稍低。三年疫情封鎖了與世界的聯繫,開關後匆匆前往日本鹿兒島輕登百名山霧島山,一解海外登山之癮,但要數長程健行路線和真正的攀登,這次則是久違之旅。

大藍湖石澗左源

日期︰2023-06-10
難度︰★★★
路線︰蠔涌→大藍湖→大藍湖石澗→左源→飛鵝山道→百花林
編號︰344/230610+1:637

大藍湖石澗,源起大老坳東山以東及枕田山以北,流經大藍湖,匯百花林澗黃涌石澗,出蠔涌。查百花林澗大藍湖石澗黃涌石澗,乃蠔涌三條水豐之澗;水文上以大藍湖石澗最為簡單,探遊者多取左右兩源。自引水道起,澗道寬廣卻缺可賞之瀑,有時稍見困足;自分源起,右源入口為其主瀑,源末連續小瀑壁,有汽車殘骸藏於坑中;左源則峽瀑皆有,惟須濕攀方能突破,源末路況不明,出枕田山登山口涼亭。

田鹿左坑

日期︰2023-05-26
難度︰★★
路線︰西灣亭→鹿湖郊遊徑→田鹿左坑→田尾山→雙鹿石澗→鹿湖郊遊徑→鯽魚湖
編號︰343/230526+1:634


田鹿左坑,源起田尾山西南面,流入雙鹿石澗「獨秀瀑」下。與田鹿坑同為雙鹿石澗之左支,因在田鹿坑左方故名。本澗名氣不彰,倚「九大石澗」之旁更顯失色,同為支流之夾萬坑田鹿坑研船坑,甚至雙鹿左源,亦較多人蹤。回說此澗,短瀑有數,亦藏短峽,澗勢多變,也算滄海遺珠。

東洋三澗(東洋南坑、東洋東坑、東洋北坑)

日期︰2023-04-16
難度︰東洋南坑 ★★★
   東洋東坑 ★★
   東洋西坑 ★★
路線︰蠔涌→引水道→東洋南坑→東洋東橫山徑→東洋東坑→黃涌石澗→東洋西坑→東洋東橫山徑→石芽背→黃泥頭
編號︰東洋南坑 304.2/230416+1:626
   東洋東坑 341/230416+2:627
   東洋西坑 342/230416+3:628


東洋三澗,源起東洋山東坡,流入黃涌石澗。三澗者,皆為左源,順次由南至北分別命名為東洋南坑東洋東坑東洋北坑南坑者,遭引水道所截,210 米分源前有大壁所阻,水豐時呈飛瀑狀,乃三澗者至為精彩,其後雙分,皆可離澗,兩源各具特色;東坑者,匯於主澗 130 米處,全澗無甚變化,景緻全是大石與石排;北坑者,匯於主澗 164 米,為其左源之左支,前半般與東坑澗容相近,後半斜瀑不斷,宛如淺坑。三澗以「東洋東橫山徑」為進出主徑,若棄最下游者,北兩坑可依「茂蠔古道」為捷徑。

南朗西坑

日期︰2023-04-05
難度︰★★★
路線︰黃竹坑→南朗山道→南朗西坑→南朗山→南朗山北坡橫山徑→黃竹坑配水庫休憩公園
編號︰338/230405+1:621

南朗西坑,源起南朗山(Brick Hill,舊作南塱山)西面平原,流入香港仔海峽布廠灣。本澗短而精彩,全大部份流域皆藏於石峽之中;後段有一深峽極為壯觀,有「巨人」與「樹人」雙雙藏於崖側,濕末消失前有短級狀澗床,令人聯想起凌風石澗之「頁岩飛絮」。

金馬倫南坑左源、聶高信山蜈蚣嘴(面具石)

日期︰2023-02-12
難度︰★★★
路線︰黃竹坑→石刻→金馬倫南坑→左源→中峽道→中峽→布力徑→聶高信山南脊→蜈蚣嘴→聶高信山→聶高信山西脊→中峽→金馬倫山→金馬倫山南脊→引水道→石刻→黃竹坑
編號︰331/230212+1:612

金馬倫南坑,源起金馬倫山西南面,流入黃竹坑。引水道以下澗道寬宏帶險,中段分源處崖壁連綿,一氣呵成,有如迷你版飛龍飛鳳,可算境內少見景緻。澗口有「黃竹坑石刻」,上方疑為黃竹坑村遺址,初段澗道頹垣處處,大殺風景。引水道以上,左源再分兩支林澗,皆可通,惟景色單一。

聶高信山南面有一組岩組,因其土名作蜈蚣嶺而稱作蜈蚣嘴。岩組中有可通遊人之石隙,為「石天門」所在。今遊者皆不知其名而稱作「面具石」,殊為可惜。九年前曾遊此地,今驚覺路極為暢通,難度大減,成為「打卡」熱點之破壞力可講不容少窺。

日本鹿兒島名山行 D6︰開聞岳

日期︰2022-12-19
路線︰鹿児島中央→山川→開聞→開聞岳→開聞→山川→鹿児島中央

開聞岳,標高 924 米,位處鹿兒島薩藦半島南隅,屬於成層火山,山形呈對稱錐形宛如富士山,故又稱為「薩藦富士」,列入「日本百名山」。與櫻島一樣,成於海底火山爆發。4,400 年前開始火山活動,至 885 年為止近廿次爆發。由於山體相注受人注目,尤以航海者更以此為地標,喚作「海門」(かいもん),乃「開聞」之由來。唯一登山道呈螺旋形,使登山者不用急登,山高不足百名山慣例之 1,500 米以上,開聞岳以其獨立峰之身份成為特例。

日本鹿兒島名山行 D5︰櫻島

日期︰2022-12-18
路線︰高千穂河原→霧島神宮→鹿児島→桜島→鹿児島中央


須知道山上天氣瞬息萬變,風起雲湧,此刻望見的,下一秒消失得無影無蹤

櫻島,標高 1,117 米,位處鹿兒島錦江灣,乃九州最為活躍的火山之一。櫻島火山大概誕生於 2.6 萬年前起,火山由海底噴發,日積月累,將地層推出海面至千多米的高度,拔地而起。史上有紀錄之爆發超過卅次,1914 年之「大正大噴火」,櫻島最終與大隅半島連接。而最後一次觀察到的爆發,發生於 2022 年 7 月 24 日。至今櫻島火山活動仍然繼續活躍。

日本鹿兒島名山行 D4︰高千穗峰

日期︰2022-12-17
路線︰丸尾温泉→高千穂河原→御鉢→高千穂峰→御鉢→高千穂河原→霧島神宮

灰黑色的火山灰與白色的冰,彷似走進黑白世界


高千穗峰(たかちほのみね),標高 1,574 米,為霧島山第二高峰,僅次韓國岳,列入「日本二百名山」。高千穗峰屬典型成層火山,西面有活火山御鉢(おはち),而主峰則與韓國岳同期形成。約 7,600 年前,古高千穗峰爆發,然後約 4,600 年前,東面火山湖御池爆發。信史時代起,活躍的火山活動主要集中於新燃岳御鉢,近年則有硫磺岳。由於火山活動持續,土質貧瘠,路況似蚺蛇尖極度風化的路。此山乃霧島山山岳信仰中心,乃天照大神之孫降臨之地,是為「天孫降臨」,與御鉢之間山坳建有初代霧島神宮霧島神宮元宮),毀於 788 年御鉢爆發,今建有鳥居以示遺址;第二代霧島神宮霧島神宮古宮)則遷移至御鉢山腳,即今日高千穗河原之登山口,卻再一次毀於 1235 年之火山爆發;1484 年,霧島神宮三度遷宮至現址,並於 1715 年重建。足見其信仰之悠久與堅定。

日本鹿兒島名山行 D3︰白鳥山、甑岳

日期︰2022-12-16
路線︰丸尾温泉→えびの高原→白鳥山→六觀音御池→甑岳→六観音御池→えびの高原→丸尾温泉

池面結起薄薄的冰,冬日濕地有種蕭瑟感


韓國岳西北面,除了活躍中的硫磺山,該處於 13 萬年前起至今,在稱為「新期霧島火山」之火山活動下,形成數個火山口:蝦野岳(えびの岳)、白鳥山白紫池六觀音御池甑岳,最後一次活躍於 2.5 萬至 1.8 萬年前,形成今日的模樣。白紫池六觀音御池皆為白鳥山火山湖,為宗教之地,建有六觀音堂作祭祀用,五百多年前,參拜者由屋久島移植十數株杉樹,今日已長成巨杉,與霧島神宮阿蘇神社等同出一系。而距離較遠之甑岳(こしきだけ),呈平頂圓錐形,火山口直徑約 400 米,泥炭堆積成濕地。

日本鹿兒島名山行 D2︰韓國岳

日期︰2022-12-15
路線︰丸尾温泉→えびの高原→大浪池→韓国岳→えびの高原→丸尾温泉


薄薄的樹冰在陽光下呈現出半透明的模樣,或因強風吹落半片,或是陽光融化而掉落,又或者行者的背囊輕碰而散落一地。

韓國岳,亦有作「唐國岳」,今跟隨日本國土地理院之名稱。此山乃一座成層火山(stratovolcano),多以對稱錐形而廣為熟悉,日本富士山坦桑尼亞奇力馬札羅(Mt. Kilimanjaro)亦屬此類。火山口直徑 900 米,深 300 米,最近一次爆發發生於一萬七千年前,屬於較近期之「霧島火山群」。欲登此峰可從大浪池於南面急登,或從硫磺山南面緩登。日本小說家及登山家深田久彌將之列入「日本百名山」,自此成為登山者的目標。韓國岳西南面有一個火山湖,名大浪池,水面標高 1,241 米,火山口則標高 1,388 米,形成於四萬年前,水深近 12 米,呈暗綠色,是日本最大面積之火山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