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度︰★★★
蚺蛇西脊、沉船坑
難度︰★★★
黃竹坑左右源
難度︰★★
路線︰西灣亭→西貢西灣路→黃竹坑右源→黃竹坑左源→西貢西灣路→西灣亭
編號︰黃竹坑右源 349/230917+1:646
夾萬坑右源
日期︰2021-08-14
難度︰★★★
路線︰西灣亭→雙鹿石澗→夾萬坑右源→門西走廊→鹿赤走廊→鹿湖郊遊徑→鰂魚湖
編號︰256/210814+1:475
夾萬坑,源起大門山,又名大坳門山、桔仔樹山,地圖誤名「大蚊山」,故有行山隊亦稱作「大蚊坑」。此澗流域幅員甚廣,流入雙鹿石澗,出大浪西灣,屬雙鹿石澗最大一條右源。主分兩源於海拔 46 米處,左源源起「門西走廊」近「鹿赤走廊」之出口,右源則源起大門山南坡,通常於大浪荒田之左支接「門西走廊」出澗。自別過雙鹿石澗起,冗長平流段予人放棄之感,分源後為其精華,甚有大澗風貌;至荒田分源,細澗卻藏長瀑與高瀑,驚喜連綿。至「門西走廊」,歸途任展,東經門西坳南降西灣,北登大門山,西接「鹿赤走廊」,可抵赤徑或鹿湖,可謂四通八達。
橫山口東坑、赤崖白水岩
日期︰2021-07-31
難度︰橫山口東坑 ★★★
鹿赤溪 ★★★
路線︰北潭坳→赤徑→鹿赤走廊→鹿湖北坑→橫山口東坑→鹿赤溪→赤徑→北潭坳
編號︰橫山口東坑 253/210731+1:467
鹿赤溪 55.4/210731+2:468
橫山口東坑,源起牌額山與金山尾相夾之橫山口,流入鹿湖北坑,乃其右源之一。查北坑可遊之源流甚多,主流以「小巫峽」之左源最為人所共知,隨後再分左右支各抵「鹿赤走廊」及鹿湖郊遊徑,坊間作「北坑右源」則主要計有二:金山尾東坑及本澗。此澗實際屬北坑右源右支主源,其左支也有遊蹤,左右支分源以下,崖瀑有數,形態各異;右支以上,仍似中型澗道,中小型瀑潭不斷,其中一條右支,澗口瀑流極為出色。全澗驚喜連連,叫人激賞。
赤徑(舊作赤逕)後方有一企崖飛瀑,土名白水岩,或曰流水岩、赤崖,其澗則稱為鹿赤溪或赤坑,然而上述之北坑土名亦作鹿赤溪,頗為混亂,惟今通指赤崖,宜留意。鹿赤溪,源起牌額山西北,流入赤徑口,與北坑左右門神之姿勢擁抱赤徑。此澗以白水界廢田以下之開揚澗道至為精彩,白水界處則有山徑東至横山口十字路口,西抵燈芯塱或鹿湖高原,可與北坑連遊。
雙鹿石澗‧2019
難度︰★★★
路線︰西灣亭→西灣→雙鹿石澗→鹿湖→鯽魚湖
編號︰1.6/190513+1:317
雙鹿石澗,源起鹿湖高原,集牌額山、大枕蓋及田尾山三山之水,流入大浪西灣。鹿湖高原曾出現歷史短暫的鹿湖村,今已廢,分成上鹿湖及下鹿湖,其澗之命名則源於此。貴為歷代九大石澗之一員,澗色可謂別樹一格,自西灣潟湖後方的跳潭勝地「四疊潭」起,宛如小亞馬遜的夾萬坑平流,遭水壩截流而名不符實的「千絲瀑」,突然冒出的「獨秀瀑/鳴幽瀑」,曲折迂迴的平流荒田區,洪荒一樣的「鳴幽瀑/藏幽瀑」,天然險道「石棧道」,最後是連綿幾道風格各異的瀑布︰延續嗚幽瀑的「(無名)/藏幽瀑」,形勢獨特的「井底瀑/人字瀑」,及走勢奇趣的「奔槽瀑」。此澗支流亦獨具探遊價值︰桔仔樹坑(或作夾萬坑、大蚊坑)、研船坑、田鹿坑等,皆因雙鹿石澗名氣之盛而遭旅人忽略。
曝罟坑、淡水雙坑
難度︰曝罟坑 ★★★
淡水左坑 ★★
淡水右坑 ★★
路線︰北潭涌→上窰→起子灣→曝罟灣→曝罟坑→上窰郊遊徑→西壩→深篤→企人石→淡水灣→淡水左坑→淡水右坑→大蛇灣→北丫→西貢萬宜路
編號︰曝罟坑 170/170806+1:280
淡水左坑 171/170806+2:281
淡水右坑 172/170806+3:282
曝罟坑,源起擺頭墩西坡,流入與高腳蜈蚣(九腳蜈蚣)相夾之山谷,出曝罟灣。本澗精華在郊遊徑以下,全澗寬闊通暢,潭有數,大瀑亦有數,左源以一巨壁為止,即出郊遊徑,短而精彩;惟此澗鮮有人跡,實屬蒼海遺珠。「曝罟」之名,有資料指乃「布罟」之誤,然「布罟」一詞無解,更忽略「曝罟」之義,僅以近音且簡單易寫的「布」字去解讀之,實為大誤也;然「曝罟」之義,與曝罟灣此漁村有莫大關係。曝者,曬也;罟者,捕魚網;曝罟,即曬網;既曝罟灣建有圍堤養魚,同為曬網場地亦相當合理。
淡水坑,源起糧船灣洲大蛇頂西南坡,流入大蛇灣;此坑有二,細分為左坑及右坑,而一般所指的淡水坑,便是淡水右坑。若從海面北望大蛇頂,必會被大蛇灣後的巨大瀑壁所吸引,夏日亦多遊艇停泊灣邊,欣賞瀑布風光,此瀑正是淡水右坑臨近海邊,高達半百米的精華。查左坑亦有不錯坑峽景觀,惟上游眾分源,皆密被灌叢,尤以炮仗草(Lepidosperma chinense)及崗松(Baeckea frutescens)為主,極為困身;烈日當空,由左坑接右坑,可謂一大考驗。
螺地墩南坑
難度︰★★★★
路線︰西灣亭→吹筒坳→螺地墩南坑→吹筒坳→西灣亭
編號︰165/170617+1:271
螺地墩南坑,源起螺地墩,流入吹筒坳,北出西灣。本澗源頭僅二百五十幾米,惟瀑峽相接、飛瀑竄流,予人錯愕;溯遊者稀,枯水佔多;如連場雨後到訪,必有驚喜;惟見曾到訪者多攀瀑壁,今流水極盛,須覓路猿攀於瀑布邊,頗有拓荒之感。
蠄蟝蜈蚣
難度︰★★★
路線︰西灣亭→吹筒坳→蠄蟝石頂→蠄蟝坑→萬宜水庫→蜈蚣南坑→百足地→吹筒坳→西灣亭
編號︰蠄蟝坑 162/170521+1:266
蜈蚣南坑 163/170521+2:267
西貢東水系大中型澗者稀少,諸如雙鹿石澗、秋楓石澗、牌額西坑、鹿赤溪、鹿湖北坑等早已廣為人知,次級者如鯽魚湖石澗、田鹿坑、田尾坑等尚能言辨;惟區內眾多小型澗道,鮮為人知,僅資深澗友踏足探索。蠄蟝坑,源起蠄蟝石頂西北山頭,兩源匯合後流入萬宜水庫;上源茂密,或山泥半掩,合流以後,澗勢漸寬,澗口處之六角柱坑峽為全澗精華之在。蜈蚣南坑,源起百足地,流入萬宜水庫;此澗臨湖一段澗床皆為六角柱狀凝灰岩,勘比流白水,澗口匯西灣山西坡諸澗,六角柱群立,彷若內湖版萬柱海岸,源末茂密惟明快可通。
鯽魚湖石澗、田尾坑精華段
難度︰鯽魚湖石澗 ★★★
田尾坑精華段 ★★★
路線︰麥理浩夫人渡假村→鯽魚湖石澗→大枕蓋→西貢西灣路→田尾坑→萬宜水庫→田尾坑→西貢西灣路→鯽魚湖
編號︰鯽魚湖石澗 143/150530+1:230
田尾坑精華段 68.2/150530+2:231
鯽魚湖石澗,源起大枕蓋西坡,匯秋楓石澗經鯽魚湖流入正坑。本澗雖非大澗,倒有大澗風範,自清幽峽槽起,短瀑深潭環連,主瀑「獅子觀瀑」氣勢磅礡,高潮過後仍有數個瀑潭方止,源末為林莽之地,可接山徑抵大枕蓋山徑。
田尾坑,源起田尾山南坡,流入官門海峽(今萬宜水庫)。本澗精華段乃西貢西灣路以下半句鐘短途,瀑流飛瀉,以主瀑「丹壁雙瀑」最為精彩,至塘邊必須回溯至馬路離澗。
大枕蓋南坑
難度︰★★
路線︰麥徑M000→西貢萬宜路→大枕蓋南坑→大枕蓋→鹿湖高原→秋楓石澗→鹿湖郊遊徑→鰂魚湖
編號︰大枕蓋南坑 141/150418+1:223
秋楓石澗 7.5/150418+2:224
大枕蓋南坑,源起大枕蓋南坡,流入官門海峽(今萬宜水庫)。此澗深藏於大枕蓋與田尾山相夾之山谷,西貢萬宜路亦以橋樑形式跨越本澗最大型的一個瀑布。水量豐盛時,應該有中型瀑布數個,亦屬可觀之列;澗末茂林石河區冗長,必須窮源方可離澗。
赤崖北坑
路線︰北潭凹→赤徑→鹿赤溪→鹿湖北坑→赤徑→黃石碼頭
難度︰★★★
編號︰鹿赤溪 55.2/130519+1:149
鹿湖北坑 81.2/130519+2:150
鹿湖高原流入赤徑者,以赤徑後方的金山尾為中心向北者,左右各有一條可遊之澗,右為鹿湖北坑,左為鹿赤坑。土名白水澗之鹿赤坑名字頗為混亂,有作赤坑,舊稱鹿赤溪,然鹿湖北坑亦別名鹿赤溪。曾到訪赤徑,必定會留意到後山有一幅巨崖流瀑,是為「赤崖」,亦是此澗精華所在。此澗重點不在瀑潭,而在其崖壁與坑峽。
——摘自《鹿赤溪》
鹿湖北坑,土名鹿赤溪(今鹿赤溪,土名白水岩,又叫赤崖,令人混淆),源起鹿湖高原,流入赤徑。昔日與雙鹿石澗及黃竹坑齊名。此坑有一景點曰「小巫峽」,澗道狹窄水急,瀑流層層,峽後兩源雙瀑注入深潭,實屬奇地。
——摘自《鹿湖北坑》
鹿湖北坑
難度︰★★
路線︰北潭凹郊野管理站→牌額西坑→鹿湖郊遊徑→鹿湖北坑→鹿赤走廊→赤徑
編號︰81/120610+2:112
牌額西坑
難度︰★★★
路線︰北潭凹郊野管理站→牌額西坑→鹿湖郊遊徑→鹿湖北坑→鹿赤走廊→赤徑
編號︰80/120610+1:111
牌額西坑,源起牌額山南坡,匯流秋楓石澗轉入正坑,流出北潭涌。此坑主源無甚可觀,旅者皆訪其右源。此源巨壁為全澗精華,水流飛瀉,瀑分數層,即使如嶼山大澗,亦難有這種氣勢,叫人難忘。
鹿湖群澗(下)︰田鹿坑、秋楓石澗
難度︰田鹿坑 ★★★
路線︰西灣亭→研船坑→雙鹿石澗→田鹿坑→枕田坳→鹿湖郊遊徑→秋楓石澗→鯽魚湖
編號︰74/120501+3:100
田鹿坑源起田尾山,流入雙鹿石澗,全澗沒入林中,澗容在遠處難以觀之。此澗初段極為沉悶,後段卻崖瀑群起,極為精彩,予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鹿湖群澗(上)︰研船坑、雙鹿石澗
難度︰研船坑 ★★★
雙鹿石澗 ★★
路線︰西灣亭→研船坑→雙鹿石澗→田鹿坑→枕田坳→鹿湖郊遊徑→秋楓石澗→鯽魚湖
編號︰研船坑 73/120501+1:98
雙鹿石澗 1.4/120501+2:99
鹿湖高原,被大枕蓋、田尾山與牌額山等環抱,匯流多條溪澗,集成有名的雙鹿石澗,流出大浪西灣。雙鹿石澗支流甚多,有名字者如夾萬坑、大蚊坑(桔仔樹坑)、研船坑、田鹿坑、雙鹿左源等,多不勝數。惟遊者只知雙鹿而不知其支流,殊為可惜。
研船坑,源起螺地墩西坡之大風坳,流入雙鹿石澗夾萬坑,全澗呈直線而藏於林中,主瀑飛瀉如中澗之風。瀑下狹壁走廊玩味十足,亦是一奇。
雙鹿石澗貴為新舊九大石澗之一員,源起鹿湖高原,流入大浪西灣。由四疊潭起至千絲瀑,被水壩所阻,水量大減令此段失色。但在水壩之後,澗流復增,自鳴幽瀑起,藏幽瀑、石棧道、井底瀑、奔槽瀑等,更是靚瀑連連,難怪令眾多支源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