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線︰法華院温泉山荘→白口岳→中岳→久住山→北千里ヶ浜→タデ原→くじゅう登山口→豊後中村→大分→宮崎
「這些山峰全為溶岩圓頂,顯示這裏地面曾經連續大幅隆起推升,是超越人類可以理解的力量」
九重連山最高峰中岳,海拔 1,791 米,為九州本土最高峰,之所以強調本土,乃屋久島的宮之浦岳方為九州最高。主峰久住山,海拔 1,787 米,與中岳相鄰,不但被深田久彌選定為「日本百名山」,亦入選山與溪谷社的「九州百名山」及日本山岳會的「大分百名山」。據說曾經久住山跟大船山比中岳還高,因登山者過多導致山頂崩落,在最近一次測量發現比中岳還要矮。與成層火山的大船山不同,久住山為溶岩圓頂,即粘度甚高的溶岩湧出形成圓頂。作為名峰,登臨者竟多於最高峰中岳;無論從長者原、牧之戶峠(牧ノ戸峠)或赤川溫泉,皆可即日登頂。全個山域最活躍的火山活動就在星生山東面的硫磺山,噴出之砂礫填平形成廣闊的平原稱北千里濱(北千里ヶ浜),附近曾是硫磺開採地,早於江戶時代開始,直至 1972 年方休。
白口岳︰法華院温泉山荘~鉾立峠~白口岳
又是晴朗的一天,梅雨季節遇上連續的天晴(有高壓區停留九州上空),不可思議得令人回想起最近數次旅行皆有雨的慘況。背起所有裝備,離開這間住了兩晚自帶溫泉的山屋。在屋外作最後整理,職員前來道別,還送我們熊本手信「黑糖冬甩棒」(黒糖ドーナツ棒)。她問我們離開九重山之後會到哪裏行山,答曰宮崎,竟然猜中雙石山(双石山),看來這山也頗有名氣。向鉾立峠前進,一條林蔭小徑,穿過一條由中岳崩塌的泥石流痕跡,此谷本來也有一條登山路線,今已禁止通行。有着與大船山系不一樣的景觀,山徑由浮砂碎石為主,缺少黑色的火山灰泥濘,是截然不同的新鮮感,植被亦相對稀疏,以矮灌為主。緩緩地上升至鉾立峠,這個十字路口,北往坊鶴濕地,南經鍋割坂落山,東登立中山,西攀白口岳至久住山。
由鉾立峠望向白口岳頗具氣勢,尤以山脊左方一列岩崖叫人注目,加上不少山崩疤痕予人一種並非泛泛之輩的感覺。這段約 370 米的攀升相當陡峭,初段有南燭(Lyonia ovalifolia,杜鵑花科)相伴,隨後漸漸開揚,扶枝而上,背後山勢迤邐,脊邊那幅岩崖有石柱特立,令人想起鳳冠南巖的「錦鼠觀天」。回望遼闊的坊鶴濕地,驚覺已經爬到這麼高。臨近山頂之前,是一段須輕攀的岩路。抵達白口岳,海拔 1,720 米,久住山系一覽無遺,前方見稻星山與中岳,兩者相夾後方是御池與久住山,最右方獨立山體就是三俁山。這些山峰全為溶岩圓頂,顯示這裏地面曾經連續大幅隆起推升,是超越人類可以理解的力量。
久住山︰白口岳~中岳~久住山
雲霧漸漸聚集,瞬間景色全無。離開白口岳,一段開揚的緩脊路,來到稻星山登山口分岔路,棄登頂,山腰有路可往東千里濱(東千里ヶ浜),這段路穿過杜鵑林,蒼勁的枝幹彷彿走進古老精靈的世界。東千里濱四通八達,通往中岳、直登稻星山、抵達御池,甚至遠走久住山。登中岳,其中一處有石台突出,須橫移;一隻日本大嘴烏鴉(Corvus macrorhynchos japonensis,鴉科)佇立石台上,俯瞰四方,直到我們走近,方展翅飛翔。海拔 1,791 米,站在九州本土最高峰,霧氣氤氳,夾在與久住山之間的御池是一個火山湖,尤如山中一塊璧玉。山頂聚集不少昆蟲,例如長唇春蜓(Anisogomphus maacki,春蜓科)、高砂深山鍬形蟲(Lucanus maculifemoratus maculifemoratus,鍬形蟲科)、雙簇污天牛(Moechotypa diphysis,天牛科;日本只有對馬視作原生,其他地方當成入侵種);在寂靜無人的山頂,倒有另一種熱鬧。中岳正前方是名為天狗城(天狗ヶ城)的小山頭,御池左上方就是久住山,山徑上旅人來來回回,全都跟中岳擦身而過;中央遠處迷濛的星生山,是可以下望硫磺山之地。
離開中岳邃登天狗城,這是一處與御池合照的好地方。御池不是完美的圓形,倒是欖形的湖水,像一隻凝視旅人的眼晴。御池外有另一個火山口,叫作空池,也許名字源自此火山口空無一物。隨後便是滿地碎石的寬闊大路指向久住山山頂。突然間一隻日本貂(Martes melampus melampus,貂科)突然由灌叢中跳出來,快速地跑向另一邊,看得我口呆目瞪,未及拍照已目送牠消失眼前。登頂,迷霧濃厚,幸好在中岳已飽覽過,原路落山,然後在其山腰往久住山避難小屋走,可仰望久住山北稜的峗峨岩崖。星生山前方有一座岩石山頭星生崎,勢似獅子山。此地可望見噴煙中的硫磺山,可是霧氣太重,幾乎不見其影。
北千里ヶ浜︰久住山~北千里ヶ浜~くじゅう登山口
往北行直達北千里濱,這段亂石路猶如走在乾涸澗床之上。在日本,右上會點上黃色圓點作引路,這段卻幾乎每塊石上皆有圓點,點在有點過份。霧氣持續不散,這麼接近火山口卻無緣一見噴起的白煙。由於北千里濱是火山噴出物填平之地,故一片平坦而廣闊,小溪如淺灘般輕輕流過,最後卻是流經法華院溫泉山莊洗滌心靈的豐沛流水。分岔處右轉可沿溪谷回到山屋,左轉則是短暫的攀升,來到諏蛾守越。1962 年,九重連山發生該地有史以來最大的山難事件,暴雪吹襲北千里濱,九人之中有七人罹難,事情正好發生在諏蛾守越避難小屋(すがもり避難小屋)附近,後人在小屋旁設置「愛之鐘」以作紀念。越過山坳後下降的路也是碎石滿途,左方山谷是昔日開採硫磺之地,滿目瘡痍。走過乾澗,不難發現地上一粒粒鮮黃色的硫磺。
由此起,接上一條可直達長者原的馬路,由於依山而建,中段迂迴曲折、路途漫長,途中有捷徑避開轉彎路段,三俁山就在右方。下望蓼原濕地,面積比身處現場所想像的大。捷徑路況並不算好,不少已毀的木梯,還有略帶濕滑的火山灰泥濘形成深溝。最後沿塌泥處再次接回馬路,橫越北千里濱那條小溪的下游,水量已大相徑庭。清澈的流水讓我們一洗黏稠的皮膚,身體瞬間降溫,然後走完最後的馬路。回到三日前的起點,瘋狂灌下冰冷飲料,整理一下儀容,等待「九重町社區巴士」期間,參觀一下長者原遊客中心,一來可了解九重山之生態,也見識到如何維持、管理一片有特殊生態價值的土地。
今程巴士不若來臨時般,是意料之內的準時。在豐後中村一家由一個婆婆親手打理的烏冬店填肚兼消磨時間,然後乘搭「JR 久大本線」前往大分,再轉「JR 特急日輪」(にちりん)前往宮崎,歷時接近五個鐘頭。在大分的五十分鐘轉車時間,覓得半價壽司,¥250 可享十件吞拿魚壽司,打破晚餐最平紀錄。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