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輋坑

日期︰2025-08-30
難度︰★★★
路線︰下輋→下輋坑→羅天頂→逢吉鄉
編號︰409/250830+1:756

下輋坑,土名「水淋坑」,源起桂角山羅天頂,流經下輋,於橫台山流入錦田河。與相鄰之大江埔石澗同為水豐之澗;通暢而瀑布連綿,時有難位,夏日林澗之清涼與草脊之酷熱形成極大對比。右源離澗處有石磴古道橫過,可接「龍潭山南脊」或「羅天頂南脊」。

下輋村起步,已見桂角山橫陳在後,翠綠的草坡為其特色,也是當今香港僅餘的山地草坡;漂亮景色不亞外國的低山。那個曾高聲疾呼山火燒毀植被的團體,還有那名表示「十年才能恢復」的同流跑山人士,未知有否在夏日看看這些在他們眼中「毫無價值的雜草」。走過風水池,沿途沒有舊日所說的村狗,只有書有「貓出沒注意」的可愛警告牌。接左路漸靠近澗邊,路盡即可輕鬆入澗。

入村,上輋坑就在中右方

貓出沒注意

入澗

並非惹人厭惡的澗容,通暢的亂石澗道平緩且乾淨。未幾即遇堤堰,右方有髹上黃色的名牌,書有英文「PAI TAU TSAI DAM」,漢字似被刻意破壞鑿去,疑似「排頭仔陂」。續行,澗漸闊,再遇一堤堰,左邊有鐵板鑲在堤上,時間抹去板上的文字。前方出現第一道瀑布,佛肚石壁分成左右兩道瀑布,右邊石塊卡在峽上,流水從中匯合在下層流出,左邊則順着壁面節理瀉下,可惜一條膠水喉破壞眼前美景。在瀑左依樹根上攀,有一深潭連接後方岩床為主的「半壁廊」,走在其中非常寫意。隨後接二連三出現石排急流,形態各異,且叫人賞心悅目。

開始上溯

第一個堤堰

A.F.D. 漁農處

可惜右方水喉破壞美景

深潭

半壁廊


石排急流

澗流沖不破石排,遂在右邊傾斜節理流下,也在左邊懸空處注入主流。深潭後一道石排急流,澗勢似乎些微收窄而變得略深,小瀑布呈淺峽之勢。越過二重瀑布之後,經過一道斜切澗床的瀑布,出現一道急斜的坑槽企瀑,瀑中有一石鑲於槽中,令瀑形增添趣味。前方一個深長瀑阻路,盡處是一道直注的企瀑。於潭左覓路繞過,在瀑頂接回澗道後未幾便遇上一道出色的瀑布:流水飛注後沿之字形淺坑流下。瀑頂一段如懸河的結構,兩邊如井底的削壁,盡頭止於一道不能攀越的企瀑。此地在十多年前有極多水喉,若萬箭穿心,今已剩兩條直插瀑頂的水喉。查地圖此處有一橫山徑在下輋墓地後直達,相信乃當年運送水喉的路線。要翻過此瀑,必先借水喉上攀,昔日「萬箭穿心」之時竟有一鐵梯輔助;今只剩下水喉以上的另一條鐵梯,用作攀過可能雨後濕滑的坡面。

交匯

深潭

小瀑布

二重瀑布

坑槽企瀑

企瀑

石排

出色的瀑布

彷若懸河

水喉截取瀑頂的水

曾作「萬箭穿心」之地

岩上鐵梯

爾後再無水喉。深潭後有些迷你小瀑,再接一潭。接着一段平坦澗道後,一道呈人字的輕快瀑流出現,既雅致又幽美。又遇深潭,後方為雙層瀑布,在右側橫移,可登上瀑頂。眼前一道 V 形淺峽,右壁節理如方塊,峽中有兩塊大石意圖截流,流水在下方穿過或是於其兩側流去。一個粗獷圓潭後是兩層橫瀑,之後澗道變成石排為主,隨後再次轉為坑峽。長潭後的峽瀑有三層,輕快的兩層與最後一層的懸石雙注。峽右老樹盤根,借樹右之空隙可安全越過此瀑。


迷你小瀑

小瀑流

呈人字的輕快瀑流

瀑注深潭

V 形峽

柱狀節理

雙層瀑布

潭邊近乎垂直的柱狀節理

曲瀑

坑峽

懸石雙注

老樹之後左右分源,左源水量少,瀑似弱水,右源明顯為主源,流水分不明顯的四層於深潭匯合左源,倒也精彩。取右源,於瀑右上攀,瀑頂處始有樹隙滲透的陽光。澗道收窄成槽,一道陡峭的槽瀑阻路,瀑右之枯葉斜坡可繞登瀑頂,但此坡鬆散不穩,當攀至較高位置借樹橫移。接回澗中,有一懸瀑雙注,然後是一道幾米高的石排瀑布,伴有樹根纏繞,也是美景。越過如水壩般的橫瀑後,澗勢最終收歛。來到橫澗的石磴山路,僅見於兩岸。昔日應有閒人在此取水煲茶,有一老舊水煲與鐵架掛在樹椏,然而此樹椏已長至數米之高,相信物主已經多年未再重臨。澗道以上仍有短瀑,惟選擇在此離澗,西接「羅天頂南脊」。沿近乎煙滅的隱徑上走約 240 米,來到羅天頂下的橫山徑,接大羅天,沿山脊大路下降回逢吉鄉,面對外勞宿舍不合理的光照,使得難以在黑暗的環境下目視落山。


左右分源

進入右源後瀑布

成一淺槽,須於右方碎坡繞過

懸瀑

石排瀑布

橫瀑

出澗前最後瀑布

鐵架與水煲

只剩下一小段的石磴山路

離澗位之後仍有瀑布

回望澗谷與大帽山

日落后海灣

金光

暮色

外勞宿舍簡直是光害最佳例子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