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4-05
難度︰★★★
路線︰黃竹坑→南朗山道→南朗西坑→南朗山→南朗山北坡橫山徑→黃竹坑配水庫休憩公園
編號︰338/230405+1:621
南朗西坑,源起南朗山(Brick Hill,舊作南塱山)西面平原,流入香港仔海峽之布廠灣。本澗短而精彩,全大部份流域皆藏於石峽之中;後段有一深峽極為壯觀,有「巨人」與「樹人」雙雙藏於崖側,濕末消失前有短級狀澗床,令人聯想起凌風石澗之「頁岩飛絮」。
日期︰2023-02-12
難度︰★★★
路線︰黃竹坑→石刻→金馬倫南坑→左源→中峽道→中峽→布力徑→聶高信山南脊→蜈蚣嘴→聶高信山→聶高信山西脊→中峽→金馬倫山→金馬倫山南脊→引水道→石刻→黃竹坑
編號︰331/230212+1:612
金馬倫南坑,源起金馬倫山西南面,流入黃竹坑。引水道以下澗道寬宏帶險,中段分源處崖壁連綿,一氣呵成,有如迷你版飛龍飛鳳,可算境內少見景緻。澗口有「黃竹坑石刻」,上方疑為黃竹坑村遺址,初段澗道頹垣處處,大殺風景。引水道以上,左源再分兩支林澗,皆可通,惟景色單一。
聶高信山南面有一組岩組,因其土名作蜈蚣嶺而稱作蜈蚣嘴。岩組中有可通遊人之石隙,為「石天門」所在。今遊者皆不知其名而稱作「面具石」,殊為可惜。九年前曾遊此地,今驚覺路極為暢通,難度大減,成為「打卡」熱點之破壞力可講不容少窺。
日期︰2022-12-19
路線︰鹿児島中央→山川→開聞→開聞岳→開聞→山川→鹿児島中央
開聞岳,標高 924 米,位處鹿兒島薩藦半島南隅,屬於成層火山,山形呈對稱錐形宛如富士山,故又稱為「薩藦富士」,列入「日本百名山」。與櫻島一樣,成於海底火山爆發。4,400 年前開始火山活動,至 885 年為止近廿次爆發。由於山體相注受人注目,尤以航海者更以此為地標,喚作「海門」(かいもん),乃「開聞」之由來。唯一登山道呈螺旋形,使登山者不用急登,山高不足百名山慣例之 1,500 米以上,開聞岳以其獨立峰之身份成為特例。
櫻島,標高 1,117 米,位處鹿兒島錦江灣,乃九州最為活躍的火山之一。櫻島火山大概誕生於 2.6 萬年前起,火山由海底噴發,日積月累,將地層推出海面至千多米的高度,拔地而起。史上有紀錄之爆發超過卅次,1914 年之「大正大噴火」,櫻島最終與大隅半島連接。而最後一次觀察到的爆發,發生於 2022 年 7 月 24 日。至今櫻島火山活動仍然繼續活躍。
日期︰2022-12-17
路線︰丸尾温泉→高千穂河原→御鉢→高千穂峰→御鉢→高千穂河原→霧島神宮
日期︰2022-12-15
路線︰丸尾温泉→えびの高原→大浪池→韓国岳→えびの高原→丸尾温泉
「薄薄的樹冰在陽光下呈現出半透明的模樣,或因強風吹落半片,或是陽光融化而掉落,又或者行者的背囊輕碰而散落一地。」
韓國岳,亦有作「唐國岳」,今跟隨日本國土地理院之名稱。此山乃一座成層火山(stratovolcano),多以對稱錐形而廣為熟悉,日本的富士山與坦桑尼亞的奇力馬札羅(Mt. Kilimanjaro)亦屬此類。火山口直徑 900 米,深 300 米,最近一次爆發發生於一萬七千年前,屬於較近期之「霧島火山群」。欲登此峰可從大浪池於南面急登,或從硫磺山南面緩登。日本小說家及登山家深田久彌將之列入「日本百名山」,自此成為登山者的目標。韓國岳西南面有一個火山湖,名大浪池,水面標高 1,241 米,火山口則標高 1,388 米,形成於四萬年前,水深近 12 米,呈暗綠色,是日本最大面積之火山湖。
日期︰2022-12-14
路線︰香港→福岡→鹿兒島
霧島山,座落日本九州南部宮崎縣與鹿兒島縣之間,乃火山群之總稱,或曰霧島連山、霧島連峰、霧島山地。主峰韓國岳(韓国岳),標高 1,700 米,為「日本百名山」之一;而附近標高 1,574 米者,為靈峰高千穗峰,是重要的信仰山岳。周邊有仍然活躍之火山,尤以新燃岳與硫磺山為主,2011 年、2017 年與 2018 年皆有火山活動,其火山口周邊禁止進入,執筆之時,維持一級噴火警戒。九州雖然比日本大部份地方南,與落雪比較疏遠,然而於寒冬之日,海拔較高處仍有機會染上白色,形成樹冰奇景。是次巧遇寒流吹襲日本,群山初冠雪,難得一片雪白,實屬驚喜。
日期︰2022-09-17
難度︰南堂東坑 ★★
南堂北坑 ★★★
路線︰碼頭→南堂頭→南堂東坑→南堂→南堂北坑→南堂頂→碼頭
編號︰南堂東坑 317/220917+1:581
南堂北坑 318/220917+2:582
東龍洲,或作東龍島,北面有史前龍形石刻,面向佛堂門;東北面則有炮台,大概於清帝國康熙年間(1662—1722)興建,鎮守佛堂門,作防禦海盜之用。兩者皆見於《新安縣志》。今南面建有「民航處導航站」作導航之用。島上有兩條村落,分別名為南堂與南堂頭。據 1994 年西貢「政務處」之行人路工程紀念碑所示,「南堂」曾作「南塘」;亦有見「藍塘」於其他路牌。「東龍洲水系」最為著名者恐怕屬險要之鬼氹石澗,除此之外,便是人跡極少之南堂東坑、南堂大坑、南堂北坑及南堂西坑。
南堂東坑,源起南堂頂、企山頂及望東窩頂之間,流入佛堂門。68 米處建有儲水缸,以下一段澗道頗為開揚及平坦,近入海處之廢田區露兜樹(Pandanus tectorius)叢生,有如南丫島陰深石澗之始。
南堂北坑,源起南堂頂,流入南堂灣。其澗有兩源,右源為主源,中段有一深峽,攀越不易,為本澗最壯觀之處。離澗可剷林至南塘頂石屎路彎位處。
日期︰2022-08-28
難度︰石獅西右坑 ★★★
石獅西坑 ★★★
路線︰十八區墳場→石獅西右坑→石獅山→石獅西脊→十八區墳場→石獅西坑→石獅山→黃龍坑道→東涌
編號︰石獅西右坑 313/220828+1:575
石獅西坑 314/220828+2:576
大東山西面之石澗向來名氣稍低,「龍」字輩中計有西龍石澗、降龍石澗與龍躍石澗三條。稍北一點為大東北脊(今有人呼之「大石脊」)伸延之石獅山,亦藏最少兩條可供探遊之石澗:源起石獅山西面之石獅西坑,及位處石獅西坑及龍躍石澗之間之石獅西右坑。皆為鳳大北坑之左源。
石獅西坑,源起石獅山西坡,流入鳳大北坑,短瀑相接,主瀑名曰「石獅瀑」,上分三源,承長石坡瀑流後澗道隱密成坑,消失於約 260 米處,須鏟林至石獅山山頂離澗。石獅西右坑,源起石獅山以南,源頭比石獅西坑為高卻無分源,故水量比較少,中段有中型垂直瀑壁,氣勢非凡,其後一段斜石排澗床亦具特色,至大東山西坡橫山徑即可離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