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爾 Cho La Pass 攀 Lobuche East D05:高度適應半日行

日期︰2023-07-18
路線︰Namche Bazzar (3,440m) → Syanboche (3,750m) → Namche Bazzar (3,440m)


浸淫在喜馬拉雅的氣氛之中看着喜馬拉雅的歷史,無論精神層面或者物理層面,皆與此地產生極大共鳴

高山反應、高山症或高原綜合反應,皆描述人在低氧環境下出現之反應或徵狀。一般而言,海拔 2,700 米以上便會漸漸浮現高山反應;極端者在這個高度已經出現嚴重反應,但亦有登山家可以在 8,000 米以上不用氧氣輔助作無氧攀登。是故,對於低氧環境的反應視乎個人體質,取決於肺活量、耗氧速度與步伐協調等等。統計上,年輕人、男性、肌肉發達者或運動員,出現高山反應機率較高,原因包括性急致步伐太快、不服輸強行攀升、肌肉消耗大量氧氣等因素。常見高山反應,患者會出現頭痛(兩側脹痛)、食慾不振、作悶作嘔、失眠、頭暈,面頭痛加上以上任何一種徵狀,皆可粗略判斷為出現高山反應,需要對應方案。多喝水可防止血液變得黏稠,從而增加血氧輸送速度;足夠保暖有助防止受寒,繼而誘發上呼吸道感染,在高海拔,患病後極難痊癒;避免飲用咖啡或酒精飲料,防止脫水。在抵達一定高度後,可服用 acetazolamide(乙酰唑胺,即普遍所知的 diamox,此為產品名稱,今已停產),有助減輕徵狀,惟事前最好向醫生查詢。此外,有說法服用止痛藥減輕頭痛,個人並不建議,因止痛藥會掩飾真正高山反應。而嚴重高山反應者,或會出現腦部積水或肺部積水,即腦水腫和肺水腫,可於半日至幾日內致命,患者會神智不清、體弱無力、手腳不協調、呼吸出現水聲、咳嗽帶血,必須立即落山前往更低海拔。而人體其實可以適應高海拔,但必須循序漸進,於高海拔處多作停留、睡眠盡量往低海拔處、動作減慢,皆有助暢遊於高地之間。

尼泊爾 Cho La Pass 攀 Lobuche East D04︰花開滿途登南輋

日期︰2023-07-17
路線︰Phakding (2,639m) → Namche Bazzar (3,440m)

這個淡季正正提供了寧靜的環境。除了盛開的花,這也是一個吸引旅者在淡季登山的原因。

Namche Bazzar(南輋巴札,或作南輋市集),位處海拔 3,440 米,是整個 Everest Region 最繁華之地,行山用品店鋪林立,咖啡店、漢堡包店等充滿休閒氣氛,登山旅者會在此行高度適應,休息一日;回程者同樣在此地休息一晚,然後走回 Lukla 乘搭飛機。昔日前往登山的飛機降落在 Namche Bazzar 上方叫作 Syanboche(汕坡輋)的地方,由於海拔過高,不少旅者抵達後便出現高山反應,故後來將機場轉移至今日廣為人知的 Lukla。回說淡季的 Namche Bazzar,由於旅客甚少,有如死城,人來人往的街道只有寥寥的居民;以遊客為目標的店鋪不是關閉便是裝修中。比起上次,明顯不少店鋪變得更光鮮亮麗,餐廳裝潢亦顯高級,與民居相比簡直差天共地,若非街上的動物糞便,實在難以想像身處山上。

尼泊爾 Cho La Pass 攀 Lobuche East D03︰高危機場再重遇

日期︰2023-07-16
路線︰Kathmandu → Lukla (2,850m) → Phakding (2,639m)

屈指一算,人類首次登頂至今已經半百年,當局在這個以兩人命名之機場豎立他們的紀念像,頗有意思。

Lukla(盧拉)的機場名為 Tenzing-Hillary Airport(丹增希拉里機場),是著名的世界危險機場之一,亦是前往 Everest Region 必經之地。雖然前往 Lukla 有多種方式,包括由 Jiri 徒步六日,或乘客吉普車兩日再步行半日等等,但在時間、體能等方面衡量之下,絕大部份旅者皆選擇由 Kathmandu 出發的半個鐘機程。這個機場危險之處兩二。一是極易受天氣影響:由於機場建在山谷中山嘴之上,谷中容易積霧而機師需靠目視降落;鑑於意外頻生,當局禁止天氣不穩定情況下起飛,故近年意外已大幅減少,但仍偶有發生。二是受地形限制,跑道過短,不足以加速或減速作升降,是故跑道設計成利用坡度協助加速或減速,飛機須要充分利用,方能順利升降。

尼泊爾 Cho La Pass 攀 Lobuche East D02︰Kathmandu

日期︰2023-07-15
路線︰加德滿都


經歷昨夜騰折,睡了一晚好覺。早上於酒店來一頓豐盛早餐,然後一如既往,Rabin 帶同 Sushil 前來酒店,為我們簡述明日行程與處理合約方面事宜。每次行程前,登山嚮導都會檢查我們帶來的裝備,一旦有缺失,是日仍可於加德滿都購買補充。但這次 Rabin 則省略這個步驟,他說由於我有相關經驗,相信我對隊友的判斷;同時間隊友亦放下心頭大石,不用怕背囊翻起逐一檢查,然後被說不合格云云。

尼泊爾 Cho La Pass 攀 Lobuche East D01︰抵步

日期︰2023-07-14
路線︰香港→加德滿都

算起來,這次已是第三次踏足尼泊爾。這個「眾山之國」,擁有世上大部份 8,000 米以上之山峰,孕育地球上最年輕的山脈。作為健行勝地,尼泊爾主要健行區域有三:Everest Region(額菲爾士區域/珠峰區域)、Annapurna Region(安娜普納區域)及 Langtang Region(藍塘區域)。除了後者未曾踏足,Everest RegionAnnapurna Region 兩次行程皆難忘非常,高海拔的山區、稀薄的空氣,有種魔性叫人一再回味。攀登 Island Peak 經過的冰隙、越過 Thorung La 巨大山坳望見的雪崩、乘着狂風打在面上的冰粒、打得屋頂響亮的冰雹,總是無意間從腦海深處浮現。

體驗過攀登 6,000 米級山峰 Island Peak(島峰),這次會穿過 thress passes 中的 Cho La Pass,嘗試登上另一座前往 Everest Base Camp(EBC,珠峰基地營)路途看見的 Lobuche East(羅布輋東峰)。此峰標高 6,119 米,比 6,188 米的島峰稍低。三年疫情封鎖了與世界的聯繫,開關後匆匆前往日本鹿兒島輕登百名山霧島山,一解海外登山之癮,但要數長程健行路線和真正的攀登,這次則是久違之旅。

大藍湖石澗左源

日期︰2023-06-10
難度︰★★★
路線︰蠔涌→大藍湖→大藍湖石澗→左源→飛鵝山道→百花林
編號︰344/230610+1:637

大藍湖石澗,源起大老坳東山以東及枕田山以北,流經大藍湖,匯百花林澗黃涌石澗,出蠔涌。查百花林澗大藍湖石澗黃涌石澗,乃蠔涌三條水豐之澗;水文上以大藍湖石澗最為簡單,探遊者多取左右兩源。自引水道起,澗道寬廣卻缺可賞之瀑,有時稍見困足;自分源起,右源入口為其主瀑,源末連續小瀑壁,有汽車殘骸藏於坑中;左源則峽瀑皆有,惟須濕攀方能突破,源末路況不明,出枕田山登山口涼亭。

田鹿左坑

日期︰2023-05-26
難度︰★★
路線︰西灣亭→鹿湖郊遊徑→田鹿左坑→田尾山→雙鹿石澗→鹿湖郊遊徑→鯽魚湖
編號︰343/230526+1:634


田鹿左坑,源起田尾山西南面,流入雙鹿石澗「獨秀瀑」下。與田鹿坑同為雙鹿石澗之左支,因在田鹿坑左方故名。本澗名氣不彰,倚「九大石澗」之旁更顯失色,同為支流之夾萬坑田鹿坑研船坑,甚至雙鹿左源,亦較多人蹤。回說此澗,短瀑有數,亦藏短峽,澗勢多變,也算滄海遺珠。

東洋三澗(東洋南坑、東洋東坑、東洋北坑)

日期︰2023-04-16
難度︰東洋南坑 ★★★
   東洋東坑 ★★
   東洋西坑 ★★
路線︰蠔涌→引水道→東洋南坑→東洋東橫山徑→東洋東坑→黃涌石澗→東洋西坑→東洋東橫山徑→石芽背→黃泥頭
編號︰東洋南坑 304.2/230416+1:626
   東洋東坑 341/230416+2:627
   東洋西坑 342/230416+3:628


東洋三澗,源起東洋山東坡,流入黃涌石澗。三澗者,皆為左源,順次由南至北分別命名為東洋南坑東洋東坑東洋北坑南坑者,遭引水道所截,210 米分源前有大壁所阻,水豐時呈飛瀑狀,乃三澗者至為精彩,其後雙分,皆可離澗,兩源各具特色;東坑者,匯於主澗 130 米處,全澗無甚變化,景緻全是大石與石排;北坑者,匯於主澗 164 米,為其左源之左支,前半般與東坑澗容相近,後半斜瀑不斷,宛如淺坑。三澗以「東洋東橫山徑」為進出主徑,若棄最下游者,北兩坑可依「茂蠔古道」為捷徑。

南朗西坑

日期︰2023-04-05
難度︰★★★
路線︰黃竹坑→南朗山道→南朗西坑→南朗山→南朗山北坡橫山徑→黃竹坑配水庫休憩公園
編號︰338/230405+1:621

南朗西坑,源起南朗山(Brick Hill,舊作南塱山)西面平原,流入香港仔海峽布廠灣。本澗短而精彩,全大部份流域皆藏於石峽之中;後段有一深峽極為壯觀,有「巨人」與「樹人」雙雙藏於崖側,濕末消失前有短級狀澗床,令人聯想起凌風石澗之「頁岩飛絮」。

金馬倫南坑左源、聶高信山蜈蚣嘴(面具石)

日期︰2023-02-12
難度︰★★★
路線︰黃竹坑→石刻→金馬倫南坑→左源→中峽道→中峽→布力徑→聶高信山南脊→蜈蚣嘴→聶高信山→聶高信山西脊→中峽→金馬倫山→金馬倫山南脊→引水道→石刻→黃竹坑
編號︰331/230212+1:612

金馬倫南坑,源起金馬倫山西南面,流入黃竹坑。引水道以下澗道寬宏帶險,中段分源處崖壁連綿,一氣呵成,有如迷你版飛龍飛鳳,可算境內少見景緻。澗口有「黃竹坑石刻」,上方疑為黃竹坑村遺址,初段澗道頹垣處處,大殺風景。引水道以上,左源再分兩支林澗,皆可通,惟景色單一。

聶高信山南面有一組岩組,因其土名作蜈蚣嶺而稱作蜈蚣嘴。岩組中有可通遊人之石隙,為「石天門」所在。今遊者皆不知其名而稱作「面具石」,殊為可惜。九年前曾遊此地,今驚覺路極為暢通,難度大減,成為「打卡」熱點之破壞力可講不容少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