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線︰さわんど→中の湯→燒岳登山口→燒岳→燒岳小屋
「山是一個活體,有生命的岩石,並不如傳統所理解的『不動如山』」
燒岳(焼岳,やけだけ),位處上高地,海拔 2,455 米,乃活火山,亦屬「日本百名山」之一員;與鄰近之割谷山、白谷山及アカンダナ山(同為活火山)組成「燒岳火山群」。與乘鞍岳同處飛驒山脈之末端,燒岳乃此山脈最活躍之火山。燒岳有兩峰,南峰標高 2,455 米,由於有崩塌危機,禁止進入,北峰標高 2,444 米,為可達之最高點;三峰之間有一火山湖,為爆裂火山口,故兩峰實為火山口邊緣之兩個高點。山頂持續的地熱活動,令登山者彷如身處蒸籠之中,走在岩石間冒起充滿硫磺味的火山氣體之中,別有一番滋味。
早上泡一轉溫泉,豐盛早餐為即將的行程注滿能量。乘塔前往上高地的巴士,不用半個鐘便抵達釜隧道(釜トンネル)口的中之湯(中の湯)站。旁邊有橋越過梓川,未幾來到安房隧道(安房トンネル)口,此處路邊長有兩種鳳仙花:黃花的,水金鳳(Impatiens noli-tangere,鳳仙花科)及紫花的野鳳仙花(Impatiens textorii,鳳仙花科)。右轉接上合共十一個髮夾灣的馬路(前往登山口則只走七個),昔日未建安房隧道,這條道路是穿過安房峠的主要通道;是故這段馬路車輛甚少,但仍有往來中之湯溫泉旅館的車輛。即使處於秋季,仍然走得大汗淋漓。來到中之湯溫泉旅館,轉入室外停車場,此處有一條小徑引領登山者走到另一個髮夾灣,再沿小徑上走,終於抵達燒岳登山口。
登山口乃停車場,不少日本人駕車前往作一日來回攀登,大多數於日出前出發,好讓自己有足夠時間往返 800 米高度差的急斜路線。停車場剛好可以望見遠處的奧穗高岳及前穗高岳,無雲的藍天叫人充滿期待,終於擺脫持續霧雨天氣(尼泊爾、回港的一個月、乘鞍岳),實在有點興奮。進入「新中之湯路線」(新中の湯ルート),正式攀登燒岳。
山徑初段為平坦的橫路,經過告示牌沒多久,有一輛已成廢鐵的爛車擺在路邊。隨後木級出現,開始無止境的上攀。踏着木板與樹根,還有微濕的泥土,穿梭在蔽日林蔭之中,全無風景可賞。路中遇上一粒熟悉的果:深山榿木(Alnus maximowiczii,樺木科),是分佈於日本、韓國及俄羅斯遠東的溫帶植物。一棵已經斷裂的大樹,其樹幹底部差不多要六個成年人才能繞上一圈,相當誇張,我們在中之湯溫泉旅館附近拾得一張手繪登山地圖,也有特別標示這棵已經死掉的大樹。漸漸留意到植被的改變,陽光開始透進林中,寬大樹冠的大樹變得少見,換來的密集的矮竹,這種植被分佈在中部山脈群集中在海拔二千米以下的界線。斜坡上看見正開着白花的珠光香青(Anaphalis margaritacea,菊科),籟簫這個屬在日本常見只有兩種:前者葉片光滑帶三條明顯葉脈,另一種則為葉片密被白色長絨毛的高嶺籟簫(A. alpicola,菊科)。
步程接近一半,來到一處相當開揚的平地。走過墊起泥濘的木板小徑,植被始見微紅與微黃,尚有幾分秋色。路邊一塊空地,可以仰望燒岳山頂,彷如雙峰的破火山口,細心觀看還能望見冒着白煙。撥開紅黃,山徑不再藏於林中,我們正沿因火山爆發引致泥石流沖成的坑邊上攀。身後有霞澤岳,而遠處可見沒有雲霧纏擾的乘鞍岳,充滿遺憾的一座山。攀登產生的熱能與陽光照射的熱力,與高山吹送的冷涼山風,形成冷熱交織的體感。漸近泥石坑的盡頭,那是一片亂石的谷地,沒有樹木,只有灌叢。山谷之後有石堆突起,煙柱冒出,在風中或搖擺或四散;這種地熱運動叫人興奮莫明。草堆中出現高嶺籟簫(A. alpicola,菊科),毛茸茸的葉是高山植物的一個特徵。
越來越近隆起的冒煙石堆,山徑稍微橫移,來到淺谷正中。當風往下吹向山谷,傳來淡淡的臭蛋味。迷你、低矮且密集的米葉栂櫻(Pieris nana,杜鵑花科)長在路邊,相當可愛。來到冒煙範圍,植被消失,只有帶有硫磺的砂石;爬上最後的斜面,來到火山口邊緣。赫然,腳下出現一個碧綠的火山湖泊,還有一個深不見底的舊火山口,兩者以一石脊相隔。場面實在太要陷,不禁高呼一聲,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左方尖峰為南峰,因有崩塌之虞禁止攀登。回望冒煙之處,彷如身處蒸籠;來自地球深處的氣體,帶着地殼地層的溫度,逃逸出地面。山是一個活體,有生命的岩石,並不如傳統所理解的「不動如山」。如斯接近,感受地球的呼吸,幾乎忘卻時間的存在;氣化的硫磺在石隙中積聚成看得見的固體,螢光黃色強調地表上的不尋常。雖然北峰同樣不能攀登,但另有一峰可以攀登:於岩堆中輕攀,路邊會遇上冒煙的小洞口,伸手在其上方,輕易感受到其高溫,若然進一步靠近,恐會燙傷。站在這個海拔 2,444 米的頂峰,可以飽覽北阿爾卑斯山脈(燕槍穗連峰、立山連峰、後立山連峰),昔日走過的稜線盡收眼底;而近處,則有令人難以忘懷的穗高岳及旅遊勝地上高地。時間也不早,山屋位於林界以下,也就是必須下降約二百米方能抵達。
連接燒岳與西穗高岳之間的稜線,為割谷山所在。本來的行程就是沿此稜線走,再乘搭「新穗高纜車」落山,奈何臨時的緊急維修,迫使我們更改行程。從岩峰回到山徑,來到火山口的另一面。坡面盡是大石,沿石面指示迂迴下降,部份位置陡斜多碎石。斜陽西照,處於火山口背後的陰影之中,眼前綠油油的稜線卻照得金黃。岩石間長有一種如髮鬢的植物,熟悉高山植物者,必然知道這是杜鵑花科的物種:岩髭(Cassiope lycopodioides,杜鵑花科),物如其名,也是解作長在岩石上的髮鬢。路邊漸見一片片的硫磺,是曾有火山氣體噴出的痕跡。往下一點,整片斜坡各處持續冒出火山氣體。小心避開會燙傷人的冒煙噴口,人走在其中,就如踏步在地獄之中。風吹過,煙絮橫臥,隨風搖曳的煙柱,何其夢幻。
山徑走進矮竹林,意味離開火山口範圍,這道分明的界線,也定義着火山活動的警戒線。前方一處小山崗,是為中尾峠,豎立着一個監視器,隨時監測燒岳的火山活動。此處仰望火山口,形如馬鞍,與另一邊也是馬鞍形的穗高岳(奧穗高岳與前穗高岳)相映成趣。我們漸漸沒入林中,再看不見燒岳與穗高岳,在林中小徑鑽探一會,來到一處凹陷的平地。燒岳小屋就建在此處。這間山屋較舊,曾毀於火山爆發;管理人獨自管理,住客不多,當日只有另外兩名日本人渡宿。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