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度︰曝罟坑 ★★★
淡水左坑 ★★
淡水右坑 ★★
路線︰北潭涌→上窰→起子灣→曝罟灣→曝罟坑→上窰郊遊徑→西壩→深篤→企人石→淡水灣→淡水左坑→淡水右坑→大蛇灣→北丫→西貢萬宜路
編號︰曝罟坑 170/170806+1:280
淡水左坑 171/170806+2:281
淡水右坑 172/170806+3:282
曝罟坑,源起擺頭墩西坡,流入與高腳蜈蚣(九腳蜈蚣)相夾之山谷,出曝罟灣。本澗精華在郊遊徑以下,全澗寬闊通暢,潭有數,大瀑亦有數,左源以一巨壁為止,即出郊遊徑,短而精彩;惟此澗鮮有人跡,實屬蒼海遺珠。「曝罟」之名,有資料指乃「布罟」之誤,然「布罟」一詞無解,更忽略「曝罟」之義,僅以近音且簡單易寫的「布」字去解讀之,實為大誤也;然「曝罟」之義,與曝罟灣此漁村有莫大關係。曝者,曬也;罟者,捕魚網;曝罟,即曬網;既曝罟灣建有圍堤養魚,同為曬網場地亦相當合理。
淡水坑,源起糧船灣洲大蛇頂西南坡,流入大蛇灣;此坑有二,細分為左坑及右坑,而一般所指的淡水坑,便是淡水右坑。若從海面北望大蛇頂,必會被大蛇灣後的巨大瀑壁所吸引,夏日亦多遊艇停泊灣邊,欣賞瀑布風光,此瀑正是淡水右坑臨近海邊,高達半百米的精華。查左坑亦有不錯坑峽景觀,惟上游眾分源,皆密被灌叢,尤以炮仗草(Lepidosperma chinense)及崗松(Baeckea frutescens)為主,極為困身;烈日當空,由左坑接右坑,可謂一大考驗。
由上窰站(此地卻非上窰,倒是稱作龍坑比較合理)起步,回走北潭涌方向不久即見復興橋,跨過龍坑下源,沿上窰郊遊徑南行。未幾即抵上窰村,仍有村民,右側之灰窰,建在圍欄,推遊人於千里外。路過上窰民俗文物館及聖母七苦小堂,分叉路取左,跳過黃宜洲村,直抵起子灣村。此段村路已廢,大樹倒下,壓在石圍牆之上,我們只得彎腰穿過。過橋後,進入郊野公園範圍,村徑始被大自然蠶食,路沿漸見原始。在曝罟灣山腰山徑走,未幾有清脆流水聲,腳下石墩流水滿溢,此為曝罟坑澗口。
復興橋
龍坑
煙沒的古橋
起子灣村
倒木
修輯過的村徑
郊野公園範圍
曝罟坑澗口
曝罟坑
此澗源頭不過二百米,然而聞說冬日到訪亦未嘗枯竭。是日水量尚豐,雖身處林底,澗道寬敞通暢。首遇清潭,水色略濁卻相當乾淨,後有短瀑於石排右側流入,隨後會遇上長滿青苔的人工小水堤。澗道始尚坑峽狀,人在槽中摸水上溯。曝罟坑植物如港島溪澗,多果省藤(Calamus walkeri)遍佈,溯澗時極易困於倒勾之中,乃本澗唯一缺點。有深潭阻路,攀上左側矮崖高繞入澗。
入澗後水潭
短瀑
人工小水堤
坑峽
多果省藤
高繞深潭
石瀑
再有一深潭,後有瀑布如柱注入,三面環壁,彷如井底。左邊碎石坡穿過省藤後,即轉右至崖中石臺。此刻身處開揚,下望澗道,只見省藤林立而不見流水,此短澗深藏大澗風範,欲欣賞之,只能親身穿梭。忽然落起暴雨;攀上崖頂,澗道再現一道小型斜瀑,然後見林盡有巨壁阻路。巨壁橫擋,有兩流注下,右邊坑峽亦有一瀑,乃其右源。左右兩源皆可,惟左源較為精彩。於壁左石隙處上攀,途中可貼近林界或於瀑左攀登,壁中盡濕,卻未算困難。壁頂後仍有一瀑甚可觀,其瀑頂已是上窰郊遊徑,隨即出澗。
宛如井底
攀上層崖壁
回望澗谷
短瀑後便是巨壁所在
令人激賞的兩源交匯
左源沿瀑石隙上攀
臨近壁頂
最後一層
郊遊徑
天雨趨停,太陽漸露,陽光照在濕泥路上。右側漸見大頭洲及後面的滘西洲,前者成為漁民的墳地,後者則已是公眾哥爾夫球場。遠方見信興水上活動中心及天文公園,其後方便是因萬宜水庫工程而與西貢半島連接的糧船灣洲,其最高點便是眼前的大蛇頂。
泥濘地
大頭洲及滘西洲
倒影
越過南風坑,很快便踏足西貢萬宜路的副壩一段。走過元五墳,會遇上萬宜水庫工程紀念碑,碑上的香港徽號,於零六年曾出現遭親中份子破壞疑雲,無論如何,今日依然存在。步過西壩,昔日寧靜自香港地質公園成立後已不復見,這段馬路亦曾遍佈我的足跡,當時根本沒有的士願意前往接載。下走北面角,未幾即左轉進入糧船灣洲猶存的古道。往水上活動中心旁之草地望,有香港最大的黃牛群落,遠望猶如牧場,甚為可愛。山徑深入澗谷,令路線大為增加,此澗谷正是深篤坑所在,其源出深篤灣,乃海事署扣押船隻及棄置爛船的地方,故有「船塚」之稱。深篤坑澗口石面書有編號五,一如香港島溪澗的做法。經過深篤南坑,未幾轉向南行,炎夏走山徑多時,叫人難受,遇一澗西指,澗口長潭水盈,立即泡浸,讓身體冷卻。續走,路徑轉向東南,其山嘴突出處稱為企人石,乃指石灘上一柱斜石豎立,可謂行船者的記認。此山嘴亦為糧船灣洲的西極。此偏遠山徑亦有漁護署豎立的座標木柱,書有座標「KK 252 755」。眼前漸見優美海灣,遊艇有數,乃淡水灣及大蛇灣;然後山坡出現大型石排,有水流於石面,該澗便是淡水右坑,然而我們先上溯淡水左坑,即山徑不久遇上的一條寬敞澗道。
萬宜水庫完工紀念碑
西壩
黃牛群
深篤南坑
深篤坑
深篤船塚
無名小澗
企人石
回望山徑,後方見馬鞍山及大金鐘
近者淡水灣,遠者大蛇灣
淡水右坑
淡水左坑
石排澗床異於亂石澗床之處,在其沒有岩石散於澗中,行走來暢快非常,瀑布亦多具氣勢。淡水左坑便是一例,即使屬小型澗道,卻不失去風味韻。澗口潭後不久即見峽槽,有漏斗狀瀑布,如梧桐石澗的玉女瀑。瀑右石棧道或左邊短崖亦可通行,瀑後又有雙瀑合一,形如丫字。再接一深潭,後有斜梯急流注入。潭右繞過,又有迷你水潭。隨後澗道稍密,隨即再次開揚。澗床見亂石,一反剛才的澗勢,原來前方有山泥傾瀉,泥石掩蓋原有澗床。越過此段,即遇全澗最高之瀑布,惟澗細水量有限,否則瀑勢可比秧秧大澗。此處為約45米處之分源位。
淡水左坑澗口淺潭
坑峽
小玉女瀑
沿瀑上攀
二合一
斜梯急流
山泥傾瀉
尾瀑,全澗最高
主源繼溯,走過平靜的河廊,林木漸茂,仍有一石峽瀑於前,此仍本澗最後一瀑。經過第二個山泥傾瀉位,爾後主澗道明顯,今早雨後致流水不斷,惟植被奇密,不時需伏地而行。上溯至約80米處,乃平緩的四源合流處,昔日為田野所在,澗道而不通,崗松成為前進最大阻力。此刻轉入右源,勉強可沿澗道上溯,至100米南折處,已不可能硬闖。此時需於澗邊灌叢強行前進,其源左折後指向南面125米之山口,乃通往淡水右坑最便捷之地。
另一個山泥傾瀉位
回望澗道
河廊
石峽瀑
澗道密且難通
山口下望淡水右坑左源澗谷
淡水右坑
於山口下望,屬淡水右坑左源之谷地,中源澗道極其明顯,乃一極長石排,且水聲響亮。我們依谷中凹陷處前進,意外地與地圖上的澗線一致。密佈的炮仗草,比起穿梭崗仗來得輕鬆,於95米合流處接上主源,是一條叫人欣慰的溪澗。中源上段的石排瀑流處處惹人好奇,然而時日已晚,我們必須盡快落澗。走過闊大水潭後,澗道竟收窄,彷如中源上段的寬廣都是幻象。此段澗道兩旁建有石砌田壆,可知仍身處合流平緩之地。田壆以後,進入本澗最為震撼之處,延伸入海。
中源澗道
接平流處
大潭
平流處見田壆
寬廣澗道
闊大的堪比大澗的澗床,水流穿梭於石排各處孔道,斜陽反射在石隙中形成的水氹,如多面銀鏡。落差未算大,有兩流合一的斜瀑,一疊又一疊的變成一分為二。然後來到一處稍大的落差,流水分叉,流入長形淺灘。淺灘後有石槽數條,再匯於水潭。澗邊砌有石塔,令我們想起馬達加斯加第二高峰 Pic d'Imarivolanitra 的山頂;石塔疑是此處山路的路標,惟此刻離澗,實在不合時宜。再往下溯,飛瀉石排一分為二,凹凸不平,時有峽槽,惟小心選擇,下降仍算簡單,流水分散於石排各條坑槽,後聚於急瀉的斷崖。從崖底上望,多條瀑流畫過崖面,叫人難以相信此景僅出於一條解為人知的小型澗道。聚瀑流匯合,再流過另一層石排,直出淡水灣;於海上觀看,便是此兩層瀑崖。
始見瀑流
斜瀑
瀑流處處
輕盈可人
瀑流雙分
淺灘
澗中交匯山徑之石塔
回望坑槽
石排飛瀉處
延伸入海
全澗精華所在
查分兩層
此刻接回入澗時的山徑,太陽亦剛好落在馬鞍山與水牛山之間的山脊線上。天色漸暗,馬不停蹄,繼續沿海邊山徑抵大蛇灣,這裏有廢棄的渡假村,不少大型且象真的雕像猶存,其殘破不堪的形象,黃昏時分份外嚇人。與深篤廢船一樣,大蛇灣廢屋亦是某些「攝影大師」吹捧的「秘境」,資深行山人士聽罷只能笑而不語。經過廢棄泳池,其後便是大蛇坑澗口,過橋,於盡處轉上山徑,有電線桿平行走向。回望大蛇灣,日落後的大氣層,與太陽餘暉正上映精彩的魔幻時刻,月光亦同時於另一邊的山脊冉冉升起。行友感嘆有幾多年未有於日落後仍在山中,於我而言,往日亦多留在山上看罷日落方行,近年帶隊,只好日落前完成行程,只有如今日「意料之外」方能於山中欣賞這美麗卻常見的光學現象。抵北丫,走至源起岩頭的岩頭坑,有舖上灰色麻石的村徑,可登高至西貢萬宜路。此時八點幾,剛巧有四人的士經過,惟見我們五人,竟提出免費接載代表,返回東壩,該處有五人的士正守株待兔。難得的好人,難得的好司機,讓我們——尤其一名首次夜行累極嘔吐的行友——不用苦等的士,或是步行返回鯽魚湖。
日落
月出
大蛇灣碼頭
猩猩
廢棄泳池
月照東海
大蛇餘暉
北丫村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