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線︰熊本→阿蘇→阿蘇火口→中岳→仙酔峽→火口東展望所→阿蘇山上ターミナル→阿蘇→熊本
「遠處有豎立的纜車石屎墩,仿如末世般的情景,在荒蕪的山間留下一群碩大的人類建築」
阿蘇山,位處九州中部的活火山,屬複式火山(stratovolcano),外輪火山口成於 25 萬至 9 萬年前四次大規模爆發,東西長達 18 公里,南北長達 25 公里,而中央火山口則是現今景點所在,當中高岳、中岳、根子岳、烏帽子岳及杵島岳合稱「阿蘇五岳」。阿蘇山素以活躍聞名,使得熊本縣有「火之國」之稱謂;在火山活動平靜時間,遊人可近距離觀看,但若有火山活動,噴出有毒火山氣體,則會禁止接近。主火山口由七個火山口逐次爆發組成,最高點為標高 1,506 米的中岳,鄰近阿蘇山最高點高岳,標高 1,592 米,則為鷲峰火山上的一個成層火山。
在外輪火山最後一次爆發,其火山碎屑可抵北海道北端及朝鮮半島大部份地方,根子岳形成於這段時間;剩下的四岳,則屬近年中央火山口之產物。踏入信史時代,自六世紀起,以中岳為中心的火山活動頻頻被紀錄。2016 年(平成 28 年)10 月 8 日的爆發,更是 1980 年以來第一次噴火警戒提升至三級(一級為「留意火山活動」,二級為「火山口周邊禁止進入」,三級則為「禁止入山」),隨後噴火警戒在第一及二級之間切換,惟 2021 年(令和 3 年)10 月20 日再一次提升至第三級。
古時阿蘇山以信仰登山為主軸,明治時代起漸有登山活動。戰後觀光用道路建成,「阿蘇山纜車」及「仙醉峽纜車」應運而生,然而大規模火山爆發,加上 2016 年「熊本地震」,兩條纜車線最終廢止。今日,到訪者通常沿「阿蘇山公園道路」抵達,或以接駁巴士、徒步形式接近火山口。遊人須注意最近噴火警戒級別,有可能禁止接近。
由熊本出發,乘搭「JR 肥豐本線」經肥後大津來到阿蘇,大概需要一個半鐘頭。藍天白雲下的阿蘇山,大概分成三部份:右邊是往生岳,杵島岳避在背後看不見,中央有雲霧聚集的是主火山口,而左邊巖巉山體則是根子岳。除了由阿蘇南行直接登上阿蘇山(會經過私人土地,要留意是否容許通過),更多人選擇的是登山巴士「阿蘇火口線」。首班車於 9 點 55 分開出,由於擔心爆滿已不能上車,抵達後立即排隊。不出所料,人數過多,但巴士公司多開一輛小型巴士,接載未能上車的遊客。巴士沿迂迴的「阿蘇全景線」(阿蘇パノラマライン)上山,路經廣闊草原,遇上正放牧的牛隻(上面提及的私人土地)。來到杵島岳與烏帽子岳之間,烏帽子岳下火山湖邊的草千里濱,有騎馬體驗活動。巴士最後抵達「阿蘇山上總站」(阿蘇山上ターミナル);若果噴火警戒處於第一級,可隨即轉乘「火口接駁巴士」穿過管制閘口抵達中岳火山口邊緣。
相當幸運今日的噴火警戒為第一級。順利抵達火山口邊緣,沿石屎路走即可接近火山口。眼前粉藍綠色如熱湯冒煙的是第一火山口,是目前阿蘇山最活躍的一個火山口,擁有約 60°C 的酸性火山湖。旁邊一個淺窩則是第三火山口,目前並沒有明顯火山活動。火山口邊緣是近乎垂直的碎崖,不同年代的火山碎屑堆積物黏合形成一層層色彩相異的地層。主火山口外是一個更大的舊火山口,植被開始佔領,而那些平行地層亦因新的火山活動破壞成錯落的碎片。沿火山口邊緣走,第四火山口是泥黃色的淺灘狀。
一般遊客在此已經參觀完畢。登山者則可轉入木棧道,一般跨越廣闊平坦如荒漠一樣的黑砂平原,名為砂千里濱,被中岳火山(第一火山口)噴出物所覆蓋。荒漠之中,不難發現大型光滑黑色的火山彈突兀地出現,是真真正正的「飛來石」。荒漠之中有如不毛之地,僅有一種蓼科植物虎杖(Reynoutria japonica)蓬勃生長。離開砂千里濱,沿外圍舊火山口走,眼前隆起的山,就是火山口邊緣。攀登火山口邊緣從來都不會輕鬆,跨過一條乾涸的溪澗後,沿淺谷上攀。零散已過花期的九州杜鵑(Rhododendron kiusianum,杜鵑花科)出現,日文稱為「深山霧島」,相當優雅,是九州特有種,依賴火山氣體令其成為優勢種而繁衍。一口氣攀登 350 米來到標高 1,496 米的南岳下方,這段路絕不輕鬆。炎熱重濕氣,走起上來不如預期般比香港舒適。雲霧在山上聚積,回望仍可看見烏帽子岳與杵島岳。伴隨着奇形怪狀的石,來到舊火山口處,登上南岳的單程路線僅一分鐘。
拿出昨晚購買的「鰹 BAR」來吃,將鰹魚切成長條形方便進食,佐檸檬鹽有點清爽,可惜這種食品在香港難以購買。眼前的稜線實際上是火山口邊緣,盡處一列橫脊,是中岳與高岳所在的山稜。中岳火山口冒出的煙與山頂的雲霧融合,四處都是灰濛不清的景色。抵達中岳這個像是丘陵的小山頭,向東上走可抵高岳,可是因為視野不清,對這個「最高點」不感興趣,決定北落仙醉峽一探究竟。
去過如紙皮石一樣的岩基,人潮消散,下方能俯視仙醉峽登山口,那裏建了一座窣堵坡(佛塔),令人想起尼泊爾,後來發現熊本各處山頭都建有窣堵坡,實在有趣。整段下坡路都是走在碎岩之間,右邊有一組石景稱為「麻雀岩」(すずめ岩),此刻應轉入右路,封閉的左路其實是一條石屎路,通往昔日的登山纜車遺址。山徑在崩塌的石谷邊下降,然後橫越下方流水淙淙的澗道。不遠處有豎立的纜車石屎墩,仿如末世般的情景,在荒蕪的山間留下一群碩大的人類建築。未幾接回石屎路,一條昔日纜車乘客抵埗後登上「火口東展望所」的路。經過幾個避難壕,來到中岳火山口邊緣;這個位置正好在巴士「火口站」那個展望所正對面,而且海拔更高,站在外輪火山口邊緣凝望火山口中的巨型火山口,這種震撼只能在現場感受。
沿吊尾根上攀回中岳,右側除了角度漸漸變化的中岳火山口外,廣闊的砂千里濱也叫人嘆為觀止。吊尾根沒有名字般那樣陡峭,不算鮮豔卻色彩多變的地層持續展現地質上的美。登上中岳,原路下降回砂千里濱。與「火口接駁巴士」的時間錯開,索性沿馬路走回至「阿蘇山上總站」。原來此地曾有旅館,也許與火山活動有關,現正拆除。炎熱的天氣叫人難耐,等待巴士期間吃杯雪糕降溫,逛一下手信店,順利登上巴士返回阿蘇。
由阿蘇返回熊本的「JR 九州橫斷特急」車程車、班次又疏落,月台上積聚不少遊客,大部份都是來自中國。大部份人已列隊,惟仍有少部份人在列車抵達時溫柔地插隊,惹來部份人不滿。無論如何,列車搖搖晃晃使人昏昏欲睡,車廂出奇地寧靜。回到熊本梳洗之後,以美味的壽司填肚,緊接是晚上的零食時間。接着是三日兩夜的登山行程,執拾背囊也得花些時間。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