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度︰★★★
路線︰東涌→黃龍坑→黃龍坑郊遊徑→藏天瀑→大東山→大東正北脊→龍獅古道→石獅山→東龍石澗水壩→黃龍坑→東涌
編號︰23.4/171231+1:288
大東山,標高869米,僅次鳳凰山為大嶼山第二高峰,其伸延之山脈呈環狀,形成壯麗險奇之黃龍坑谷,諸條龍字輩石澗皆源出於此。時下港人流行登大東山,主要取道三路︰黃龍坑郊遊徑、自伯公坳起之鳳凰徑及自南山起之鳳凰徑。惟人滿為患、喧嘩煩擾,愛山老手早已搖頭嘆息,敬而遠之;欲登大東,便需花點心思,遁異路登山,不但可遠離人煙,亦能深入了解地形,一舉兩得。是次行程,急登黃龍坑郊遊徑後棄徑,上溯藏龍石澗藏天瀑,直達山頂,然後沿大東山正北之山脊急降,接走龍獅古道,與大東北脊匯合,經石獅山下降至東龍石澗澗口,於人來人往的大東山,換來寧靜無人的時光。
由東涌經上嶺皮至黃龍坑這段路,實在是相當枯燥,但走多了已變得麻木,變成僅僅是延遲一個鐘出發的步驟而已。自黃龍坑郊遊徑起點旁建了休憩公園,每次經過總會聽到上年紀的人在大聲播放音樂,與準備登山的心情格格不入。踏進黃龍坑郊遊徑,那走不完的陡峭階梯,是我心中最佳的鍛鍊場所,尤其在炎夏背負沉重的攝影器材上山,只為拍攝一花一草,自覺瘋癲,卻不自覺練成今日的體能。至觀龍臺的一段最為痛苦,當我抵達之時,有兩名尼泊爾人在此休息,送了一個橙給我。他們說英文的口音熟悉不過,在尼泊爾的兩次登山,已深深烙印在腦中。繼登,路況已變得相較平緩,之前的熱身亦令腳步變得順暢,抵達藏天瀑入口之時,有正在叫苦的後來登山者見我們正在亂石中攀登,竟欲跟隨我們,卻被我們決斷拒絕。
藍的
黃龍坑郊遊徑
觀龍臺在前
進入藏龍石澗的上段,竟藏有數米十落差的巨瀑實在很奇妙,冬日水枯,仍不難聽到弱水打在石面的清脆聲。攀過初段亂石堆成的乾瀑後,沿澗上溯一會,已抵藏天瀑瀑底︰澗左是圓潤平滑的石坡,斷斷續續的濕壁延綿。山徑繞在瀑左,但路上石碎不穩,不時前行隊友的落石引起全隊恐慌。在蒼鬱的林中上攀,只是右側林外的企壁,莫敢侵犯。不知不覺間抵達瀑頂,有一石塔懸空,雖看似藏於林中而頂端處卻是獨步天下。輪流拍照後,繼續沿澗上溯,未幾有幾條絲帶懸掛於右方,曾一探覓路卻不得其果,至今仍不知該絲帶有何所指。沿澗上溯是絕對的出路,澗勢收窄成源末一樣的亂石澗谷,毫無懸念的上溯,至分源位,右源密而不通,應取左源繼續上溯。至788米,接上大東山環腰路,路口有古舊水喉閘掣,牌子疑似 RUNWELL,編號二;左轉數步已脫離樹林,植被轉為草坡,爛頭營白色石屋在其左方。右轉接引自山頂大路,未幾已登大東山主峰。雖涉足大東山無數次,真正頂登竟才第二次,自首次踏足大東山後的第一次,實在意想不到。
棄郊遊徑
碎石乾瀑
藏天瀑底
窺見瀑壁
瀑邊山徑
再望瀑壁
此段碎石不斷
瀑頂
留影
圓石圍
上源風貌
橫山徑水喉閘掣
藤
爛頭營「白屋」
蠄蟝石
遠望大東山山頂
山頂
山頂的人數比預期少,也許大部份登山人士只為秋色芒草,大多集中在爛頭營一帶。在山頂休息、逗留,至身體漸覺冷涼,便開始落山。向正北方向急降,沒多久會與剛才的環腰路交匯,隨後右轉,抵正北脊便隨即急降。因已有「大東北脊」一名,指伸延至石獅山的一條山脊,然而方位僅是西北偏北,而此隱脊卻指向正北,故稱為「大東正北脊」以茲區別。山徑無景,卻比任何一條山徑更快更直接急降大東山,穿越於疏林之中,路面浮沙頗多。良久與龍獅古道交匯,一條與東龍石澗精華段出澗路平行之橫山徑,其名字指東龍至石獅山的古道,近年由行山隊強行剪林而重現的一條路。越過東龍石澗,山徑明顯穿梭於藤蔓與巨蕨之中,偶有倒木橫臥,似在日本或是臺灣的中海拔地區行山。花一點時間,直至望見石獅山與禾寮墩的山脊,未幾便與大東北脊交匯,此刻右轉,即接上石獅山主山徑。
望向東涌及機場,還有移動人工島
地圖上誤植的蓮花山,實為二東山
下降大東北坡
橫移
下望大東正北脊及黃龍坑郊遊徑山脊
穿梭林中
即將抵達龍獅古道
龍獅古道
石獅山及禾寮墩
跨倒木
龍獅古道與大東北脊交匯處
一切變得開揚,脫離持續不斷的林景。身後的大東山圓渾非常,不似孕育出東涌五龍(黃龍、藏龍、臥龍、東龍及北龍)的樣貌。輕搖芒草,其籽輕飄如紗雪。木薑子之果香如白花油,與夏日盛開的崗松互補季節上的缺失。不登禾寮墩,與石獅山之間的山坳可快速回到黃龍坑。又一輪穿梭於林中,最後接回東龍石澗水壩頂,便可沿石屎路出黃龍坑道,返回東涌,結束本年度最後一次的行程。
身後大東山
飛躍大東失敗
下降東龍石澗澗口
東龍石澗連環瀑
落澗
東龍石澗澗口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