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境之北‧2019︰沙嶺、大石磨、落馬洲

日期︰2019-01-27
難度︰★★
路線︰文錦渡路→沙嶺→羅湖路→虎地坳→排頭路→得月樓→大石磨→信義新村→蛇嶺→鐵坑山→潘屋村→落馬洲路


昔日英國殖民時代的香港,為防犯跨境犯罪及非法入境等問題,於新界北部設立約 2,800 公頃的禁區,包括沙頭角海、蓮麻坑、文錦渡、羅湖、落馬洲、米埔等地方,其後於瘋狂發展的時代保留了大量珍貴且甚少受干擾的原始風光及郊野濕地。

不過,自二零一二年二月十五號第一階段縮減蓮麻坑至沙頭角段及米埔至落馬洲管制站,二零一三年六月十號第二階段縮減落馬洲管制站至梧桐河段,及至本年一月四號第三階段縮減梧桐河段至蓮麻坑段,基本上所謂禁區,除了關口外只剩下深圳河,象徵過於實用。縮減禁區騰出(非「釋出」)的土地,將來會面對何種運命,按今日社會狀況,可謂兇多吉少。襯景物猶在,窺探前禁區的風光,細味村落、戰時古蹟等極具香港歷史價值的種種事物。

沙嶺,位於文錦渡與羅湖之間的一個小山崗,標高 129 米,被政府劃為墳場,依山而建,當中有一墳場名為「沙嶺公墓」,是香港唯一的公墓,安葬無人認領的遺體,甚至可以看見名字也不知道,只能刻上編號的無名墓碑。沙嶺上有一個警崗,屬麥景陶教堂(又叫麥景陶碉堡)七座警崗之一,名曰南坑。當年興建的目的,在其監察中國人民解放軍,以防南侵香港。二零一二年,政府宣佈於沙嶺建「超級殯葬城」;一六年風光如舊,今日(一九年)再訪,沙嶺通過之山坳、沙嶺東峰北脊全毀,變成黃沙滾滾的地盤;隨着邊境禁區縮減,推土機可預期地大量進駐時光如封鎖百年之地,莫論生態,單純風光不再,足叫人婉惜。

梧桐河(River Indus)與石上河(River Sutlej)匯流,將沙嶺與大石磨分隔,流入深圳河,河口位正正就是羅湖橋。大石磨,高 183 米,副峰突出的山頭尤為顯眼;西南面劃作羅湖分類靶場,於練靶時於山頂兩處頂點掛上紅旗示意,但近年已再無因應需要而揚旗,變成帶有大英遺風的「日不落紅旗」。大石磨南坡砌有用白色石頭組成的軍徽,是昔日駐港蘇格蘭近衛隊第二營(2ND BATT SCOTS GUARDS)所砌。惟筆者所見,另一山坡亦有類似軍徽,但殘缺不全,難於辨認。

大石磨以東之山谷為馬草壟及信義新村,據說政府已開始收地以發展東北;緊接便是兩座較少人認識的小山崗︰標高 143 米的蛇嶺及標高 134 米的鐵坑山,或籠統以舊稱勒馬洲的落馬洲稱之。此山面對落馬洲河套,腳下魚塘處處,與一河之隔的中國深圳高樓林立形成強烈對比,昔日盲目追求的發展,今日留下的原始風光,正正提醒我們反思大自然的存在價值。被喻為模糊港中邊界的河套區發展工程經已展開,周遭魚塘恐面臨極大的發展威脅。山崗被兩重鐵線圈分隔,疑昔日用作反偷渡之用,今日雖已殘破不堪,惟威力猶在,行山時需特別留神。此山亦有暫時唯一一個於日治時期所設立的三角測量點(三等三角點),為此山添上極強的歷史色彩。

上文據昔日遊記《國境之北︰沙嶺、大石磨、落馬洲》稍作更新

沙嶺起步,眼前地盤風光令我相當猶豫,與三年前的印象大相逕庭,差點以為記錯路線。不見英雄樹,只有欄路閘。路左有廢棄石屎樓級,小心在倒木與枯葉間尋找,使能踏上沙嶺東峰的東南脊。高度漸升,沙嶺越過的山坳,山嘴盡削平,如斯規模可預期將來的沙嶺會有大量交通流量。很快便接回大路,也就是往日沙嶺西延的一條上坡路。山崗上芒草搖曳,這種隨處可見的秋日美景,山友難以理解為何總要登上大東山「賞芒」。往北登上不足一百米的東峰,本應是一條指向麥景陶碉堡(南坑)的山脊路,如今落入眼底的,卻是一個佔地廣闊的地盤。山地已被平整,獨留碉堡屹立山嘴盡處,也許他日的景色,便是歷史古蹟與密集的墓地。同場的另一隊行山隊決定穿過地盤往碉堡去,而我們決定在遠方觀看便算,靜靜地憑弔那失去的風光,左轉往西行。

沙嶺道

前路不通

已作樹木調查

山嘴削平

東峰附近

後方為南坑碉堡

黃土處處

這個角度看沙嶺頗有氣勢,延綿的丘陵彷彿止於大石磨,主峰與南峰皆可見,但實情兩山之間以梧桐河相隔,得月樓旁邊的小山崗雙孖鯉魚(Lecky Pass)亦能望見。路邊大量紙巾與糞便,這是往日未見之現象,合理推測,仍地盤工人遺下的東西。沿山脊一路向西,右側邊界以外,是中國深圳林立高樓。基於背靠香港,為中國改革開放帶來第一桶合的深圳經濟特區便是在西方抗衡共主義這個歷史背景成立,更有一說是作為一道屏障,防止香港與廣東同為漢化粵人聯合抵抗北方政權。無論如何,中國深圳越靠近香港,建築物建得越高,與刻意不作發展以作緩衝的香港邊境形成強烈對比,更引來好事之徒以此宣揚香港的落後,是上世紀摩天大廈年代的思維。來到沙嶺主峰,景觀不及再西一點的山崗,該處有昔日反偷渡的掩體及天線,視野亦較清楚,可下望羅湖關口、大石磨及至河上鄉等地。返回主峰,南脊直指羅湖路,急降浮沙碎石,不一會便抵達福建墓場。云云碑石,最引人入勝的,便是極不起眼的英式方塊石,低調地刻上「SR CEMETERY」,即沙嶺墳場。

芒草搖曳

沙嶺脊線

沙嶺東峰南脊消失

沙嶺北部景觀

沙嶺主峰,左為大石磨,右為雙孖鯉魚

梧桐河

沙嶺主峰南脊

下降往羅湖路

福建填場

SR CEMETERY


出文錦渡路,走過昔日禁區邊界的檢查站,今日已拆卸,不留痕跡。至紅橋新村,轉入虎地坳道,有虎地坳村後的呂祖仙師廟。原來此村在東北發展計劃中一度面臨滅村,爭取後終得以保留三分之二的土地。別去虎地坳村,過梧桐河,穿過火車軌,來到大水管林立之地。這個稱為「上水大水管」的地方,不少人特地前來打卡,或踏單車;水管是香港從中國購入的東江水,在改革開放的年代更為中國帶來鉅額外匯,香港水源缺乏亦得以緩和,然而其水質向來為人垢病,淨化所花的費用甚高,在海水化淡技術漸趨成熟下,長遠必捨棄東江污水,惟保留可作政治宣傳,恐怕難以切斷。再次過橋,抵排頭路(Vernon Pass),旅者多在此休息,享用那十數元任食豆腐花任飲豆漿。

昔日的禁區檢查站

呂祖仙師廟

穿過火車軌

大水管

食豆腐花

餐後續往北行,經過菴邊,在石馬近得月樓處的山脊登大石磨。是日有野外定向的比賽,使得此處人來人往。大石磨西北脊初段為石屎樓級,通往半山的大石磨警崗。此處可俯瞰羅湖邊境;羅湖火車站內遊人如鯽。由西北脊登山,望大石磨主峰挺拔稅尖,有點像青蝶脊仰望青山。得月樓旁有人小山崗,名雙孖鯉魚,很多人聽到此名字滿頭問號。途中一處露岩展現其沉積片狀岩石,有點似東平洲的頁岩。山脊亦留有反偷渡用的環形鐵絲網,部分未使用的留在山邊,芒萁將之吞沒,他日也許成為危機。主峰上建有廢棄軍事設施,上有無線電收發站,地基旁有一個隱蔽的瞭望堡,望向羅湖邊境。越過直昇起場便來到標高 183 米的三角測量墩;往西後轉西北可下降至馬草壟。再一次穿過反偷渡鐵網,眼前見有一小山崗,上面建有的,便是另一個麥景陶碉堡,名馬草壟。

仰望大石磨

得月樓附近登山

落馬洲警崗

羅湖火車站

回望沙嶺

大石磨

雙孖鯉魚

鐵線圈

留影

山頂廢棄建築自拍

留影

直昇機坪

大石磨北部與落馬洲

下降至料壆路中途

料壆與雙孖鯉魚

背景為落馬洲碉堡

越過料壆路,沿蛇形馬路上山,盡頭就是馬草壟的麥景陶碉堡。一如其他的碉堡,只能遠觀而不能接近。鐵絲網外圍有一條隱閉難行的山路繞碉堡一圈,然而卻無景可觀。返回料壆路,經過信義新村,看那解禁不過數年的村落,來到魚塘邊,鷺烏為漁獲爭食。經過鷓鴣坑,一個建於山丘谷間的村落,有小徑沿蛇嶺北脊登山。原來此地亦是定向比賽的其中一個檢查站,山上的工作人員誤以為我們是參賽者,守候了一會方知誤判,方落山撤退。輕登蛇嶺,大石磨在這個角度下一點也不挺拔,倒是落馬洲(即蛇嶺及鐵坑山的總稱)起伏山勢看來更叫人覺得疲累,然後山體細小,視覺上的錯誤投射,將之放到桂角山的體積,才有此誤解。魚塘處處見證香港的漁業發展,遠方的落馬洲河套區更見證土地誰屬的荒謬論述,昔日治理河道後中國深圳將土地撥歸香港的備忘錄,恐怕又成為歷史文件。今日河套區東西兩岸已經建成地基,建築拔地而起已是無法改變的事實。香港魚塘景觀,只會日益收縮,放眼四周,視野只會越來越窄。蛇嶺過鐵坑山亦有反偷渡鐵絲網陣,鐵坑山上的三角測量墩防有石柱刻上「BP 21」,未知是否英軍留下的記號。往潘屋村方向走,右側山坡見有古墳,山徑邊則有新建墳墓,其拜山石屎小徑可降潘屋村。麒麟山、牛潭山(大羅天)與桂角山(雞公嶺)左斜陽下濛濛可辨,灰黃色的低對比色調下顯得有點神秘。下降西脊,見「一九四年九五月十日 委員親至分界州頭 潘」石碑(州頭與潘屋分界?),降至山坳十字路口,右往落石洲警署,左降潘屋村,兩者皆可接落馬洲路。左行,出潘屋村,見疑似客家建築,有古樟樹數,雖不及社山和沙螺灣者,仍粗大得叫人駐足。出落馬洲路,乘口岸巴士至元朗用餐,結束是日行程。

馬草壟碉堡前的樓梯

馬草壟碉堡

馬草壟碉堡向北望

信義新村

蒼鷺 Ardea cinerea

鷓鴣坑旁的登山口

鷓鴣坑

魚塘景

蛇嶺

魚塘

旁邊是昔日的反偷渡鐵絲網

BP 12

古墳

西北面魚塘

落馬洲河套

由鐵坑山下降

界碑

潘屋村客家式建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