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馬肚坑

日期︰2018-12-29
難度︰★★★★
路線︰馬牯纜→東馬肚坑→彌天棧道→大洞脊→大洞禾寮
編號︰183/181229+1:309


東馬肚者,指官坑脊與大洞脊相夾、馬鞍脊東面一列絕壁,氣勢磅礡,煙滅千仞,冷酷無情,莫敢侵犯,「企嶺」之名,亦從此而來;馬大石澗源頭的西馬肚與之相比,實在不足為道。查祁公《香港山澗叢集》,「企嶺」只有「斷鳶壁」一名,其後經過旅人冒險探索,漸將「斷鳶壁」分割,今有「彌天壁」、「斷鳶壁」、「螺旋壁」、「馬吭峽」等名字,分屬不同支源。東馬肚坑,源起馬鞍山東面,流入企嶺下海,為香港三大險澗之一;自入澗起,深入蠻荒前平淡的疏林澗途「蟬鳴峽」,到橫亙阻途巨壁「撲樹崖」,此乃激攀的熱身,然後有六連瀑布的「翠瀑連環」,美景過後,澗途分支甚多,先左再左後右抵「螺旋壁」,其壁右有絕處逢生的陡峭隱脊可通「彌天棧道」。

事後回想,原來涉足香港三大險澗︰臥龍鳳壁,多年來獨欠東馬肚,如今於 2018 年完結前「集齊一套」,以此作結,可算特別有意義。

十四鄉馬牯纜起步,濾水廠前左轉,依山邊馬路前行。左側地盤已經動工,西沙路此段將會擴闊,以應付將來建成的屋宇;也許將來未必可以輕易從西沙路仰望東馬肚。沿石屎路走到盡頭,有不明顯小路在疏林中繼續前進,此刻東馬肚景觀將漸隱沒林中。雖然舊地圖中此小徑可直通「撲樹崖」底,但實際上只能抵達海拔 65 米處入澗,澗口有幾乎被植被遮掩的堤堰。澗勢平坦開揚,兩旁的植被卻又高且密,岩石間不少龜籠,有受破壞亦有新擺放。未幾見有水管舖設於澗中,穿兩個看似被前人剪通的草洞,澗道不再那麼離亂。見一個小短瀑,瀑下的迷你跌水潭仍有儲水,極為透澈,彷彿不見水。東馬肚坑在冬日仍有微弱流水,偶有露岩處便可見流水。很快來到分源處,兩源皆建有堤堰截水,惟水管早已斷裂。

馬牯纜

遙望東馬肚

入澗

龜籠

短瀑與清潭

左右分源,應取左源

右源據說可通官坑脊,若上溯東馬肚坑,必取左源。攀上兩源相夾的短壁,便可左入澗中。一幅弱水瀑布下的清澈潭水再次叫人讚嘆;沿澗上溯未幾,已見飛藤後方有巨壁阻路。「撲樹崖」,不自覺說出這個即使是第一次來訪亦能道出的名字。此崖下部看似攀得到,卻在臨頂處叫人止步。壁右有一淺坑,看來最近發生輕微崩塌。崖左頂部有一衰弱橫樹,據說是當年祁公提及所撲的樹,從地勢看來,此一撲,便會懸於半空,絲毫沒有後退的空間;幸好今日已有一條更可靠的攀登路線。壁左有一條石棧道,那是通往撲樹的路線,棧道旁的泥層與樹根已經脫離壁面,隨時有脫落的可能;而該棧道的上方有另一條棧道,那就是當今取用的路線。沿棧道上的樹根走至簷崖外,然後上攀至崖頂;黑黝黝的瀑壁如黑帶一樣,在一片混沌林中相當突出。此地亦可望見壁右淺坑崩塌的源頭,看來頗為嚴重。越過暴露的一段,在壁中向右橫移回壁頂。澗床落水處長滿橙綠青苔,舖滿落葉。

留意跌水潭的水色何其清透

巨壁在前

撲樹崖

中上方有一橫樹,便是祁公提及所撲的樹

今取壁左線

盡處上攀

撲樹崖的瀑布(黑色處)

途中回望

撲樹崖頂

來到「翠瀑連環」,是一段予人歇息的澗段;通透無瑕的水叫人蠢蠢欲動,寒冷氣溫卻將我們拒於千里。第二個瀑布形態優美,瀑邊單獨一棵園藝式巢蕨,伴在落水如注的短瀑,清脆注水聲響徹澗谷。第三瀑如凹陷的斜坡瀑,在瀑右上攀可越過。瀑頂有一巨型壺穴,壺穴中有一塊巨石,石上長有一棵巢蕨,昔日枝葉豐盛,但可能因風將澗頂樹枝吹斷,受較強烈陽光影響,現只留下葉片幾許。此為一地標,源分左右,右者為「彌天壁」一源,續走左澗,繼續「翠瀑連環」的旅程。緊接一段澗途填滿枯葉與碎石,沿澗道上溯,來到第四瀑,可於瀑右上攀。第五瀑可算是「翠瀑連環」中落差最大的一個,瀑壁下部有橙色物質滲出,疑是鐵礦氧化。右側碎石坡可繞至瀑頂,再越過最後一個短瀑後,再遇分源。

翠瀑連環始

水清透徹

第二瀑

第三瀑

瀑右上攀

回望巨型壺穴

第四瀑

上溯中

第五瀑

分源,右往斷鳶壁,左往螺旋壁及馬吭峽

右源應指向「斷鳶壁」,源左源繼續上溯。澗床盡是大石,飛藤蒼木,頗有蕭瑟之感。此時林中偶有開揚處,遠方的崖壁便是「螺旋壁」。再遇分源,此刻應取右源,左源有省藤阻路,能通「馬吭峽」。未幾即抵達壁底,仰望,高餘卅米,壁下半尚有隙可攀,上半則只能懸空仰攀。壁底有崖下棧道,可橫移至「馬吭峽」,以避開分源位的省藤。棧道中回望,可見「斷鳶壁」側面,斜面接近八十度仰角,相當可怕。返回「螺旋壁」底,壁右便是隱脊的入口。

遠望螺旋壁

前方為馬吭峽一源

螺旋壁底部

此隱脊可謂天無盡人之路的絕佳例子,云云絕壁皆需奇技與膽色(也許還有運氣),方能穿越東馬肚,惟此隱脊提供一條風險較低的「脫出路線」,在絕壁之中可扶樹猿攀。沿壁中小棧道攀脊,然後於脊左翻過大石後便登上石臺。站在石臺,可望見整幅「螺旋壁」。除了右線沿坑槽上攀外,左線上部林帶中的引路繩與壁頂的難位亦能入目,壓迫感之強只能臨場感受。離開石臺,隱脊地勢都是盡被林木包圍的陡峭石脊,石上幾乎長滿附生植物。偶有部份路線沒有樹木依靠,是日乾燥,仍可得心應手。其中一處與「撲樹崖」的樹根棧道頗為相似,越過後有三塊被打上交叉的石頭懸掛崖邊,卻置在路中心,宜小心不要觸碰。爾後地勢稍見平緩,再攀一壁,便抵「彌天棧道」大路。

上攀隱脊

大級位

螺旋壁中部

螺旋壁上部,留意左上方有一長繩,為螺旋壁最大難關

隱脊險而不危

留意中上方有一長繩,為螺旋壁最大難關

螺旋壁近乎垂直的坡度

此處與撲樹崖起步位相似

前方三塊石皆不能碰

臨近彌天棧道

左轉,向馬鞍坳方向前行。很快會經過「馬吭峽」(東馬肚坑最左的一條源),棧道經過上源一幅長滿白色地衣的黑壁,未幾就是大洞脊的路口。急降大洞,即見羊角杜鵑(Rhododendron moulmainense 杜鵑花科)的落花,殘留樹上的顯然不多。大洞脊路況很似馬尾脊,偶有樹隙可望東馬肚,然而東馬肚側的林木較為密集,反而另一側的「靈象脊」相較疏落。五年前的「赭淵」行程,剛好又是這個組合。此脊看似漫長,均速下走其實不會花很多時間。低位平坦處,藤莽中見一古墳,石碑字不顯,看結構有點似清末民初時期;前方開揚位在短草間亦藏有一個更大的墓穴,在此可回望整幅「彌天壁」及「斷鳶壁」。路邊見「梁山後土」,旁有碑刻有「廿一世祖」,為乙卯年所立,估計應為 1915 年或 1975 年。至此,已能望見進入大洞坑前的私人花園。右轉落大洞禾寮的空地,過橋接出村大路。返回西沙公路,如火如荼的擴闊工程正在進行,沒想到不過幾年,這裏的環境已經翻天覆地。

彌天棧道

彌天棧道

馬吭峽,彌天棧道以上

落大洞脊

遠望東馬肚

望西貢

羊角杜鵑 Rhododendron moulmainense


靈象脊與象額

「梁山後土」

藤林後有墳

此窩位亦有一墳

往貨櫃前空地

出西沙路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