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度︰★★★
路線︰南涌→橋山橋→黃嘉石澗→黃嶺→屏風山→丹竹坑→獅子頭嶺
編號︰17.5/181028+1:307
黃嘉石澗,源起黃嶺北坡,匯流源起屏風山的屏嘉石澗,流經嘉龍潭(石板潭),出南涌。黃嘉石澗主分兩源(不計算屏嘉石澗),現指左源,左源為主源,指向黃嶺 639 米的主峰,而右源則指向主峰以東 605 米的山崗。本澗寬大平緩,幾乎以均等的坡度上升,缺深潭大瀑的深山大澗;全澗秋日走來暢快,僅有兩處攀爬位,以後者略花技巧。橋山橋石碑指出該橋跨越屏嘉石澗,此乃誤會(早年筆者亦因而深感錯亂);屏嘉石澗之源頭約480米,比黃嘉石澗為低,且水量、澗床不及後者宏大,只能算黃嘉石澗最大的一支右源。是故,就黃嶺及屏風山論,黃嶺乃黃嘉石澗的發源地、屏南石澗乃屏風山的發源地,而屏嘉石澗卻只是發源於黃嶺及屏風山之間的分水嶺。
由南涌起步,於屏南石澗水壩左邊上山馬路繼續上行,沿途可望見沙頭角海沿岸風光,鹿頸山夾在鹿頸與南涌之間,乃二戰日佔時期鎮守香港邊境的一處高地。山間奶黃色的花一串又一串,是過份地盛開的天料木(Homalium cochinchinense),最近有討論指疑似與山竹吹襲有關,這又是題外話。馬路盡處接上行山徑,在直昇機坪除了可望見沙頭角海外,更能望見紅花嶺支脈小八仙,一直指向中國深圳的大小梧桐山;身後有澗谷,谷中見一橋,那便是橋山橋,亦即黃嘉石澗所在。上溯者除了可於鹿頸或嘉龍潭入澗外,橋山橋亦是其中一個入澗位,或往更高處的上七木橋迂迴入澗。
屏南石澗水壩起步
龜背嶺、紅花嶺與小八仙及中國深圳大小梧桐山
遠眺橋山橋
橋山橋
深山大澤,秋日靜水,可謂此澗的寫照。大石澗床,水落石出,可以輕鬆遊走於澗中。很快會遇上明顯的左右分源,右者屏嘉,左者黃嘉。偶見石排中的細槽瀑,或是大如坐廁的壺穴。茶花落下在靜水堆積,密舖平面,落花流水看來並不是這個意思。一處波平如鏡的靜潭,林蔭有陽光滲邊,若非水寒如冰,是相當誘人的休息地。澗床略為升起,亂石少而多岩床,級級流水看來夏日豐水時相當優雅。行友止步探頭水邊,原來是觀察水中兩棲動物,這種曾以為局部分佈於香港,但陸續在各處看見其蹤影。
入澗
小瀑
大石纍纍
壺穴
平流
岩床再次被亂石所掩,而石頭更加巨大,一塊擋在澗中的石頭足以形成一道小飛流。幾塊疊石,自然成了瀑布。是日乾爽,沿瀑左石排即可穩步踏上瀑頂。穿過一道狹窄的石隙,澗邊看見用扁平石塊砌成的石牆,上有以前的引水渠,更甚是一條古道,今已被林莽所封,不能通行,地圖亦不見其路。再往上攀,一道碩大的石排瀑布陳前,上方建有堤堰,屬政府工程,堤堰編號460,右方的名字已經消失不可辨,應為上下七木橋村所用。
大頭茶
分源
又見平流
暢快的澗道
大石排
石排瀑布
石排瀑布
古道,今已不通
瀑頂澗道
堰下雙瀑
堤堰編號460
左源一道瀑壁頗吸引。續行不遠一左彎有新形成的山泥傾瀉,搗塞澗道,往前一點已回復原有狀態。未幾有一道橫瀑阻路,瀑左石棧道可通往瀑頂。越過岩板澗道及亂石澗道後,有一扇形石排,其後方乃一平流,水道右方有路徑靠岸前行。接着平坦的岩板澗床寬闊開揚,貌似雙潭石澗碧水灘,再上則似屏南石澗第二段的澗貌。暢快澗道後再次變成林蔭澗道,岩石鑿出深大的壺穴,足見夏日水量之盛。
山泥傾瀉
山泥傾瀉
瀑左石棧道
石漸見大
平坦如屏南石澗中段
見一光滑瀑壁,於左邊崖中棧道可以越過,隨後便是本澗起伏最大的一段。先有一道橫瀑阻路,瀑右有突起石脊,流水在槽,人攀在脊,然後跨過流水返回澗中,此段只有起步缺踏腳位而顯得麻煩。緊接一道斜濕壁,不能正面突破,只能於左邊林中亂藤碎石間模藤而上,最後一關乃一級高達一米的佛肚處,缺少腳踏位而需借力技巧攀登。隨後澗床幾乎盡是岩床,平坦且闊落。當出現短小狹瀑,而是近源末境地,近出澗處,路消失,谷寬廣,蒼木疏落,最後於矮竹間鏟上衛奕信徑,剛好在黃嶺主峰之下。
左邊有棧道
瀑右石脊可攀
瀑左有隱徑
草莽間扶藤而上
石板澗床
竟見闊大
窮源
香港的龜頭嶺、龜背嶺、南涌鹿頸及鹿頸山、吊燈籠及減龍脊、尖光峒等一覽無遺。沿衛奕信徑向屏風山走,身後是犁壁山與八仙嶺純陽峰,右側是三門仔、大埔滘及中文大學,還有馬鞍山。屏風山算是相當典形的單斜山,向平山寨(平山仔)及沙螺洞(沙羅洞)方向相當陡峭,有一隱徑可通,曾帶隊下走,近平山寨處幾乎不見路胚。轉往平頂坳接南涌郊遊徑往丹竹坑,望向打鼓嶺方向有如錦田平原和元朗平原。斜陽照得山坡中的樹冠閃閃發亮,逆光為西面的景色變得夢幻模糊。近丹竹坑處已是林底山徑,無景可觀。抵丹竹坑,即左轉入獅頭嶺,小巴總站即在村口,本以為是次行程行到天黑,怎料夕陽未沉已經完成,實在意料不及。
出澗
沙頭角海,左起龜頭嶺、龜背嶺、紅花嶺、梧桐山、吊燈籠(大青山)
純陽峰
天料木 Homalium cochinchinense
屏風山
往平頂坳
北望
出丹竹坑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