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石頂、攀背頂

日期︰2022-01-02
難度︰★★
路線︰烏蛟騰→亞媽笏→老虎石頂→攀背頂→荔枝窩→山塢→鎖羅盤→上角嘴→滘仔→榕樹凹→谷埔→鳳坑→鹿頸


新界東北之山嶺,撇除船灣周邊,至為挺拔者乃吊燈籠大青山)及其副峰糞箕托(雅名芬箕托),東有三椏村、西有烏蛟騰、北有蛤塘梅子林;次者石芽頭及其副峰尖光峒,東有鎖羅盆、西有谷埔、北有榕樹凹;伯仲之後便是夾在上述兩山嶺之間的攀背頂及其副峰老虎石頂,東有荔枝窩、北有鎖羅盆攀背頂吊燈籠石芽背環抱,面向印塘海,甚有氣勢。與吊燈籠相夾之谷地,乃寬廣之珠門田耕地,孕育出甚有規模之大型客家村落荔枝窩

新年伊始,登臨幽靜之地。烏蛟騰起步,接「烏蛟騰郊遊徑」,不幸與大隊同行,短短一段上升梯級,走得七零八落。及至分岔路口,大隊隊頭停步等候,我們終得寧靜。此處有一石碑,乃銘誌於民國九年(1920 年) 完成修築之「荔枝窩村直達東和墟大路」,今年剛好一百週年。東和墟者,又名桐蕪墟,成於清國道光年間;1898 年英人接管新界,沙頭角分成英華兩界,以後來名為中英街為界,當時繁盛之東和墟位於華界,英界之村民須來往兩地於墟市交易,卅二年後仍築路前往足證當時東和墟地位仍然重要。1937 年風災,摧毀華界東和墟之商戶,大部份遷往中英街營業,東和墟從此式微,名字更消失於地圖之上。續向亞媽笏,僅有兩屋之村落,其西尚有大片荒田。未幾抵分水凹,東經珠門田荔枝窩,南隨亞媽笏烏蛟騰,西接谷埔鹿頸,可謂四通八達,乃昔日新界東北群村之重要經濟道路,然北行者非入村,而是登上老虎石頂攀背頂之登山口。

烏蛟騰

亞媽笏

荔枝窩村直達東和墟大路」碑

初段為灌木林中攀升之路,由於此段山脈居吊燈籠石芽背之間,與兩者走勢平行,頗具氣勢 。及至 237 山頭,與尖光峒對望,小而尖的山頭相當注目,旁邊之尖光峒坳便是通往谷埔古道之隘口。抵 229 米高之老虎石頂,不見「老虎石」,山頭平得踏過亦不自知。再過一對小孖峰,抵達攀背頂之前,有大石置於路邊,勉強來說,也似老虎,「老虎石」之名或許由此而來。站於石上,飽覽荔枝窩牛屎湖山,另一邊則見長石嘴新舅埔角鴨洲等曲折海岸與浮洲。

尖光峒與石芽背

荔枝窩牛屎湖山

長石嘴新舅埔角

老虎石?

別過攀背頂鎖羅盆峽長山谷漸現。多年前村民以為政府發展新界東北,於是乎歸重新開發,斬木毀紅樹林,昔日陰森的村落,重見天日,收地發展之奢望卻無了期;是故在山上今可望見村中建築,每逢農曆新年,村民會返回此地貼上揮春,燒炮仗,製造有人居住之假象。直到望見腳下之山塢,路線隨即右轉往東南,然後急降。初段可遠望荔枝窩碼頭,隨後沒入稍微崎嶇之泥路。山徑最後抵達荔枝窩外圍之荒田,此地之溪澗短而幅員狹窄,卻有流水,叫人詫異。接上石屎路,於荔枝窩公廁後鑽出,接上往碼頭的主徑,繼續行程。

鎖羅盆峽長山谷

印塘海

降荔枝窩

荔枝窩
 
前往鎖羅盆問路石猶存,此乃較為新式之石屎碑,不如其他問路石用原石打磨,格式亦不同。經過白角灣,走過稱為山塢之地,至分岔處,左往鎖羅盆村,右輕登數步後急降至海邊堤堰。還記得十多年前與朋友首次踏足此地,鎖羅盆仍未「復辟」,仍是那充滿山界傳說與鬼故描述中陰森之地,於堤堰上遭牛撞擊,是至今唯一一次。今再臨此地,已非當年貌,及至沙灘,見一班人掘沙填充沙包,見我們經過,看守者似乎進入戒備狀態,對我們有所提防。起初以為純粹掘沙而心虛,但後來閱過《香港商報》一篇報導,指鎖羅盆村「重建」,推倒舊宅以其廢土填充沙包,用作堵截海水作築堤之用;此鏡頭可謂將謊言截破。經過碼頭,小徑消失,沿石灘綑邊,平坦至極,毫無難度。鴨洲在後,長石嘴(島名)在前。輕鬆抵達「東北五嘴」之一上角嘴,與長石嘴西端之水站嘴形成既近又曲折之海道,水清透底。繞過上角嘴,至海灣盡處,有小徑越過山嘴山坳,抵達滘仔荒田。

往鎖羅盆石碑

上角嘴

下降至鎖羅盆海堤

挖沙

碼頭

輕綑

往上角嘴

獨看孤海

如今此荒田已成一片草地,一輛盡鏽之推土機棄置一旁,面前大自然重新佔領之土地,與北方侵佔香港舊領海之貨櫃碼頭作為背景,甚有反烏托邦之意味。然而推土機前偏偏生長着一株水鬼蕉(Hymenocallis littoralis,百合科),彷佛象徵勇氣不滅。別去草地,山徑穿出榕樹凹灣,也像鎖羅盆一樣建有跨灣堤堰。於碼頭處入村,偏遠村落竟建有區議會資助之涼亭,風格與市區無異,出現此地大感格格不入。村前空地後便是密集兩層村屋,大多保持原好,此村昔日也許財力雄厚,亦較遲棄村。沿古道上山,有一樹根纏繞小屋,小屋卻倒塌,留下立方體狀樹根。爾後是平坦大路,一直沿海邊串連谷埔鳳坑雞谷樹下,及至鹿頸。在夕陽伴隨下,結束新一年首次行程。

盡鏽之推土機

進入榕樹凹

驚見市區常見涼亭

福安居

一度風光

每條村落皆可見之石磨

可見當年盛況

樹屋

沙頭角海海上界線

谷埔與尖光峒

日落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