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角海岸‧2018

日期︰2018-02-04
難度︰★★★
路線︰石壁→大浪灣營地→白角海岸→大浪灣營地→石壁


白角,夾於石壁沙嘴與狗嶺涌之間,東倚大浪灣,乃嶼西奇石混雜之地,「雪裏尋梅」、「小野柳石」、「天崩地裂」、「迷你天書壁」、「狼牙捧」等,姑勿論認同與否,其藝術感倒是不爭事實;白角海岸進出簡便,綑邊路程僅半公里,惟難關有三,且受船浪之擾,叫人又愛又恨。查綑白角,已經達五次之多,已失當年盛讚之情與神秘感,惟「聖域」的地位,依舊未改。

石壁起步,往大浪灣營地只有沿引水道悶走一途,途經多條嶼西石澗的澗口,諸如大浪坑、苗笛竹坑靈白石澗等。是日寒風颼颼,尤以海邊為甚;陽光普照下,叫人心情愉快,是日陰冷,加上船浪不時拍岸,對初次踏足的行友,恐怕滿途不安。引水道多處豎立木柱,用意未明,引水道亦有臨時截水工程和斜坡工程,一改昔日面貌。抵營地,隨即下降至海灘,東面見石壁監獄和峻嶺鳳凰山,西面則是白角海岸之始。

引水道沿途不少新建木柱

斜坡工程

下往白角

綑邊起點

石灘上散亂的石塊,切面盡然不同,一面光滑如玻璃,一面巖巉密佈孔洞,如刀切出現血紅疤痕,如引擎中的多重齒輪,不同色彩混雜其中,每一塊都是獨一無二,且無法與周遭石塊併合。海浪拍打岩岸,亦能像澗床一樣形成壺穴,壺穴又成為海藻、貝類或蟹類的棲息地。一塊紅白岩坡中帶有密集或平利或如樹枝般的紅色紋理,似是弱線入侵氧化的結果,此地戲稱為「雪裏尋梅」。前方有外斜的白色棧道,惟腳下浪濤拍湧,似路無路,惟棧道中央有一蜂巢狀風化的突石,如臺灣野柳的石景,故稱「小野柳石」,乃令人可以安心通過此棧道的依靠。

遠望鳳凰山

切面盡然不同

血紅疤痕

壺穴

雪裏尋梅

全員猶豫

小野柳石

白色棧道

棧道之後,滑下白色的石坡,見有一釣魚郎在此。磯釣盛行多年,在白角遇上他們,也非近年之事。也許他並不是不想再繼續往前,而是無法前行。眼前有一斷位,海浪拍打,將絕無僅有的踏足點淹沒;我常笑說綑邊的路有時間限制,也懂得讀心,越是怕浪花濕身,越是沒有可行之路。此為第一關。海蝕隙末端有石填補虛位,且兩岸山嘴亦有充足的手腳位可供攀越,只是浪潮不斷,必須看準時機,毫不猶豫且動作乾淨利落,方能力保不濕。於上攀處,為安全起見,作先鋒攀登後再回降至岸邊,臨時架設了一段扁帶。有驚無險,全員過關。

釣魚郎

第一關

趁浪退時突破

最後攀爬位

再遇小斷位,仍靠海中岩石作踏腳。此處石面平滑如粉,如畫紙染上撥墨般的啡紅。斷位的另一面,石面披起呈爆裂狀,缺口血紅,如地球初生尚未冷卻的熔岩大地,後方有一倒三角形洞窟,造形工整,此處便是「天崩地裂」所在。接着越過無浪潮的斷位(視乎水位高度),來到行程的第二關。有隊員率先突破;先走過隨時被浪淹沒的棧道,盡處有巨石抵禦浪花,後有平坦之地,能作休息點,靜待下一波大浪來臨前的平靜。惟上攀的山嘴可分兩層,下層無法突破,只能回頭。此層有點考人,手腳位並不明顯,而且腳下便是浪濤,予人較大的心理壓力。於突石上繫上扁帶,剛好補足那缺少的一步。來到第二層,不知進在此放了一道木梯,但並實作用不大,也能簡單地登上第二層。

前方為「天崩地裂」

小心下降

「天崩地裂」

三角洞穴

蛇頭

第二關

浪至,靜待時機

最後上攀位

眼前是一處廣闊的海蝕平臺,崖壁則如巨柱聳立,從海面到崖頂,漸變或突變的岩層叫人錯愕。此處的沉積岩層特徵極強,部份崖壁呈直角崩塌,如北龍石澗天書崖,故稱之為「迷你天書壁」。笑臉、赤紅祥雲、怪手等予人發揮想像力的岩石應有盡有,而眼前的斷位,則屬最後一道難關。比起剛才兩關,此關已不算甚麼值得揮墨,惟隙端踏石隨時受海浪衝擊,只能把握時機,方可免去濕腳之果。難關之後,見迷你吹穴,又遇一奇特海蝕平臺,有如瑤池的淺窩、如狼牙捧充滿突刺的岩稜、假的倒吊蠟燭等等。

突見海蝕平臺

盡處乃第三關

笑臉

迷你天書壁

赤紅祥雲

小心下降

沒甚麼技巧,獨小心浪湧

最後攀爬位

瑤池無水

切面氧化

狼牙捧

倒吊蠟燭

白角海岸,止於另一個斷位,此處乃一絕壁,無法下降,眼前一直伸延至狗嶺涌的海岸線,擁有與白角海岸相似的岩脈,若要一探究竟,也許得在另處尋找下降至海邊的路。而崖頂則有山徑可通回起點處之海灘,不用五分鐘便抵。回走來時的路,步至石壁,很快便乘上巴士,返回東涌散隊。

海蝕平臺地形清楚可見

破爛

如為岩石上色

上攀至山徑

回望海蝕平臺

往狗嶺涌方向的海蝕平臺

紅樹林中的垃圾場

返回海灘

累極?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