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手紅石

日期︰2013-01-27
路線︰紅石門→迷椏走廊→苗三古道→三椏村→犁頭石→烏蛟騰→新娘潭
難度︰★★


黃竹角半島,北部少部份由白堊紀八仙嶺組(100-80百萬年前)沉積岩組成,而其餘都是香港最古老的岩層泥盆紀黃竹角咀組(400-360百萬年前)沉積岩。赤門海峽本為河谷,而兩岸則為泛濫平原,後來海平面上升才形成現今峽長的赤門海峽。故黃竹角嘴組多為砂岩、泥岩和礫岩而組成。到了火山激烈噴發後,最先形成的就是八仙嶺組(赤洲組和吉澳組亦屬同期),經過不同程度的風化,鐵質被析出,經氧化後形成紅色或鏽紅色,火紅海岸和紅石門海岸正是八仙嶺組的代表。

   ——擇自「黃竹角嘴綑邊」

黃竹角嘴一直以來,以偏遠長征而聞名,石景也不過是陪襯,但自然地質公園成立後,官員似乎未曾見過奇形怪狀之石,竟借鬼手岩自吹自擂,背後還是講及商機二字。也許羊群過後,近來似乎少了一窩蜂湧至之現象,讓美景重回幽靜,實屬好事。說句心底話,這個地方給我的回憶實在太差,遇過態度極差之團友,將垃圾踢向岩石,或是沿途不斷爆粗吸煙,還有「明報」記者刻意抹黑。給我最美好回憶,全是鬼手岩出名之前,二人在黃竹角嘴草坡上看元旦日出。到鬼手,以往都是沿山徑走至海邊,其體能與時間令此地非常神秘,亦更美;如今一艇可達,能夠體會感受這些古老岩手之美的遊人還有幾多?只懂得鬼手,卻不知黃竹角之人更是叫人嘆息。這就是偉大的地質公園成立以來,民智上的增長;但不能否認,普羅大眾對岩石保育的意識的確提高,可是當中的代價又是否符合所犧牲掉的東西嗎?

黃石碼頭乘船出發,一行五十餘人,分三隻小艇前往黃竹角嘴之鬼手岩。是日水退,鬼手完全露出。坦白說,與其說是鬼手,倒不如說是瀕死的人舉起求救之手比較貼切。後方弧形微凹的「肥牛」,是浪花沖刷的結果。由於已來過多次,趁有些時間兩邊走走,遠望久違的偽十二聖徒石,由於時間不足,險位不能急,也就打消了一訪的念頭。回到船上,直接前往紅石門。

黃石快船抵黃竹角嘴

輪流影鬼手

海浪的威力

隨影

鬼手

十二聖徙

岬角連連

出發至紅石門

紅石門是我最早知道有紅石的地方,記得以前還未懂得上山下海,在迷椏走廊摸來摸去,完全找不到往紅石門的路,沒想如今寬如大路。紅石門水堤兩邊,沿岸輕綑,會看見更美麗的石景。貝殼藏在石坑之間,形成紅白對比;三個年代沉積而形成的岩壁,由粗至細的手感如同翻起歷史的每一頁。回到水堤,大隊已經出發,緊接的迷椏走廊,請參閱「迷椏紅石門」一文。

紅石門紅石處處

紅石門水堤

紅白

誰留下的東西?

遠望印洲

三個年代的沉積物

樹舌

牛角涌

下降至黃竹涌

泥氹

黃竹涌臨海瀑布

上山

大水湖

黃竹涌

馬尿河邊的竹林

竹林

竹林叢叢

望見吊登籠,也就是快到苗三古道

接回苗三古道,右轉至三椏村休息。兩圍檯大吃大喝,泥鯭粥、走地雞、豆腐花,笑說差點飽得晚飯也不用吃。大休過後,經犁頭石而不走苗三古道返鳥蛟騰。自覺被稱為上路之犁頭石,由於走在山腰中,視野甚佳,比苗三古道更好。遠看橫嶺山脈,夕陽伴隨,甚為寫意。至烏蛟騰,下走新娘潭,再回大埔用膳。

往三椏涌

三椏涌

隨影

往三椏村

泥鯭粥

小狗

往犁頭石

石磨

老樹

望八仙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