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度︰★★★
路線︰榕樹澳→深涌→石深坑→橫山徑→蛇石坳→天梯→榕樹澳
編號︰367/240602+1:675
西貢西最高峰石屋山,孕育出數條中長距離之石澗,皆暢通而不險,無激昂瀑崖倒有別緻短瀑清潭,諸如石深坑、石榕坑、石荔坑等較為人所知悉;然而訪遊者不多,可能因其出入位置偏遠所致,有感滄海遺珠。石深坑,源起石屋山,流入深涌,澗道綿長,下段平坦多大石,上段氣勢漸起,瀑布連環,形態各異;雨後到訪,至為激賞;窮源出蛇石坳—坳門橫山隱徑白石坳以南,可登石屋山或於坳門急降返回榕樹澳。
五月份持續不停的雨水,加上風後一場大雨,香港山澗氣勢如虹;上星期於「三龍峽」欣賞久違的精彩瀑布,是為本年開澗(以澗水上溯為主軸之溯澗行程)之始,是日難得短暫天晴,加上豐沛水量,叫人相當期待。由榕樹澳起步,仰望馬夾崙坑「回音壁」之瀑,只在冬日走訪過一次;西行穿廢田往深涌,鰲魚頭有營業中的士多,曾在此休息,遊人稀少,寧靜舒適。黃地峒沿岸石灘,飽覽雞公山北坡兩道尤為雨後極為精彩的飛流:飛龍石澗及飛鳳石澗。隨後西望馬鞍山,十四鄉發展漸漸高樓林立,叫人婉惜;也看馬鞍山東坡之東馬肚坑「撲樹崖」之瀑布及西徑坑主瀑。深涌碼頭正在重建;近年極度偏遠之碼頭皆大撒公帑重建,諸如二澳、荔枝莊等等,令人擔憂加重郊野之負荷。
抵達深涌,一片廣闊的草地出現,外圍零碎分佈着集落。分岔處走左路往蛇石坳,可望見遠方於 1879 年建成之「三王來朝小堂」(已消失),今所見於 1956 年建之天主堂及公民學校,隨後經過建於 1966 年的珍廬,及 1959 年建成之深涌學校。石屎路止於此,回復石砌古道,數步之遙,已是橫來的石深坑。
隆隆水聲遠在學校已能聽見。踏入水中傳來涼意,就此上溯。水流沖擊大石,在淺水處與石隙間前進,穿插於澗中的水喉止於溢滿的集水池。水流沖洗着石排,後方是一個深而廣的水潭。隨後是一段開揚寬闊的石坡澗床,單是看着也覺涼快;石坡盡頭有一道三流平排的橫瀑,從右輕攀,再次回到林澗之中。越過深潭,踏着流水沖擦的石坡,經過一段水道,又來到一個深潭。潭後有一大一細注入之流水,後承之澗道,漸多大石。水豐之時,單是疊起之大石落差也能形成可賞之瀑布,如白布懸掛。行行重行行;澗左一幅斜傾石坡帶來異景上躍瀑出於橫石排,翻過之後,見流水四出於石間,又見疊石,幾道短瀑組合成一個美景。

此刻澗道稍為變得平靜,予人視覺上歇息。前方一巨石阻路,模石繞過,澗風一轉,潭瀑相疊,一重又一重,饒富趣味。一個較有氣勢的瀑布出現,下接深潭,是本澗精華之始。後有扇形瀑布流入深潭,通通須於兩側繞過,隨後再有一橫瀑出現。上段澗道中亂石不再如下段一樣圓滑,石排中的坑槽亦越見深陷。一道二重瀑布流入,須於左岸高繞迴避;重回澗道,兩層散流接壤,後有長池短瀑。
短峽之後,林中出現兩層氣勢磅礡之瀑布,下層如紗曲瀉,上層似裙擺散落,有如秘景一樣的構圖。下層從右岸走,然後於右側碎崖小心橫入上層瀑頂,在一個三角坡流處接回澗道。此時藤蔓低懸,流水於石排上分合流竄,皆出於唯一之短瀑。小心在左邊上攀,藤蔓間下望坡流,隨後右岸有一幅頗近期之山泥傾瀉,也許是壓低藤蔓的原因。爾後有高瀑在右,須於左岸潭邊橫移,橫攀石崖接入瀑頂。此刻形成澗道刻蝕之弱線展露,左為平坦石排,右乃半懸之石崖。走過石排上的奔槽,潭後有坑槽急流。踏上淺灘,撥開藤蔓,一道澎湃曲瀑注入深潭。在潭左模藤橫移,來到瀑布前踏水而上。水道成坑,或踏水坑、或走石排,來到一個兩條瀑流組成的瀑布,頗為優美。前方乃海拔 228 米的分源,小瀑拾級而下,右為來自牛路坳的右支,左則為主源。

續溯主源,水量依然不俗。走過石排瀑流,一個別緻的地質奇景出現:出水處是一層摺曲岩層,流水剛好在其下陷處形成瀑布。這種結構還是第一次在香港看見;這是一個雙層瀑布。隨後漸漸回到亂石澗床,經過一道短瀑,有一三角形大石卡在澗中。水豐令亂石遍佈的上游依然出現迷你的瀑流,在石排中形成柱瀑,或各式各樣的小瀑布。查沿澗上溯,會途上零碎的垃圾,諸如撕裂的帆布、衣服等等,大家心知肚明源自何種人,然後此刻我們發現一個規模相當大的營地,澗兩岸用石砌成以平整地形,大量垃圾留下,相信曾有多人逗留頗長時間,也不難解釋為何沿途所有粗大的樹皆被砍伐,這批伐木專才曾共享我們珍貴的自然資源。續上,澗形漸消失,未幾便來到蛇石坳—坳門橫山隱徑,左降蛇石坳,右出坳門。取右,在林中穿梭,至拜山路突轉成康莊大道。至坳門,急降這條政府已經放棄維護的「嶂上郊遊徑」「天梯」段,大量落石佔據石屎路面,石屎橋更加被泥石所填滿,這個現象已經存在多年。很快便回到榕樹澳,繞了一圈,出水浪窩結束是日精彩行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