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蓉坑(龜禾坑)

日期︰2024-11-24
難度︰★★★
路線︰上禾坑→134山→鏡蓉坑→大瀝嶺鹿湖→平頂坳→新屋仔
編號︰380/241124+1:698


鏡蓉坑,土名大瀝,源起 486 米高之大瀝嶺(地圖誤植為龜頭嶺,然而此峰應為其西面倚獅頭嶺坑左岸之 301 米山頭,後來雅化作獅頭嶺;因此誤會,本澗亦作龜禾坑;而大禾坑則取其正名,惟「大」字頭可廣泛配對香港眾山,故倡議取「鏡蓉」一名),流入上禾坑鏡蓉書院旁,出沙頭角海。此澗有瀑四個,中段呈大開大合之勢,上游有一通天石室,水沛之時別有一番奇景,下游大片廢田,欲迴避卻須採取另類入澗方式。

由於想避開上禾坑後的廢田,順便一探標高 167 米求水峒之北脊,故計劃於其東延支脊直指廢田盡處入澗。於沙頭角公路上禾坑村前起步,在雨水渠後覓得隱閉路口。此山脊足跡甚少,徑荒,卻不乏前人掛上之絲帶。第一個小山崗標高 87 米,有一三級測量墩;隨後在茂密芒萁中推進,偶有疏林,踏跡殘存。至南向山脊轉向西南之山頭,棄徑,沿東南支脊直鏟至廢田,林疏藤飛,保持良好方向感,直達目的地。

此處進入

有殘舊絲帶

求水峒北脊

上禾坑村

三級測量墩

疏林中仍見路胚

東延支脊

入澗處為此坑尾三的堰,澗邊仍有田乪,大量殘破捕網被流水沖至兩旁。過省藤陣,來到另一個堰。跨過亂藤,見岸左有一石屎水箱,昔日乃供水至上禾坑村,前方乃最後一個堰,正式脫離廢田區。此地同時為兩源交匯處,主源取其左。

尾三堤堰

省藤陣

藤網陣

最後一個堰

兩源交匯

翻過癳癳大石,未幾已有石排斜瀑,流水淙淙,在凹陷處畫上幾道白痕。瀑左有石坑可攀,隨後是亂石堆疊的澗道。攀上大石排之後,有一橫瀑陳前,雙注入清潭,潭狀似巨型壺穴,叫人眼前一亮。在右邊泥坡越過,來到鏡蓉坑的主瀑。此乃兩度轉向之淺槽型瀑布,在石崖中切出一條水道,匯集而注。然後其瀑高不可攀,在右方破藤上攀,穿出一孔洞,抵崖中石台,可望最後一瀑之半貌。

石排斜瀑

潭為壺穴

右繞

主瀑,兩層

右方藤崖爆上

重回澗中

四瀑盡過,澗道竟轉寬敞。或石排或淺潭,小級小瀑行來可愛。別過兩道石排輕瀑,澗道漸趨平緩,忽然收窄,竹林蔽日,狀甚陰森,俯伏而行。柳間花明,澗道再次通暢,竟見一通天石室。巨石卡在石峽之上形成如通天之勢,若在水豐之時,恐怕趣味程度可比新娘潭瀑布。至此,澗勢盡消,窮源至澗谷闊如無澗,便抵鹿湖。若從海背嶺老龍田大瀝嶺必先路經此迷地。出「南涌郊遊徑」,快速下降至丹竹坑,臨近終點,有山泥傾瀉破壞山徑,惟已被行山人士踏出穩固路徑。

澗風一轉

清幽級瀑

暢快

避潭

過竹陣

此疊石別有洞天

通天石室

窮源

源末

鹿湖的濕地

山泥傾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