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九州山旅 D4:九重連山 D2

日期︰2025-07-01
路線︰法華院温泉山荘→坊ガツル→段原→大船山→北大船山→大戸越→大船林道→吉部登山口→坊ガツル→法華院温泉山荘

淙淙水聲,整晚洗滌心靈,對比瀟淅風雨的啪嗒聲與背脊接近冰點的寒冷,實在是相當幸福的山間睡眠

九重連山有兩塊濕地:三俁山東面的坊鶴(坊ガツル)與三俁山西北面的蓼原(タデ原),合稱「九重坊鶴•蓼原濕原」(くじゅう坊ガツル・タデ原湿原)並登錄為《拉姆薩爾濕地公約》之濕地(香港有米埔濕地)。古時畜牧業繁盛,作為畜生食用草地,牧者會放火燒地以維持其濕地狀態;及後畜牧業衰落,濕地漸漸乾旱並灌木化,故當地志願團體為了維持景觀及文化傳承,每年會定期燒地、去除外來植物,以維持濕地獨有生態(不限於這兩塊濕地)。這種進步思維顛覆香港某些視野草為「無價值雜草」的「保育團體」,固步自封地以為凡事皆植林,諸如桂角山的山火,毫無見識將山地草坡生境視之為惡,欲以植林毀滅;若套上日本管理濕地的思維,即使他日原居民不再燒山,也必須定期放火燒山以維持香港絕無僅有的山地草坡。

九重連山東隅的大船山,列「日本三百名山」,海拔 1,786.4 米,只比久住山矮 20 cm,比九州本土最高峰之中岳矮 4.6 米。北面副峰北大船山實為一座火山,其舊火山口成為一片季節性濕地,稱為米漥,最後一次爆發在 1,600 年前;連同段原御池大船山合共擁有三個火山口。由於大船山仍有爆發風險,加上火山口位置難以預測,是故一般只能以米漥爆發模擬可能情況。山上長滿九州杜鵑Rhododendron kiusianum,杜鵑花科),花期時花團錦簇,山間染成一片粉紫色,亦成為九重連山最廣為人知的景觀。

日本九州山旅 D3:九重連山 D1

日期︰2025-06-30
路線︰熊本→豊後中村→くじゅう登山口→タデ原→雨ヶ池越→坊ガツル→法華院温泉山荘


雖然都不是崇山峻嶺,也不是日本中部那種連綿稜線與無植被覆蓋的高山地帶或岩稜,但其群峰相擁的重重山峰,亦擁有其魔力

九重山,或更廣泛地指整體火山群的「九重連山」,乃「日本百名山」之一員。最高峰中岳,海拔 1,971 米,為九州本土最高峰(屋久島宮之浦岳中岳更高)。以溶岩圓頂(lava dome)形成為主,九重連山可分成東西兩個山系:西面的「久住山系」包括主峰久住山中岳稻星山星生山三俁山等,東面的「大船山系」包括黑岳大船山北大船山平治岳,其中大船山平治岳係成層火山,北大船山係火山碎屑錐(pyroclastic cone),其餘皆為溶岩圓頂(lava dome),海拔皆落在 1,700 米左右的高度。數萬年前不斷的火山活動形成九重連山的雛形,黑岳則形成於 1,600 年前,當今活躍的火山,則位於星生山以東,位於北千里濱上方的硫磺山。近幾千年來持續的火山活動,並有紀錄下於 1662 年、1675 年及 1738 年爆發,隨後相隔 257 年於 1995 年再度爆發。

關於這座山的名字也有着一個有趣故事:明明叫九重山,主峰卻是久住山,兩者讀音一樣,為何出現兩種寫法?昔日山下舊竹田領地,有九重山白水寺法華院),舊肥後領地,則有久住山豬鹿寺,人們依山號命名地名,故出現「九重」與「久住」兩種寫法。在國家公園成立並命名之際,為避免爭議,採用「阿蘇くじゅう国立公園」這個名字,而山域則以「九重山」稱呼,主峰則寫作「久住山」。

日本九州山旅 D2:阿蘇山

日期︰2025-06-29
路線︰熊本→阿蘇→阿蘇火口→中岳→仙酔峽→火口東展望所→阿蘇山上ターミナル→阿蘇→熊本

遠處有豎立的纜車石屎墩,仿如末世般的情景,在荒蕪的山間留下一群碩大的人類建築

阿蘇山,位處九州中部的活火山,屬複式火山(stratovolcano),外輪火山口成於 25 萬至 9 萬年前四次大規模爆發,東西長達 18 公里,南北長達 25 公里,而中央火山口則是現今景點所在,當中高岳中岳根子岳烏帽子岳杵島岳合稱「阿蘇五岳」。阿蘇山素以活躍聞名,使得熊本縣有「火之國」之稱謂;在火山活動平靜時間,遊人可近距離觀看,但若有火山活動,噴出有毒火山氣體,則會禁止接近。主火山口由七個火山口逐次爆發組成,最高點為標高 1,506 米的中岳,鄰近阿蘇山最高點高岳,標高 1,592 米,則為鷲峰火山上的一個成層火山。

日本九州山旅 D1:陰霾

日期︰2025-06-28
路線︰香港→福岡→熊本

以文學家與登山家深田久彌為基準之名峰百座,即「日本百名山」,九州佔有六座,分別為九重山祖母山阿蘇山霧島山開聞岳宮之浦岳,名氣、難度、景觀或不及近年突然變成打卡之地的中部數座名山,遠離相似或重覆的密集資訊不啻是一件樂事,也是享受寧靜的其中一個選擇。六座名峰之中,僅有屋久島宮之浦岳並非成於火山,而當中九重山阿蘇山霧島山開聞岳則屬於活火山或仍有火山活動。

女婆東坑、女婆東右坑

日期︰2025-06-08
難度︰★★★
路線︰富安花園→梅子林路→女婆東右坑→女婆山→女婆東坑→梅子林路→富安花園
編號︰女婆東右坑 407/250608+1:748
   女婆東坑  408/250608+2:749

女婆東坑群澗,源起女婆山東坡,流入梅子林大水坑(上游稱為茅坪坑);然而女婆山東坡,有多條平行坑流,故可以最大一條女婆東坑為中心,分別細分為女婆東左坑女婆東右坑等,右坑者查仍有多條,本文所指者,乃最貼近主澗之一支。女婆山多大型花崗岩,澗中亦出現不少光滑高崖,形成獨特風貌:女婆東右坑,有一光滑巨型石坡,由下仰望宛如巨壁,缺乏磨擦力乃其難度所在,全澗陡升,盡享攀爬之樂;女婆東坑,澗容有如中型石澗,源頭直指山頂,支流匯合前乃有趣的平行澗道,小型瀑潭多,景色較為大眾化。

牛寮坑右源

日期︰2025-06-01
難度︰★★★
路線︰大橋村→牛寮坑→荃錦公路→馬塘村→牛寮坑右源→荃錦坳
編號︰406/250601+1:747

牛寮坑,右源源起荃錦坳(也有人稱之為「荃錦坳坑」),左源源起牛寮,匯於馬塘村,於大橋村大曹石澗合流。澗分三段:下段由大橋村起,止於荃錦公路,寬大而開揚,有大澗之風;中段倚馬塘村,平緩無景;上段始於左右分源,左源深入牛寮,支流眾多,人跡罕至,右源復見規模,峽瀑企壁清泉。三段風格迥異,中段建議省略。可惜五月甚旱,潺瀑弱水未能一睹最美一面。

打石坑(龍浪左坑)

日期︰2025-04-18
難度︰★★
路線︰石澳道 2 號→打石坑→龍脊東橫山徑→馬塘坳
編號︰399/250418+1:734


打石坑,源起打爛埕頂山,流入石澳;因在龍浪坑左方,或可韜其光曰龍浪左坑。全澗荒而無景,僅有「半壁廊」與臨出澗前一小段連續企壁增添趣味。入澗受石澳道 2 號所阻,宜覓路繞過;離澗後可接龍脊東坡橫山徑賦歸,或於灌叢中窮源登頂。

大潭群澗(龜山北坑、龜山南坑、蓮潭坑、蓮花井西坑)

日期︰2025-05-18
難度︰★★
路線︰大潭郊野公園站→引水道→龜山北坑→龜山南坑→引水道→老虎坑→蓮潭坑→蓮花井西坑→長連坑→大潭郊野公園站
編號︰龜山北坑  402/250518+1:740
   龜山南坑  403/250518+2:741
   蓮潭坑   253.2/250518+3:742
   蓮花井西坑 404/250518+4:743

大潭港孖崗山之間乃一丘陵地帶,官方地圖上有名字者計有長連山老虎山(Sugar Loaf)、馬坑山(Stone Hill)、蓮花井山(Bridge Hill)及龜山(Notting Hill),當中存在不少山名錯置或含糊之問題,諸如孖崗山可能是狗合山赤柱山赤峯山)之合稱、龜山本為蛇山紅山(Red Hill)才是等。更甚者其中之各大小山澗,亦有類似問題,尤其涉及「老虎」,從各資料中有多個可能:「赤柱古道」之「老虎坑石橋」、馬坑上游稱作老虎坑老虎坑原為老虎澗赤淺坑才是老虎坑因源起老虎芴,加上長連坑應作蓮花井坑龜山南北兩坑更名為蛇山南北兩坑等等;簡直可以大書特書,命名上相當混亂,故本文沿用今慣用之澗名。

龜山北坑,源起龜山,流入大潭港,有碗潭淺峽與橫壁;龜山南坑,源起龜山,流入馬坑,出大潭灣,全澗平淡,部份澗床為石坡;蓮潭坑,乃老虎坑右源左支(右支為蓮花井南坑),分源前開揚,隨後石河狀;蓮花井西坑,源起蓮花井山,流入長連坑,乃其澗一條左支,下段瀑壁連綿。

元墩下坑

日期︰2025-04-21
難度︰★★
路線︰元墩下→元墩下坑→元墩下右脊→元墩下
編號︰401/250421+1:737

元墩下坑,源起燕岩頂西北坡,流經元墩下,匯流打鐵屻坑,乃打鐵屻坑第一條右支流。此坑流域峽窄,在海拔 538 米前並無分支;全澗景觀一致,以大石為主,也算暢通,惟只有寥寥小瀑布兩、三個。澗之兩岸有脊名「元墩下左脊」及「元墩下右脊」,尤以右脊非常貼近澗道,旅者可隨心出澗,或於約海拔 500 米處,有離澗路接通兩脊。

老劉屋坑(打鐵屻坑下左源)

日期︰2025-02-22
難度︰★★★
路線︰新屋家→老劉屋→老劉屋坑→三塔脊→打鐵屻
編號︰393/250222+1:725

老劉屋坑,即打鐵屻坑下左源,源起草山北延之 439 山西坡,流經老劉屋,匯入打鐵屻坑。此坑於打鐵屻左坑打鐵屻右坑分源之前,人跡罕至,澗短而困足,右源有一企壁至為精彩,然而碎壁阻卻前路,可選擇退至左源上溯,或澗左開出一條崎嶇繞徑至近離澗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