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芽北脊、水牛黃牛

日期︰2018-12-22
難度︰★★
路線︰富安花園→梅子林→石芽北脊→石芽山→水牛山→黃牛山→黃泥頭


馬鞍山郊野公園中,以標高 606 米的水牛山為首,與黃牛山及石芽山彷彿自成一國,可視為一個山體,孕育出幾條頗具名氣的溪澗︰老鼠田坑黃涌石澗、茅坪坑(梅子林坑)及花心坑。自早年始踏足山頭,便視此地為樂土,人煙相對稀,鄰近有名峰馬鞍,有大徑麥理浩徑,使得此地難得偏安;石芽有北脊攀玩,有如狗牙起伏的山稜,黃牛有石城,水牛山平坦且視野極佳︰環抱馬鞍山、西貢內海及遠至蚺蛇尖、九龍群峰、大帽山周邊和吐露港後的黃嶺山脈。近年不知何故,黃牛石城及黃牛山成了打卡熱點,行山新手結伴前行,不識路途、不知禮儀,前者只需引路或帶路,後者卻叫人嘆息。是日半日行程,受朋友邀請,重踏這條自梅子林近年大興土木後首次踏足的石芽北脊。

牛塘石澗右源

日期︰2018-12-15
難度︰★★★
路線︰塘福→嶼南引水道→南天門石澗→牛塘石澗→右源→牛塘山→北峰嶂→地塘仔郊遊徑→羅漢寺→石門甲→東涌
編號︰182/181215+1:308


鳳凰山東南面之集水區,分水嶺以狗牙嶺、牛塘山及屻石頂包圍,收窄至塘福,當中有兩大澗谷︰鳳塘澗谷及牛塘澗谷。後者主要包括茶壺嘴坑、南天門石澗、牛塘雙源及長屻坑。現說之牛塘石澗,則源起牛塘山南坡,故又作牛塘南坑,匯長屻坑後與南天門石澗匯流,再接鳳塘石澗(即東狗牙坑)流出塘福;此澗與長屻坑分別後於約 148 米處分成兩源,左面主源及右源。左源者為「牛塘飛瀑」所在,在嶼南引水道可見其橫臥瀑壁,而右源者末端則有一瀑崖,爾後迅速收窄,左支再分兩源,中間之山嘴為「青蛙石」所在,是離澗於荊棘海中的引路明燈。

上水華山、犀牛望月

日期︰2018-11-17
難度︰★
路線︰上水火車站→石湖新村→華山→犀牛望月→馬頭嶺→松山→坪輋


梧桐河以北,有一列窄長山崗橫列,山崗由東至西,分別名為杉山、華山(又名大嶺)、犀牛望月、馬頭嶺及松山,山脊有昔日英軍所建之石屎軍路,用作防衛深圳河以北的中國解放軍南侵,華山東南面之山谷建有新圍/大嶺練靶場,今被解放軍佔領。主峰犀牛望月,標高 164 米,似是風水穴名,然後眾人多以華山稱呼之;華山山上有一祈雨碑,為清國道光年間由廖有容所立,為香港少有的農耕社會敬畏自然的拜天信仰古蹟。

黃嘉石澗

日期︰2018-10-28
難度︰★★★
路線︰南涌→橋山橋→黃嘉石澗→黃嶺→屏風山→丹竹坑→獅子頭嶺
編號︰17.5/181028+1:307


黃嘉石澗,源起黃嶺北坡,匯流源起屏風山的屏嘉石澗,流經嘉龍潭(石板潭),出南涌。黃嘉石澗主分兩源(不計算屏嘉石澗),現指左源,左源為主源,指向黃嶺 639 米的主峰,而右源則指向主峰以東 605 米的山崗。本澗寬大平緩,幾乎以均等的坡度上升,缺深潭大瀑的深山大澗;全澗秋日走來暢快,僅有兩處攀爬位,以後者略花技巧。橋山橋石碑指出該橋跨越屏嘉石澗,此乃誤會(早年筆者亦因而深感錯亂);屏嘉石澗之源頭約480米,比黃嘉石澗為低,且水量、澗床不及後者宏大,只能算黃嘉石澗最大的一支右源。是故,就黃嶺及屏風山論,黃嶺乃黃嘉石澗的發源地、屏南石澗乃屏風山的發源地,而屏嘉石澗卻只是發源於黃嶺及屏風山之間的分水嶺。

日本中央阿爾卑斯縱走、御嶽山 D8︰東山動植物園

日期︰2018-10-03
路線︰名古屋→東山→名古屋→香港


東山動植物園,位於名古屋市東山公園內,成立於1937年,是日本國內數一數二的大型動植物公園,而成人入場費只需500日圓,非常便宜。園內飼養了來自全世界的動植物,亦有日本特有種,為國內最多。可於名鐵東山公園站或星丘站(星ヶ丘駅)落車前往。

日本中央阿爾卑斯縱走、御嶽山 D7︰御嶽山 D2

日期︰2018-10-02
路線︰五ノ池→継子岳→四ノ池→三ノ池→サイノ河原→覚明堂→飯森高原駅→木曽福島→名古屋


御嶽山作為複合成層火山,經歷多次爆發,形成多個火山口,其外輪山則屬破火山口,屬於較新的火山,勉強可見錐形山體。破火山口的形成,源自火山爆發令火山口周邊因失去支撐而致山體崩塌,或另有一說指爆山爆發後引起的沉降作用所形成,使得最終火山口擴張,通常見於激烈的火山爆發,立山的五色原便屬於破火山口,而香港的糧船灣超級火山亦為其一。御嶽山由四年前爆發至今,主峰周邊的火山口仍禁止進入,惟其外輪火山口卻可以踏足,不但可遙望錐形山體,更有碧藍綠的火山湖可賞,比起純粹登頂,景色變化更豐富。

日本中央阿爾卑斯縱走、御嶽山 D6︰御嶽山 D1

日期︰2018-10-01
路線︰木曽福島→御岳ローブウェイ→飯森高原駅→女人堂→御嶽山頂上→二ノ池→五ノ池


日本稱為「御嶽山」者有數,惟一稱得上大山只有這座木曾御嶽山。與富士山和白山或立山合稱為「三靈山」。御嶽山與富士山同為活火山,海拔3,067米,為一座活火山,山高排行十四,火山者則僅次於富士山。相較(尤其香港近年)名氣極大的富士山,御嶽山更適合沒有高海拔經驗或未有豐富登山經驗的人士攀登(只限來回登頂),除了風景變化較多外,攀升高度亦相較少,不會遊人如鯽,卻不至於杳無人煙,可惜知其名字的人少,有興趣踏足的人更少,實在可惜。進階者更可環走幾個火山口形成的火山湖,還有其外輪火山口形成的小山峰,景色之變化、地勢之起伏,可媲美坦桑尼亞的奇力馬札羅火山,或甚至過之而無不及。御嶽山亦有三個日本第一︰位處最高的湖沼,海拔2,905米的二之池、最深高山湖,水深達13.3米的三之池,還有位處最高的瀑布,海拔2,690米的幻之瀑(まぼろしの滝),落差90米。

日本中央阿爾卑斯縱走、御嶽山 D5︰木曽福島

日期︰2018-09-30
路線︰駒ヶ根→塩尻→木曽福島


原計劃是日由越百山西降至倉本,往木曾福島不過是一短極短距離,最終卻因未能成功預約計劃中的山屋而提早落山至駒根,與木曾福島相隔中央阿爾卑斯。話雖如此,沿鐵路逆時針方向,於鹽尻轉JR中央本線可輕鬆抵達。不幸地昨夜潭美橫掃日本本土,交通網絡中斷,使得是日行程充滿變數與不安。

日本中央阿爾卑斯縱走、御嶽山 D4︰池山尾根

日期︰2018-09-29
路線︰駒峰ヒュッテ→大地獄→池山避難小屋→駒根市


池山尾根為空木岳東脊,山腳處有一座稱為池山的七百幾米郊遊級山,故名。本尾根為直登空木岳最直接、最快且最愛歡近的山徑,來回只需兩日便能登上一座百名山;然而池山尾根有一難關必須克服︰約海拔二千米處有稱為大小地獄的險瘦岩稜,山脊在此處收窄至近乎清失,只留下岩壁處處,即使有鐵鍊輔助,在雨中行走亦覺兇險(不及劍岳核心部)。至近池山一帶,似乎是熊出沒的熱門地點,警告牌加上大量栗和槲櫟,還有血淋淋的貓科斷掌,叫人不得不打醒十二分精神。

日本中央阿爾卑斯縱走、御嶽山 D3︰空木岳

日期︰2018-09-28
路線︰宝剣山荘→宝剣岳→島田娘ノ頭→濁沢大峰→檜尾岳→熊沢岳→東川岳→空木岳→駒峰ヒュッテ


無限上落的山頭一個接一個,加上風雨飄搖,除了是體能的考驗外,更是意志的考驗。事後,我將此段路戲稱為『絕望稜線』。

由寶劍岳後的極樂平(極楽平)起,是連綿不斷的起伏稜線,南延至越百山方沒入林中,有名字的山頭計有島田娘之頭(島田娘ノ頭)、濁沢大峰、檜尾岳、大瀧山(大滝山)、熊澤岳(熊沢岳)、熊澤五峰、東川岳、空木岳、赤梛岳、南駒岳(南駒ケ岳)及仙涯嶺,還有一些沒有名字的大小山頭,沿途僅有位於東川岳與空木岳之間的木曾殿越(木曽殿越)建有山屋;由寶劍山莊至木曾殿山莊之參考時間為八個半鐘,卻因稜線起伏與天氣變化而令實際行進時間落差甚大,故未有充足體能或信心者,宜於破曉時分出發,更索性不要考慮此線。空木岳標高 2,864 米,為百名山之一,與木曾駒岳之間的稜線(即上述稜線)混有不少岩場,路標亦漸見模糊,壞天氣下難辨方向,但此山景觀甚佳,南北阿阿爾卑斯、八岳、乘鞍岳等山脈名峰盡收眼底,最快捷登山者,乃取其東路之池山尾根,但仍要面對大小地獄這個難關。

日本中央阿爾卑斯縱走、御嶽山 D2︰木曽駒ケ岳

日期︰2018-09-27
路線︰名古屋→駒ケ岳→しらび平→千畳敷→馬ノ背→駒ケ岳→宝剣山荘


山徑上一石一木,一崖一林,稱不上美得叫人震懾,但卻能有獨自的風格,予人留下良好印象。

名為駒岳(駒ケ岳)者日本有數,單是阿爾卑斯山脈亦佔兩座︰南阿爾卑斯甲斐駒岳(甲斐駒ケ岳)及中央阿爾卑斯的木曾駒岳(木曽駒ケ岳),俱列百名山,各自以所屬的地名冠於名字之前。木曾駒岳為中央阿爾卑斯山脈之首,標高 2,956 米,為三條阿爾卑斯山脈中唯一不過三千米的山脈。木曾駒岳南延之岩峰寶劍岳(宝剣岳)東南坡為著名的紅葉勝地,稱為千疊敷(千畳敷),有登山纜車直達,以日本國內遊客為主。

日本中央阿爾卑斯縱走、御嶽山 D1︰名古屋

日期︰2018-09-27
路線︰香港→名古屋


日本本洲三條主要山脈,分別名為飛驒山脈、木曾山脈及赤石山脈,即廣為人知的北阿爾卑斯(燕槍穗連峰立山連峰後立山連峰)、中央阿爾卑斯及南阿爾卑斯;北阿爾卑斯南面有乘鞍岳及御嶽山兩座獨立峰,加上富士山還有八岳山脈,日本數一數二的高山及山皆集中在中部。數年來已踏足北阿爾卑斯及南阿爾卑斯主要山峰和稜線,剩下的便是中央阿爾卑斯這條這度不足三千米的山脈。

中央阿爾卑斯,北面自大棚入山起,最高峰木曾駒岳(木曽駒ケ岳,2956米)、檜尾岳(2728米)、空木岳(2864米)、南駒岳(南駒ケ岳)、越百山至南面的摺古木山而止,景觀上可分為南北兩段,以越百山為界,北部稜線景觀開揚,南部稜線藏於林森之中,是故後者遊人希少、踏跡甚淺,無執念者並不建議嘗試。原計劃全縱走北部稜線至越百山,可惜越百小屋電話長期無人接聽,未能預約,只好提早一日落山,改走空木岳東面的池山尾根。非常巧合地,原計劃中已取消的這一日,正是廿四號颱風潭美登陸本洲。是故,行程縮減成三日兩夜,未免略短,卻無可奈何。日本的秋山,既吸引卻又充滿天氣帶來的不確定因素︰秋雨、颱風、落雪等等;是故,近年似乎頗為流行的日本旅遊登山,彷似大家都只集中於紅葉景色而完全忽略禦寒與防雨的概念,比起香港行山,在海外登山可是有着一套截然不同的理論。

白朗峰環線、馬特洪近覽 D14︰Glacier Express

日期︰2018-08-11
路線︰Zermatt → Chur → Zürich → Hong Kong


冰河列車(Glacier Express)為瑞士國鐵其中一條以旅客為目標的列車,連接兩大山岳休閒地策馬特及聖莫里茨(St. Moritz),全程八個鐘,車廂設計成盡可能多的車窗,令乘客可以欣賞山岳景色,車速亦因多山多彎而行進速度緩慢,自嘲為「最慢的特快列車」。由策馬特出發,經過全線最高點,海拔2033米的上阿爾卑斯坳(Oberalp Pass)後便急降至最低點 Chur,最後再次攀升至總站聖莫里茨。沿途除了美麗風光,更叫人驚訝其築路工程︰深谷中的石橋、削壁中軌道、為攀升而鑿出多條連續環形隧道等等。風光以冬日白雪皚皚最為吸引,而夏日則相較乘客較少,車上提供付費的午餐,彷如坐在餐車一樣。

白朗峰環線、馬特洪近覽 D13︰Zermatt D3

日期︰2018-08-10
路線︰Zermatt → Rotenboden→ Stellisee → Grindjesee → Grünsee → Mosjiesee → Leisee → Sunnegga → Zermatt


在策馬特,除了昨日的 Gornergrat 與 Klein Matterhorn,稱為「五湖路線」的 5-Seeweg 亦是相當受旅客歡迎的活動。此路線特色是走訪五個湖 Stellisee、Grindjesee、Grünsee、Mosjiesee 及 Leisee,並以馬特洪峰倒影為賣點,沿途不少撤退路線,讓不習慣在山上行走的城市人隨時離開。若論倒影,首選必定是 Rotenboden 的 Riffelsee,與馬特洪峰的距離相當接近;然而此五湖亦不失為次選,相比 Riffelsee 刻板的構圖,五湖較為清新,走來亦有驚喜。當地除了爬山單車外,亦有一種名為 Kickbike 的無動力單車,靠地心吸引作為動力的站立式單車,有指定山徑上奔馳落山,是取代已無新鮮感的吊車的最佳選擇。

白朗峰環線、馬特洪近覽 D12︰Zermatt D2

日期︰2018-08-09
路線︰Zermatt → Rotenboden → Gornergrat → Rotenboden → Zermatt → Klein Matterhorn → Zermatt


在策馬特,日出馬特洪峰這個景色可謂叫人趨之若鶩,尤以 Riffelsee 湖畔的倒映更是可貴,然而登山齒軌纜車首發之時天色已光,只有三種方法可以一睹此景︰乘座特別班次的纜車登山、入住山上的酒店,或是摸黑步登山。然而即使能成功抵達,還須看運氣,獨立突出的山峰特別容易聚積雲霧。另一個景點便是乘座吊車登上俗稱為冰川天堂 Glacier Paradise 的 Klein Matterhorn(小馬特洪峰),那裏可以從空中下望宏大的冰川 Theodulgietscher 和馬特洪峰一帶的群山。策馬特的交通系統費用高貴,若持有瑞士國鐵的半價卡,可獲半價優惠,事前務必詳細計劃,省去的錢相當可觀。

白朗峰環線、馬特洪近覽 D11︰Zermatt D1

日期︰2018-08-08
路線︰Chamonix → Vallorcine → Martigny → Visp → Zermatt


瑞士的策馬特(Zermatt)因擁有世界名峰馬特洪(Matterhorn)而在登山界和旅遊界享付盛名,名氣不亞於法國的沙木尼。由寂寂無名的農村,至十八世紀歐洲流行登山活動起,策馬特演變成攀登馬特洪峰的基地;而馬特洪峰的奇特造型,不但觀之吸引,攀登者亦覺挑戰,不少人慕名征服,而且開發出不同路線;策馬特至此,搖身一變成為以登山和旅遊作為產業的繁榮城鎮,加上百幾年前落成的鐵路,使得策馬特突破交通不便的樽頸,得到「會生金的城鎮」的稱號。如今,前往瑞士旅遊,策馬特可謂必到的地方,至於能否一睹馬特洪峰的風采,甚至觀賞日落金山等勝景,還看天氣與運氣。策馬特禁止所有排放廢氣的交通工具以保持空氣清新,是故當地只有電動車及單車兩種交通工具,當然還有馬車。值得一提的,在物價高昂的瑞士,策馬特的物價更上一層樓,餐廳一頓飯動輒四、五十瑞朗一人,若循前菜、主菜、甜品和飲料這種模式,價格會更高;相反,登山風氣比不上沙木尼,登山用品的店舖不少但仍輸後者。

白朗峰環線、馬特洪近覽 D10︰Tour du Mont Blanc D09 (Auberge du Truc to Chamonix)

日期︰2018-08-07
路線︰Auberge du Truc → Col de Tricot → Bellevue → Les Houches → Chamonix-Mont-Blanc


白朗峰環線第九日,亦即最後一日,離開山屋後下走至河谷,再急登山坳 Col de Tricot,續降至冰川 Glacier de Bionnassay 下游後沿陡峭的山腰路走至登山纜車車站 Bellevue,支線沿軌道落山至 Col de Voza 接回主線,沿鄉郊小徑迂迴落山至 Les Houches;由於此路段景觀一般,不少行者皆會選擇乘座吊車返回 Les Houches,省回下降八百米的路。主線沿馬路行走至過河橋位,然後於對岸攀升一千五百米至 Le Brévent,亦即是次行程的起點,而更多行者選擇的,是在此乘坐巴士直接回到沙木尼(Chamonix)市中心。至此,白朗峰環線行程完結,耗時九日,合共走過約一百七十公里,翻越三個國家,全程竟未沾滴雨,實屬萬幸。

白朗峰環線、馬特洪近覽 D09︰Tour du Mont Blanc D08 (Col de la Croix du Bonhomme to Auberge du Truc)

日期︰2018-08-06
路線︰Col de la Croix du Bonhomme → Col du Bonhomme → Les Contamines → Auberge du Truc


白朗峰環線第八日,經過壯觀山坳 Col du Bomhomme 後徐徐下降至 Les Contamines,途中經過大型戶外遊樂場,是一段較為沉悶的大直路,於 Les Contamines 往東急升進入支線,沿林中碎石馬路走至以 Mont Truc 為最高點的山嘴高地作結。而主線沿繼續沿山谷前進,在公路兩邊攀升、下降,風光沉悶且山徑不斷無意義地上落,極不推薦;主線最終於 Col de Voza 與支線接上,再下降至 Les Houches,但已是明日的行程,而且我們亦不會與此線匯合,直到抵達 Les Houches。

白朗峰環線、馬特洪近覽 D08︰Tour du Mont Blanc D07 (Rifugio Elisabetta to Col de la Croix du Bonhomme)

日期︰2018-08-05
路線︰Rifugio Elisabetta → Col de la Seigne → Refuge des Mottets → Le Ville des Glaciers → Col des Fours → Refuge du Col de la Croix du Bonhomme


白朗峰環線第七日,離開濕地沿河谷攀至山坳 Col de la Seigne,再次踏足法國,下降至河谷後脫離主線,翻越另一個大型山坳 Col des Fours,隨後稍微下降,便抵達山屋 Col de la Croix du Bonhomme。而主線則略過山坳,繼續沿河谷下走至 Les Chappieux,然後往山屋急登。雖然支線路沿崎嶇,先攀升約八百米,再下降二百米,然而主線先下降約二百五十米,再攀升約九百米,相較之下支線上落差反而更少,加上風光無可比擬,個人而言,支線是不二之選。

白朗峰環線、馬特洪近覽 D07︰Tour du Mont Blanc D06 (Rifugio Giorgio Bertone to Rifugio Elisabetta)

日期︰2018-08-04
路線︰Rifugio Giorgio Bertone → Courmayeur → Rifugio Elisabetta


白朗峰環線第六日,穿過環線上意大利最大的一個城鎮 Courmayeur,攀上山腰平移,再下降至 Ghiacciaio della Lex Blanche 及 Ghiacciaio d'Estellette 兩條冰河匯集的濕地,最後登上位於山嘴下方的山屋 Rifugio Elisabetta。Courmayeur 後的登山路段風景平平無奇,屬於冬季滑雪場,可乘塔吊車略過此段攀爬近八百米的登山路。後半段行程近距離接觸白朗峰,濕地旁的 Rifugio Combal 提供優質食品,價錢相宜且環境優美,不失為悠閒的一日。

白朗峰環線、馬特洪近覽 D06︰Tour du Mont Blanc D05 (Ferret to Rifugio Giorgio Bertone)

日期︰2018-08-03
路線︰Ferret → Grand Col Ferret → Rifugio Walter Bonatti → Rifugio Giorgio Bertone


白朗峰環線第五日,由瑞士的 Ferret 越境至意大利的 Courmayeur。是日所走的路段為意大利最精彩的一段路,可欣賞名峰大喬拉斯及其山體的眾冰川。攀過瑞意交界的 Grand Col Ferret 山坳後,為繞過深陷的河谷須急降後急攀,爾後橫過兩個河谷的三段山腰路,基本上維持在差不多海拔,走來暢快,惟步伐必需稍快,以應付長距離行程。主線以外,於 Rifugio Walter Bonatti 處有一條沿河谷上走,越兩個山坳登上海拔 2581 米的 Teté De La Troche,緩降山脊方接回主線的支線,據聞曾劃為主線;若選走支線,是日行程以兩日完成為佳。

白朗峰環線、馬特洪近覽 D05︰Tour du Mont Blanc D04 (Champex to Ferret)

日期︰2018-08-02
路線︰Champex → La Fouly → Ferret


白朗峰環線第四日,由 Champex 經 La Fouly 到 Ferret,全程位於瑞士境內。此段路為環線中最平緩最少上落差,主要沿山谷小鎮南行,沒有壯麗山景,只有小鎮風光,對於歐洲人來說,恐怕是最沉悶的一段。Champex 有予環線行者專用的巴士直接前往 La Fouly 和 Ferret,車費 €12 一人。若想跳過此段,或時間不足,或想省卻腳力者,不失為一個絕佳選擇。而 Champex 亦是三個主要起點之一,尤以逆時針走者,從景觀角度來看相當理想,而順時針者,亦可作為熱身,免卻首日便得翻山越嶺,帶來挫敗感。須留意此段路雖然盡是文明地方,但補給最快得到 La Fouly。選擇在 Ferret 過夜可令明日行程稍為縮減,然而主要的設施皆在 La Fouly,故 La Fouly 方為傳統的休息地。

白朗峰環線、馬特洪近覽 D04︰Tour du Mont Blanc D03 (Trient to Champex)

日期︰2018-08-01
路線︰Trient → Fenêtre d'Arpette → Champex


白朗峰環線第三日,由瑞士的 Trient 走到法國的 Champex,主線於海拔 2884 米的 Le Génépi 北面山腰繞道而行,而支線則穿過與海拔 2873 米的 Pointe des Écandies 之間的山口 Fenêtre d'Arpette。行程看來就是這麼簡單,攀升,越過山口,落山,距離不過十三公里,完成;實情卻是攀升一千三百米,下降一千一百米,而路況更有不少崎嶇的亂石路,加上背負着重裝,這不是一段可以輕視的路段。然而山口壯麗嶙峋,冰川宏大精彩,若天氣許可,實在不容錯過。

白朗峰環線、馬特洪近覽 D03︰Tour du Mont Blanc D2 (Tré-le-Champ to Trient)

日期︰2018-07-31
路線︰Tré-le-Champ → Aiguillette des Posettes → Col de Balme → Trient


白朗峰環線第二日,由法國 Tré-le-Champ 經法瑞交界的 Col de Balme 山口至瑞士 Le Peuty。此段行程相當輕鬆,輕登海拔 2201 米的 Aiguillette des Posettes,賞群山環抱之景,陡步由法國走到瑞士,急降至 Trient 的一個小村落 Le Peuty。此段另有兩條支線,一條沿 Tré-le-Champ 山谷的吊車小徑至 Col de Balme,路程最短爬升最少,卻缺風景;另一條則沿 Aiguillette des Posettes 以北山腰橫切至 Trient,雖然爬升相較少,路程卻比主線長。每論從何種角度考慮,此日行程皆沒有不選擇主線的理由。

白朗峰環線、馬特洪近覽 D02︰Tour du Mont Blanc D1 (Le Brévent to Tré-le-Champ)

日期︰2018-07-30
路線︰Chamonix → Le Brévent → Col du Brévent → La Frégère → Lac Blanc → Tré-le-Champ


白朗峰環線第一日,由 Chamonix 經 Lac Blanc(白朗湖)至 Tré-le-Champ,全長約二十公里。行程最高點的 Le Brévent 是 TMB 最辛苦的其中一段登山行程,若非由 Les Houches 沿山徑登頂,可於 Chamonix 乘塔吊車直接抵達,這亦是不少由 Chamonix 起步的旅者的選擇。由 Le Brévent 至 Lac Blanc,被喻為環線中最美的其中一段(另一段在意大利),除了可欣賞 Mont Blanc(白朗峰)及 Aiguille du Midi(南針峰)與其周迫冰川外,Lac Blanc 更有如神來之筆,雪峰倒映更叫旅者棄走簡單主線而選擇這條支線。往 Tré-le-Champ 的一段落山路,主線屬環線最驚險路段,危崖中急降的長長鐵梯令畏高者卻步。

白朗峰環線、馬特洪近覽 D01︰Chamonix

日期︰2018-07-29
路線︰Hong Kong → Zürich → Geneva → Chamonix


歐洲阿爾卑斯名峰白朗峰(Mont Blanc),意指白色的山,為阿爾卑斯最高峰,海拔4809米,位處格雷晏阿爾卑斯(Graian Alps);以登山、滑雪、越野單車等戶外活動享負盛名。此山周邊分屬法國、瑞士及意大利三國,並有一條環山行山徑貫通,為名 Tour du Mont Blanc(TMB)。白朗峰環線全長約170公里,設有多條支線,一般需時七至十一日完成行程,此線特點為其出發地點選擇甚多,途中亦可以巴士、登山纜車或吊車跳過部份路線,甚至以鄰近大鎮作為補給或休息點,以支援長途旅程,是故每個人的路線不盡相同。環線主線多以山谷小鎮兩旁的山腰與山谷為主,偶有登上山頂,可欣賞白朗峰及大喬拉斯兩座名峰,還有跨越國境的山坳亦甚有趣(因《神根公約》,旅者可自由穿梭三國);支線難度普遍較高,風景亦較壯觀,多棄沿河谷的主線而踏上翻越山坳的艱辛路線。

燕城石澗、王母石澗、猴城石澗

日期︰2018-07-08
難度︰燕城石澗 ★★
   王母石澗 ★★★
   猴城石澗 ★★
路線︰菠蘿壩→灰橋→300米橋→燕城石澗→398米橫山徑→相思林徑→王母石澗→大城石澗→猴城石澗→相思林徑→虎蹤徑→菠蘿壩
編號︰燕城石澗 180/180708+1:303
   王母石澗 9.3/180708+2:304
   猴城石澗 181/180708+3:305


匯集於城門谷有兩大河溪︰一曰大城石澗,二曰草城石澗;前者聲名大噪而後者僅流傳於溯澗人士之間,然而兩澗支流多且獨立成澗而各有其名,像大城石澗眾支流,廣為流傳者計有約六條(可參閱《西南坑、大城北坑》一文),而草城石澗亦擁兩條獨立名字的支流︰草城右澗及燕城石澗。

燕城石澗,源起燕岩頂,流入草城石澗,其右源左支直指山頂,坊間多誤稱作「四城石澗」;查四城者,出四方山流入城門,四方山來源不可考,即猴岩頂,然而此澗並非源於猴岩頂,「四城」之名不妥。回說此澗平緩且短,僅有一道石瀑,全澗林蔭,寬敞清幽,水豐時不失為悠閒之選。

王母石澗,為大城石澗最豐沛的右源,源猴岩頂與燕岩頂之間,因其西面有一名穴「王母點兵」而名,相思林徑以下為荒田平流段,然後戲劇性急瀉,飛瀑環連,氣勢如龍,故又名「一條龍」。

猴城石澗,源起猴岩頂,流入大城石澗,其左源直指猴岩頂,故名;此澗命名甚亂,亦涉及命名原則及美學,是故必須留意「猴城」並非通用名︰一如意義不明的西南坑與不甚流通的西北坑(即大城北坑),本澗有作東北坑,可能指位於大城石澗之東北方,然而祁公以「四城澗」稱之,與「四城石澗」(即燕城石澗)極易混淆。回說此澗,與大城石澗分源處精彩瀑流外,短短一段至相思林徑毫無可觀之處,人跡少而藤蔓飛,上源景色則不得而知。

西南坑、大城北坑

日期︰2018-06-24
難度︰西南坑  ★★★
   大城北坑 ★★★
路線︰荃錦坳→軍閘→大帽山林道→西南坑→大城北坑→猴岩頂→梧桐寨村→白牛石
編號︰西南坑  35.8/180624+1:300
   大城北坑 61.4/180624+2:301


大帽水系最豐饒的溪澗非大城石澗莫屬,其分源亦因澗勢俱能獨立成澗而另有名字,以灰橋起,依海拔上升而廣為人知者有︰大城左澗、禾秧坑、禾秧右澗、猴城石澗(大城東北坑)、王母石澗(一條龍)及西南坑,當中海拔496米與西南坑分別之主源另作大城北坑(大城北源)。西南坑與大城北坑,兩者風光與大城石澗迥異。西南坑,源起大帽山東坡,不知何故稱作「西南」,又名猴岩溪,並非源於猴岩頂(即四方山)而僅描述本澗溯遊者需猿躍嬉跳,澗自分源橫瀑起,蛇行坑槽、石峽飛絮、岩坡坦流,至一小水塘而止,呈現出大城石澗所不見之險峻氣勢;大城北坑,源起猴岩頂,曾聽過奇怪的別名「西北坑」,可不用理會,本澗具規模之瀑僅二三,惟全澗小瀑淺潭相接,美其名「十瀑十潭」,倒不沉悶,源末成寬闊石河區,河道平緩無景,可於右側返回麥理浩徑。

桃坑峒西坑、桃坑峒南崖、圓墩西坑

日期︰2018-06-17
難度︰桃坑峒西坑 ★★
   桃坑峒南崖 ★★★
   圓墩西坑  ★★★
路線︰大欖涌村→桃坑峒西坑→桃坑峒南崖→桃坑峒南峰→煤氣管道→圓墩西坑→豪景花園
編號︰桃坑峒西坑 178/180617+1:298
   圓墩西坑  179/180617+2:299


桃坑峒,標高344米,座落大欖涌以東,為大帽山西延其中一條餘脈的盡頭。山體呈雙峰狀,北為主峰,南峰與主峰高度相約,其西南側為陡峭懸崖。山頂周遭並無大山阻隔,僅有大欖涌水塘以西之九逕山,及翻越石龍拱、輾牛嶺、蓮花山後的大帽山,青山、大嶼山、馬灣、青衣、長洲、香港島及九龍群山皆盡收眼底。

大欖水系中的桃坑峒次水系可謂名氣頗低,從主要溪流從方向命名者為桃坑峒東坑(即圓墩西坑,此為通名)、桃坑峒南坑、桃坑峒西坑及桃坑峒北坑。當中以源起桃坑峒南峰以南,流入大欖涌之桃坑峒西坑最為精彩,走來暢通,瀑流不斷,獨缺水潭;而圓墩西坑,源起桃坑峒兩峰之間,流出青龍頭,今為引水道所截,水源不豐,惟仍有數瀑,其坑峽澗勢添上幾分險意。兩者皆短而精彩。

禾秧坑

日期︰2018-06-10
難度︰★★★
路線︰菠蘿壩→虎蹤徑→禾秧坑→禾秧山→妙高臺→響石脊→川龍
編號︰177/180610+1:297


禾秧坑,源起禾秧山北面,流入大城石澗龍泉谷附近;以相思林徑為界,下段平緩少瀑多潭,上段石瀑密集陡峭,為其精華,尾段接禾秧石林,巨石下傳來淙淙水聲,妙趣解暑。於相思林徑前後的路線,坊間地圖多指沿主澗溯遊,惟實際比對,乃取其左源一小段,再右折回主澗,且路況清晰,尤其水豐之時,沿最豐沛之澗道上溯,便是正途。

相思石林

日期︰2018-05-26
難度︰★★★
路線︰川龍→相思林徑→相思坑→禾秧脊→城門引水道→圓玄學院
編號︰176/180526+1:296


相思石林,位處相思坑左源左岸,面積跟禾秧石林相約。相思坑為大圓石澗右源其中一支,源起大帽山以南,妙高臺與禾秧山相夾之集水區,為緊靠主澗最近的一條右源。相思林徑以上,澗道僅有一壁可賞,卻是進入石林最直接的孔道,石林巨石纍纍,氣勢不凡,攀爬其中,身後是荃灣與青衣繁囂,比對甚大。此線路線不明,前人之引路絲帶老舊疏落,且似從下探角度留下路標,上探者幾乎竟無提示,探遊者宜有石林覓路經驗和勘探膽色,方能於石林迷宮中看見前路。

杜鵑花

雨後,既濕又熱的日子走在密不透風的林脊中有如悶蒸。時值五月,已踏入杜鵑花開的尾聲,走進山中,細小的範圍已可欣賞香港全部合共六種原生杜鵑花屬(Rhododendron spp.),而且幾乎所有杜鵑花科的植物亦可找到。

長在崖邊與草坡中的華麗杜鵑(R. farrerae)與又叫映山紅的紅杜鵑(R. simsii),盛放期萬紫千紅,名符其實,前白華麗,後者映山一片紅。以香港為名的香港杜鵑(R. hongkongense),羞澀躲在險脊林中,不經意回頭,白中帶點啡色墨點的花,在紫色嫩葉襯托下,我見猶憐。羊角杜鵑(R. moulmainense)的花,可算最大,由白色、淡粉紅色到粉紫色皆有,也許易抵達的植株不多,花期樹下都遭旅者走出一條路。

牙鷹西坑

日期︰2018-05-01
難度︰★★★
路線︰大澳→二澳→牙鷹西坑→牙鷹山→萬丈布→水澇漕→二澳→大澳
編號︰175/180501+1:295


牙鷹西坑,源起牙鷹山以西南,流入二澳,其左源直指山頂,與萬丈布水澇漕為一脊之隔。零八雨災前,本澗較為茂密,而雨災後遠望見黃泥處處,倒見開揚;今事隔十年,澗床已見穩固,惟澗內竟未見一條絲帶,探遊者也許不多。本澗中段連壁處處,可細分五層,枯水期盡享攀爬之樂,盛水期則難度提升,左源澗末如龍尾坑呈石板坑狀,甚奇趣。回說牙鷹山,本指牙鷹角西面202米之山崗,即近年漁護署修繕作繞過二澳封村之用的觀景臺處,而今地圖標示之山,本為幅鼠山。

彎曲馬頷大金鐘(彎曲坑左源、馬頜峽)

日期︰2018-04-22
難度︰★★★★
路線︰沙角尾→隔坑墩→彎曲坑左源→麥理浩徑→馬鞍坳→荊棘石河→馬頜峽→馬鞍坳→大金鐘→昂坪→大水井→西貢


彎曲坑,源起彎曲山馬騮頭,匯巨壩石澗、金鐘坑,再與坑槽水(即馬西石澗)合流出西貢海。彎曲山,指馬鞍坳至大鐘鐘之間,麥理浩徑以東的山頭,其東面崖壁處處,藏有三條以石河及岩壁為主要景觀的石澗,由北至南分別為彎曲東坑、巨壩石澗及彎曲坑;主峰標高592米,其東南方有一山頭,隨後急瀉,有石台兩層,為「仙人點將台」及「仙人石河」所在,東為彎曲坑左源右支,其東崖側看如馬騮側面,故名「馬騮頭」;西為左源中支,有一瀑崖需突破,窮源接回麥理浩徑大彎位處;一稜之隔,為新出現的左源左支,二零一五年連場暴雨,其源頭崩塌,形成新的石河區,遠至西貢市中心亦能望見痕跡;右源入口位隱蔽而鮮有人跡,有一瀑崖及「雨滴崖」,「香蕉蘭石河」隨後,直指「馬騮頭」。

馬頷峽,為馬鞍山主峰南陲淺峽,為大洞坑荊棘石河之源頭,倚馬鞍山南壁,可通彌天棧道末段之樹帶棧道。此峽路程甚短,除崖中一橫棧位頗考功夫外,近距離欣賞宏偉壯觀之馬鞍山南壁,為其賣點。

社山碗窰大埔滘

日期︰2018-04-07
難度︰★
路線︰林錦公路→社山村→社山→蓮澳→馬窩→上碗窰→半山洲→大埔滘→松仔園


注︰半山洲蓬萊閬苑往大埔滘自然護理區之路並不暢通且超越一星難度,新手宜另覓他路,或經黃宜凹二號食水配水庫登荔枝山往大埔滘

社山,標高196米,位置大帽山以北,林村谷東面,與鄰近大埔市中心的錦山相對望,一東一西,中間建有吐露港公路。北面有社山村,村後之風水林,有一古樟樹高約廿餘米,主幹直徑達四米,冠絕全港;曾建有棧道圍繞,今已毀並廢之。社山以南之蓮澳,後接蓮澳坑,亦可上接走馬崗登上大帽山。碗窰,分上下兩窰、荔枝山、打鐵屻、燕巖、園墩下、半山洲等村,而上碗窰亦有一粗壯樟樹,雖不及社山樟樹之宏偉,卻未受太多干擾,不致感覺疏離;而碗窰最為著名的,便是上碗窰後的碗窰遺址,為香港昔日唯一的青花瓷器生產地,更遠銷至東南亞,今發掘地址圍起,只能從鐵絲網望見草莽與啡泥。大埔滘自然護理區,乃極受保護之次生林,東枕草山,標高407米的鹿山則包括其中。

南涌鳳園跨屏風

日期︰2018-03-30
難度︰★
路線︰南涌→南涌郊遊徑→老龍田→平頂坳→屏風山→平山仔→沙螺洞→鳳園


是日閒遊,只為身心放鬆,不為探奇,呼朋引伴,無須趕路,只管擔天望地。由南涌起步,沿郊遊徑倚屏南石澗前行,經過老龍田,抵平山坳,接走碎石徑登屏風山,沿屏風山與南天之間的山坳下降往鶴藪的石砌山徑,轉走至平山仔,抵沙螺洞,出鳳園;最後兩個地點,數年間變化之大,叫人驚訝不已。

鳳冠北巖‧2018

日期︰2018-03-24
難度︰★★★★
路線︰昂坪→法門古道→鳳鳥脊→羅漢塔→北天門→鳳頂→白顎上棧道→北巖棧道→羅漢上石河→昂坪


鳳冠北巖者,指鳳凰山山冠北面的一列岩崖,由北巖棧道起穿越的旄盔石、小天窗與滴水岩,到羅漢塔構成的一樹洞、羅漢石河與羅漢峽,來到馬蹄峽大崩壁中的北天門與白顎上的崖中棧道與軍帽石,皆為奇險之地。雖多次涉獵其中,惟一氣呵成則從未試過,唯有獨行,方能實踐心中路線,悠閒而充滿趣味。

鳳峰石河‧2018

日期︰2018-03-18
難度︰★★★
路線︰昂坪→鳳峰石河→鳳凰門→鳳頂→天梯→昂坪


鳳壁石澗可分三段,下段林澗,中段絕崖,上段石河,而鳳峰石河,則指鳳壁石澗之上源,河谷左岸有三數條大小不一的石河。石河之上有一峽門,是為鳳凰門,已近鳳凰坳小徑,可登鳳凰山主副兩峰,或是下降北天門再續行程。鳳峰石河橫臥於鳳尾脊與鳳凰山南脊(鳳凰徑天梯)之間的谷中,或曰鳳凰門澗,流水藏於亂石中。溯遊者未必探遊石河,或可沿亂石林澗直穿鳳凰門,又是另一番風味。

彌天棧道、象門

日期︰2018-03-11
難度︰★★★★
路線︰錦英苑→吊手岩北脊→雁谷迷徑→馬尾脊→彌天棧道→象門→馬頭峰(馬鞍頂)→馬鞍坳→水浪窩


彌天棧道,連貫馬鞍山東馬肚所有險線之崖中棧道,北起馬尾脊,南至馬鞍坳;從馬尾脊起,海拔400米處橫腰至官坑脊,與官坑脊重疊爬升至約500米處再次橫移,跨越東馬肚坑眾支流及其企壁頂,經過大洞脊、靈象脊後,抵象額脊及象門底,再走過樹帶棧道及大洞坑源頭之馬頷峽及荊棘石河,最終抵馬鞍坳,為本棧道之走線。棧道核心,為崖壁中的狹窄林帶,下坡處直崖,上坡處企壁,更要經過幾處極其暴露的位置,走起來險中帶危,雖不需特殊技巧,卻要膽大心細,且擁有良好的抗壓心理,方能領略固中樂趣,感受險峰的巖巉與巍峨。

象門者,象額(標高451米)南邊一道飛瀉短峽,於象額脊入口與樹帶棧道之間,有崎嶇孔道可穿越攀上象額,直登馬頭峰(馬鞍頂)東稜。細分三層,首層為狹窄石峽,次層為一石崖,臨頂處略為外拋,尾層為浮砂底草坡,其頂便是象額處。先鋒可備至少六米繩索,於首層頂落繩輔助後來者,以策安全。

金馬倫山

日期︰2018-02-25
難度︰★★
路線︰西旅指揮部(黃泥涌峽)→聶高信山北坡橫山徑→中峽→金馬倫山→中峽道→寶雲道→皇后大道東


金馬倫山(土名飛鵝嶺,Mount Cameron,或譯作金馬麟山)與聶高信山(Mount Nicholson)雙雙位處香港島山脈正中央,東側黃泥涌峽,是十八日香港保衛戰相當重要的戰場,西旅指揮部West Brigade Headquarter)返於今日香港木球會對面;兩山之間為中峽(Middle Gap),是布力徑(Black's Link)通過之地,山下則建有香港仔隧道,貫通港島南北;西側為灣仔峽,亦屬昔日重要的通道。金馬倫山以金馬倫爵士(Sir William Gordon Cameron,1827-1913)命名,為英軍司令。山高410米,景觀奇佳而到訪者甚少;引自中峽之東稜狹長,為其平庸山勢帶來驚喜。

白角海岸‧2018

日期︰2018-02-04
難度︰★★★
路線︰石壁→大浪灣營地→白角海岸→大浪灣營地→石壁


白角,夾於石壁沙嘴與狗嶺涌之間,東倚大浪灣,乃嶼西奇石混雜之地,「雪裏尋梅」、「小野柳石」、「天崩地裂」、「迷你天書壁」、「狼牙捧」等,姑勿論認同與否,其藝術感倒是不爭事實;白角海岸進出簡便,綑邊路程僅半公里,惟難關有三,且受船浪之擾,叫人又愛又恨。查綑白角,已經達五次之多,已失當年盛讚之情與神秘感,惟「聖域」的地位,依舊未改。

禾萬古道、蕉坑右源

日期︰2018-01-28
難度︰★★★
路線︰寨乪→禾萬古道→井底瀑→橫路→蕉坑右源→四桐脊→猴岩頂→梧桐寨
編號︰174/180128+1:290


蕉坑,源起猴岩頂,匯走馬崗西坡支流,流入梧桐石澗,再流至林村河。全澗深藏於林中,尤以下源蕉樹為多而名。本坑分兩源,左源瀑流不斷,甚有深山原始森林歷險之氣氛,惟澗途驚險萬分,崎嶇而多碎石,合約有七條左支順次匯合,曾經一溯,畢生難忘。現述之右源,乃於約270米處之分源,無明顯支流,澗勢僅到半山,止於約550米處,雖然景觀遠不及左源,惟此澗除入澗一途外,通順好走,有瀑二三,盛夏水豐時不失為避世之選;離澗可右接四桐脊,直登標高784米之猴岩頂(或曰四方山),或下降至連接梧桐石澗及蕉坑之橫山舊田路。

南天門石澗‧2018

日期︰2018-01-27
難度︰★★★★
路線︰塘福→引水道→南天門石澗→鳳凰徑→伯公坳
編號︰67.2/180127+1:289


鳳凰山南面幅員甚廣,鳳塘石澗(土名黃泥瀝坑)藏於整片茂林澗谷中,可泛指鳳凰山南部集水區所有匯合並流出塘福之溪澗。實鳳塘石澗支源甚多,左源謂東狗牙坑者,指狗牙嶺以東、鳳啄峽、擎天峽與天窗峽以下一源;右源坐落屻石頂(長屻山)西坡及牛塘山南坡,有長屻坑及牛塘南坑(牛塘石澗);而中源則直指南天門,曰南天門石澗,其左源稱茶壺嘴坑或鳳壺石澗。

南天門石澗,源起鳳凰山以東之南天門,中下源皆為亂石林澗,無甚景色,約三百米茶壺嘴坑分源起,澗勢突起急升,岩坡不斷,至峽門收窄之南天尾瀑,不能翻越,須回走險線繞過,方能重回南天門峽口,此峽氣勢磅礡,不失名山險峰之壯麗。

圓角海岸

日期︰2018-01-20
難度︰★★★★
路線︰模達灣→榕樹下→東澳→圓角東岸→圓角西岸→深灣→索罟灣


南丫島,古稱博寮,一個以花崗岩為主的離島,早已是賞石者的天堂。博寮之北地勢低而多村落,以榕樹灣為經濟活動中心,發電廠、採石場等亦設於島北,是城市人假日的選擇;博寮之南被兩座山所佔據,分別為全島最高峰,標高353米的山地塘,或作陰山,及標高250米的菱角山,為本島第二高,由於地勢崎嶇,島南經濟活動僅以索罟灣為主。島南兩座山,不但是石景熱點,同時塑造複雜的海岸線,形成四條山嘴伸延入海,順時針自東起,分別為黃竹角嘴、圓角嘴、大角嘴及下尾嘴。四嘴之中,圓角嘴最為著名,旅人發掘出來的石景為數不少,已廣為流傳者有拳頭石、飛帽石、鬼面岩、冬菇石、恐龍頭骨石(石兔)等,可惜圓角綑邊並非易事,數處斷位需覓路繞過,然而植被密佈露兜樹等荊棘,叫人寸步難行,若非十足把握,各隊員必須備有頭燈,以防萬一。

雙牛古道連金鐘

日期︰2018-01-14
難度︰★★
路線︰界咸→大腦→大腦上洋→黃牛石城→黃牛山→水牛山→黃竹山→茅坪→昂平→大金鐘→良友路→馬鞍臺


香港現存石砌古道不多不少,或沒入發展之中,變成馬路,或人跡罕至,植被進佔,然而西貢的古道太多成為主要行山徑,伴隨猶在的廢村林立於路邊,使得行者猶如進入時光隧道,回到過去。雖古道之名乃後世加之,仍可粗略分為︰界咸經大腦、大腦上洋、石芽背至黃坭(泥)頭的大腦古道;梅子林經女婆坳及牛凹抵花心坑的梅花古道;打瀉油坳經黃竹山抵茅坪的黃竹山古道;打瀉油坳往企壁山的企壁山古道;梅子林經茅坪抵昂坪的茅坪古道;石壟仔往梅子林的石壟仔古道;茅坪往北港的北港古道等。當中絕大部份以石砌而成,歷久常存。

黃牛山(英文名稱作 West Buffalo Hill,意指西水牛山),標高604米,為標高606米的主山水牛山之副峰,亦可將整體視作雙峰山。山之南坡有三組露岩,遠望如列崖,近望如石牆,行山界美稱為「黃牛石城」。此石城最壯麗之角度,僅能身在其中方知其峻,而難於四方體會。石城底層有一奇觀曰「石天門」,似乎成為近年按圖索驥的郊遊人士所群找的目的地,但亦有為數不少的行者畏懼其坡度甚大的浮沙路而卻步,態度正確。往水牛山方向的落山路,剛完成石砌樓梯工程,然後此段路坡度甚微,此工程惹人聯想,或許政府即將接管此山徑,納入為郊遊徑之一。

位處昂平之大金鐘,標高536米,英文作 Pyramid Hill,乃舊名金字塔峰之由來,漢英兩名皆從其外形而名。此峰與彎曲山相連,屬馬鞍山之延續,其東坡險峻非常,險地如馬騮頭、彎曲東崖及金鐘南崖等不勝其舉。於大金鐘仰望昂平及西貢內海景色甚壯麗,吸引無數經驗不足的行者,於碎石仍多(而比多年前大減)的陡峭山徑熙來攘往,強行攀登;而山徑風化嚴重,已步蚺蛇尖後塵,叫人憂慮。

藏天瀑、大東正北脊、龍獅古道

日期︰2017-12-31
難度︰★★★
路線︰東涌→黃龍坑→黃龍坑郊遊徑→藏天瀑→大東山→大東正北脊→龍獅古道→石獅山→東龍石澗水壩→黃龍坑→東涌
編號︰23.4/171231+1:288


大東山,標高869米,僅次鳳凰山為大嶼山第二高峰,其伸延之山脈呈環狀,形成壯麗險奇之黃龍坑谷,諸條龍字輩石澗皆源出於此。時下港人流行登大東山,主要取道三路︰黃龍坑郊遊徑、自伯公坳起之鳳凰徑及自南山起之鳳凰徑。惟人滿為患、喧嘩煩擾,愛山老手早已搖頭嘆息,敬而遠之;欲登大東,便需花點心思,遁異路登山,不但可遠離人煙,亦能深入了解地形,一舉兩得。是次行程,急登黃龍坑郊遊徑後棄徑,上溯藏龍石澗藏天瀑,直達山頂,然後沿大東山正北之山脊急降,接走龍獅古道,與大東北脊匯合,經石獅山下降至東龍石澗澗口,於人來人往的大東山,換來寧靜無人的時光。